分享

针灸治疗内科病症丨慢性支气管炎

 steventwotwo 2025-01-07 发布于山东

【概述】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即所谓“咳”、“痰”、“喘”、“炎”为特征。根据我国70年代的普查资料,患病率为3.82%,50岁以上者达15%以上。故积极防治本病十分重要。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极为复杂,主要与大气污染、吸烟、感染、过敏及气候变化等有关,但迄今为,尚有许多因素还不清楚。

    从本世纪50年代起,针灸已经成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常用方法之一。在此之前,意大利的维内依(A·Vinaj)教授等采用针刺之法,于30年代曾有效地治疗了多例喘息性支气管炎,并获良效[1]。至70年代,随着我国大规模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工作的开展,使针灸治疗本病获得迅速的推广和发展。近二十年来,本病的针灸防治工作更趋深入。总之,几乎所有的穴位刺激之法都被试用于本病的治疗,包括:针刺、隔姜灸、着肤灸、梅花针、电针、胸穴指压法、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植、割治、挑治、拔罐、穴位磁疗、超声针、穴位微波照射、穴位激光照射乃至近年刚刚开始应用的冷冻针灸等等。即使同一种穴位刺激法,也有多种形式,如拔罐就有水罐、火罐、针药罐之异,穴位注射药物更有中草药制剂各种西药注射液,达十余种之多。

    通过长期大量的观察,发现无论是急性发作期的寒证、热证,还是慢性迁延期的肺虚咳痰、脾虚痰滞和肾虚喘促及缓解期,针灸都有一定疗效。有人曾统计针灸治疗的 18400余例病人,其总有效率为70~97%,部分患者获者临床治愈或临床控制,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8]。表明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是肯定的。

    针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还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动物和人的多项指标的对照观察,发现针灸、耳针、药物穴位贴敷等各种穴位刺激法治疗,可以促进慢性支气管所致的气管损伤修复、使柱状上皮细胞的病理性损害得以减轻。针灸能提高患者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升高血γ球蛋白的比例和血浆皮质醇的含量,降低血中嗜酸细胞的数目,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得以改善,增强患者的防御能力。另外,通过甲皱微循环观察,发现患者存在的轻微循环障碍,通过针刺治疗也能得到缓解[3,4]。针灸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靠上述这些作用起到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作用的。

【治疗】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大椎、陶道。

    (二)治法

    选用28号毫针,令病人取正坐位,头稍低下,针尖约呈45度角,斜向头部方向刺入,深度一般在1.8~2寸左右,以有酸胀等得气感为度,但不要求出现向躯体放射的针感。当接通电针仪后,患者须感到前胸部有电麻样感,如未达胸部,应适当调整针刺的角度与深度。电针颇率为80次/分,电流强度3~20毫安,以病人能耐受为宜,用可调波。均留针20分钟,隔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5天,继续下一疗程。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此法。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近期控制:咳嗽、咯痰、喘息等症状及肺部阳性体征均消失,且未复发:显效:症状明显好转、体征消失,偶有复发:有效:症状与体征均有好转,但易复发:无效:体征或症状未见好转或反加重。

    共治疗1493例,按上述标准评定,近期控制:793例(53.1%),显效382例(25.6%),好转245例(16.4%),无效73例(4.9%),总有效率为95.2%。内有80例为住院病人,其总有效率达98.7%。经与内服西药(SMZ、四环素、咳必清)比较,亦以电针治疗为佳[5]。

    穴位敷贴(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2、天突、神阙、膻中、命门、灵台。

    配穴:喘息加大椎、定喘;脾虚加足三里、丰隆;肾虚加肾俞、膏肓。

    (二)治法

    敷药制备:(1)参龙白芥散:白芥子、细辛、甘遂、吴茱萸、苍术、青木香、川芎、雄黄、丁香、肉桂、皂角各等量,红参为1/10量,每10克药用海龙1条。均研细末,密封保存。使用前加适量麝香、冰片。用时以鲜姜汁调成糊状,做成直径1厘米的圆饼。

    (2)白芥子、细辛、白芷、甘遂、轻粉各等分,研细末,用蜂蜜做成蚕豆大药饼。

    治疗时,每次取一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据症加穴。药物亦选一组合。用参龙白芥散,应先令病人取适当位置,每穴拔罐5~10分钟(7岁以下只拔神阙,其它穴贴药)。然后,贴上药饼,用胶布固定,20小时取下,个别痒甚者3小时取下。于每年夏天入伏起头伏的10天中任选一天贴穴,以后每隔10天贴1次,共3次;冬季入九起,头九的9天内任选1天治疗1次,以后每隔9天贴1次,共3次。一年连治6次为一疗程,连治二个疗程以上。

    第2组药,可于平时贴敷,每次选1穴(双侧),先拔罐5~10分钟,然后用生姜涂擦穴位,令热,置饼于其上,以胶布固定。每次贴24~48小时,3~4天贴敷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基愈:经两年以上观察,咳、痰、喘等症状未复发,基本上不感冒或少感冒,肺部无干湿罗音及哮鸣音,未再服用治疗本病的对症药物,体力恢复,能从事正常劳动;显效:咳、痰、喘、炎的程度和发作次数,经两年观察,较治前减轻和减少2/3以上,基本上不用对症药,偶有发作,对症处理5~10天可控制到治前水平;有效:咳、痰、喘、炎的程度、发作次数和迟缓时间等持续两年以上好转1/3~1/2,对症用药量减少1/2,或最后一年基本达显效以上者;无效:病情好转程度,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用药量减少均不足1/3者,或时轻时重,最后一年发作持续2个月以上者。

    共治疗922例,总有效在76.3~95.7%之间。其中503例,以参龙白芥散贴敷,按以上述标准评价,痊愈312例(62.0%),显效82例(16.3%),好转65例(12.9%),无效44例(8.8%),总有效率为91.2%。本法对单纯型慢性气管炎较好,对喘息性慢性气管炎疗效差,对肺虚、脾虚效果较好,对肾虚者较差[8~10]。

    穴位敷贴(之二)

    (一)取穴

    主穴:风门、肺俞、膏肓

    配穴:定喘、心俞、肾俞、天突、膻中、足三里。 

    (二)治法

    敷药制备:(1)白芥子、细辛、甘遂、洋金花各等分, 麝香按6‰兑入。

    (2)白芥子2g,延胡索2g,生甘遂1g,生川乌1g,牙皂1g,桂枝1g,公丁香0.2g。焙干,研细末过筛。 上述两药任选其一。使用时将药粉用生姜汁 (或麻油)调成泥状。

    在每年夏天初、中、末三伏的第一天贴敷。每次选2~4对穴位,治疗时取坐位,对选定的穴位常规消毒后,先用毫针直刺穴位,背俞穴向内斜刺,使局部产生酸麻、胀感,不留针。然后用制备的药膏2~3g左右,置于橡皮膏中央,贴在穴位上。也可不经针刺直接贴敷,2小时后局部有烧灼感或蚁走感时揭去药膏,以局部微红或微微起水泡为佳,若贴敷局部反应不明显,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

    (三)疗效评价

     共治4556例,结果:痊愈1348例,显效2277例,好转352例,无效559例。总有效率为87.7%[23,24,26]。

    艾灸(之一:化脓灸)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肺俞、灵台、天突;2、风门、大椎;3、定喘、身柱、膻中。

    配穴:膏肓。

    (二)治法

    于小暑至白露之间施灸。每年灸一组,连灸三年。第一年,灸双肺俞各7壮,灵台、天突各4壮;第二年,灸双风门各7壮,大椎4壮;第三年灸双定喘各7壮,大椎、身柱各4壮。体弱者,第三年加灸双膏肓穴各4壮。将纯艾制成黄豆大圆椎形艾炷,灸前先以大蒜汁涂穴区以增加粘附性,然后置艾炷以灸之。灸时为了减轻患者疼痛,可在穴周用手掌轻轻拍击。一炷燃完再换一炷,据病情轻重及病人体质,壮数可按规定数增换。灸毕,以消毒敷料或棉球蘸生理盐水轻轻拭去穴区艾灰,然后贴上淡膏药或拔毒膏。约7日左右,可出现局部无菌性坏死,如未出现,则继续着肤灸,直到形成灸疮,再用生理盐水清创,覆盖消毒敷料,约30天左右愈合。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观察1087例,近期控制300例(27.6%),显效393例(36.2%),有效276例(25.4%),无效118例(10.8%)。效率为89.2%[11]。

    艾灸(之二:隔姜灸)

    (一)取穴

    主穴:分4组。1、大椎、肺俞、天突;2、陶道、定喘、璇玑;3、身柱、华盖、风门;4、神道、厥阴俞、膻中。

    配穴:尺泽、丰隆、足三里。

    (二)治法

    主穴采用隔姜灸法,每次取一组穴,4组穴轮换:配穴用艾条灸法,据症酌选。可先在主穴拔罐(天突不拔)5~10分钟,以鲜老生姜切一分厚薄片,上置麦粒大艾炷,点燃后放在穴位上。待艾火燃尽另换1 炷,灸4~5壮。配穴,用艾条灸,每穴雀啄灸10~15分钟,至局部有红晕为度。隔2天灸治1次,4次一疗程,间隔5~7天续灸。

    (三)疗效评价

    用上法治疗332例,近期控制107例(32.2%),显效130例(39.2%),有效65例(19.6%),无效30例(9.0%),总有效率为91.0%[12,13]。

    穴位冷冻

    (一)取穴

    主穴:中府、膻中、气舍、肺俞、定喘。

    (二)治法

    每次取2穴(仅用1侧),轮流或据症选用。以电子冷冻增热针灸治疗仪治疗,针柄温度为-10℃,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周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治疗喘息型支气管炎60例,其止咳显效率为92.0%,祛痰显效率为77%,定喘显效率为73.0%。多在治疗2次后见效[22]。但冷冻针灸属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穴位刺激法,其确切疗效及适应症型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膻中、肺俞、天突。

    配穴:定喘、丰隆、足三里、身柱。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据症情酌配2~3穴。可采取主穴埋藏家兔脑垂体,主穴注入肠线。方法如下:取体重2公斤以上家兔的脑垂体(或小块脑组织),置于无菌液中。再将0~1号肠线剪成1厘米左右长之小段,浸于75%酒精之中。嘱患者平卧,用1%普鲁卡因浸润麻醉,于主穴旁1厘米处沿脊柱方向纵行切开皮肤约 1厘米,深达肌层,分离组织。然后,用刀柄或止血钳按摩深部,使病人有较明显的麻胀之感。再将备好之垂体或脑组织送入穴位深部,全层缝合,消毒切口后,外敷无菌敷料。一般埋植3次,第一、二次,间隔50天;第二、三次,间隔5个月。辅穴可用带针芯之12号腰穿针,将肠线注入。

    亦可全部采用埋线针埋植。每次2~4穴,在穴位下方 0.6寸处作为进针点,消毒局麻后,用埋线针将1~2号肠线埋入。注意勿使线头露出,针眼用消毒敷料包扎。埋线针埋植,可20天左右1次,3次为一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慢性支气管炎1803例,其中埋植兔脑垂体配合注线为1203例,近期控制475例(39.5%),显效512例(43.4%),有效206例(17.1%),有效率达到100%;单纯用埋线针埋植500例,近期控制174例(34.8%),显效182例(36.4%),有效124例(24.8%),无效20例(4.0%),总有效率为94%;单纯埋植兔脑组织 100例,均为喘息型支气管炎,结果单纯性喘息型气管炎有效率为95%,并发肺气肿者为92%。表明疗效大致类似[14~16]。

    耳针

    (一)取穴

    主穴:咽喉、气管、肺、大肠、肾、内分泌、肾上腺。

    配穴:急性发作加听宫透内鼻;咳重加迷根、缘中;喘重加对屏尖;痰多加脾。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4~5穴,配穴据症而取。除听宫透内鼻外,均以王不留行籽或磁珠(300~400高斯磁场强度)贴敷压丸。取0.7×0.7厘米之小方块胶布,中置王不留行籽或磁珠 1粒,探索到敏感点后贴上,并按压至耳部发红发热,耳背部对称点如能加贴更佳,可加强刺激。每日令患者自行按压2~3次,每次每穴3~5分钟(磁珠贴敷者,可不按压)。每次一侧耳,两耳交替。听宫透内鼻为针刺法,以 1寸长毫针,从听宫进针。方法为:拇、食指提取耳屏并以食指尖压耳屏后部弧形沟之中央部,致耳根发痛,耳中发胀,有似鼓膜向外鼓胀的感觉。从此点进针2~3分后,转向斜下,刺入耳屏肾上腺穴下方之软骨膜上的内鼻内,使之产生持续针刺样疼痛,以病人可耐受为度。留针10~15分钟。每次只针 1侧。耳穴压丸及针刺,为每周2~3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疗 452例,总有效率在90.2~97.1%。耳穴压丸简便无痛,可长期应用,易为病人接受。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且可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及抗感染能力。而听宫透内耳对急性发作有效,针后往往即呼吸通畅、咳喘减轻[4,8,17,1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风门、肺俞、大杼、膻中、中府。

    配穴:大椎、内关、足三里。

    (二)治法

    药液:当归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核酪注射液、丙酸睾丸素、混合注射液(系维生素B1100毫克/2毫升、维生素B12100微克/1毫升与10%葡萄糖注射液5毫升三药混和而成。注射时,临时混合)。

    鱼腥草注射液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混合注射液用于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余药任选一种,用于各种类型慢性支气管炎。每次选主穴1~2个,酌配配穴。选用胸背部穴时,可先寻找阳性结节,以肺俞及中府附近多见,为结节状或条索状物。注射时,宜将针头刺中阳性物或压之有酸麻的阳性反应点。得气后注入药液。如为急性发作,推药速度可稍快,一般宜缓缓注药。用药量:当归注射液,每穴2毫升,核酪注射液每穴1毫升,鱼腥草注射液每穴0.5~1毫升,混合注射液每穴2毫升。应用上药,均为隔日穴注1次,5~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丙酸睾丸素每次每穴12.5毫克,仅用于膻中穴,每周注射1次,10次为一疗程,冬季和夏季各注射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应用穴位注射法总计治疗393例,其中近期控制113例(28.5%),显效111例(28.3%),有效132例(33.6%),无效37例(9.4%),总有效率为90.6%[8,19~21]。

    穴位贴敷加体针

    (一)取穴

    主穴:肺俞、心俞、膈俞、璇玑、膻中。

    配穴:肾俞。

    (二)治法

    敷药制备:1号方:白芥子、地龙、细辛各30克,玄胡、甘遂各20克,冰片、樟脑各10克,麝香1克,附子60克;2号方:上方加天竺黄60克去附子。共研细末,同时用姜汁调成糊状备用。

    主穴为主,每次选3~4对穴。年老体弱加肾俞。先针刺,得气后出针,然后将药糊2克用胶布贴于各穴。其中属寒型用1号方,热型用2号方。混合型者,璇玑、膻中贴2号方,余穴贴1号方。24小时后取下,如有疼痛或痒痛者可提前取下。每年入伏开始治疗,每伏贴1次,共3次,连贴3年。

    (三)疗效评价

    共用上法治1280例,痊愈429例,显效549例,有效98例,无效204例,总有效率为84.1%[22]。

    拔罐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大椎、肺俞、肾俞。

    (二)治法

    每次取两个穴位,肺俞和肾俞交替使用。患者采用俯卧位,先拔火罐,用闪火法,留罐10~15分钟。取罐后抽取4ml核酪注射液,每穴2ml,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两疗程间休息一周。

    (三)疗效评价

    本疗法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共治疗90例,结果:痊愈63例,效23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89%[25]。

【主要参考文献】

    [1]陶义训,等。《针灸疗法国外文献集锦》。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70。

    [2]田从豁,等。针灸治疗慢性气管炎。中国针灸  1981;1(3):37。

    [3]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87。

    [4]刘心莲,等。耳穴贴压治疗慢性气管炎97例。上海针灸杂志   1988;7(1):8。

    [5]商凤楼,等。电针督脉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493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8;8[5]:7。

    [8]焦国瑞。《针灸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82。

    [9]王海娣。伏天药饼外贴治疗慢性气管炎139例。浙江中医杂志  1986;21(7):300。

    [10]刘益斌,等。穴位拔罐贴药治疗慢性气管炎503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9;9(4):44。

    [11]刘华。化脓灸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1087例疗效观察。广西中医药   1980;(4):44。

    [12]鲍庆祥。隔姜灸治疗慢支282例疗效观察。针灸论文摘要选编,1987:60,北京。

    [13]梁粹英。艾灸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针灸论文摘要选编,1987:60,北京。

    [14]田广勤。穴位埋线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203例。中国针灸1987;7(2):12。

    [15]余永华。穴位埋线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0例。上海针灸杂志   1987;6(2):14。

    [16]刘锡杰。膻中穴兔脑组织埋茂治疗哮喘性支气管炎100例临床分析。吉林医学  1980;(13):35。

    [17]郭云,等。耳穴贴敷法治疗慢性气管炎。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7;(12):16。

    [18]邓君萍。耳穴按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0例临床总结。湖南中医杂志  1986;2(3):43。

    [19]刘清舫。黄连素穴位注射治疗气管炎83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2;2(6):16。

    [20]梅忠英。水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7例。上海针灸杂志1985;(3):12。

    [21]卫志华。膻中穴位注射丙酸睾丸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5例。中国针灸  1983;3(9):60。

    [22]范济平,等。穴位针刺贴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280例。中国针灸  1990;10(4):1。

    [23]徐明堂,等。穴位针贴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271例。山东中医杂志  1993;12(5):20。

    [24]章惠陵,等。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  1995;15(3):9。

    [25]尹淑英,拔罐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9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6。16(2);13。

    [26].周兴隆,等。白芥子饼贴治慢支4000例。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6;8(3):142.

本栏目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