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处于成长的可塑性最强时期,既是最易接受正确教育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时期,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蚀扭曲的时期。那么,如何有效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呢? 从家庭来看,要关注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作为孩子的父母,就应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其言行举止、价值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因此,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成才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通过自身的良好道德示范,为孩子提供最为积极、正面的引导。家庭教育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成长,更要在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塑造上有所作为,为孩子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学校来看,学校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的防范教育。学校教育应深刻把握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将思想教育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寓教于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理想信念教育,避免空洞的说教与单一的灌输。通过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形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内化所学的知识和道德规范。同时,学校应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组织主题团会、队会、班会等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发挥教育在规范行为与引导思想方面的核心作用。面对校园暴力和霸凌等问题,学校不应抱有“息事宁人”的心态,而是应正面看待,坚决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与此同时,法制教育也应得到充分重视,推动法制教育的普及和制度化,使学生树立“学法、守法、尊法”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增强对法律底线的敬畏。 从社会来看,社会应当立足于当前大变革、大发展的背景,采取综合治理的策略,净化文化和网络环境,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和社会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强化未成年人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与担当。尤其是对于那些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引导,更需要社会各界关注与支持,帮助他们弥补这一教育空白。对于已经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来说,进行专门的矫治教育必不可少。专门矫治教育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法律反思和社会回应,也是教育矫治的科学化过程。社会应着力建立健全的教育矫正体系,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以解决矫治措施不彻底、不持续的问题,确保矫正教育的长期性与有效性,从而真正实现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和心理重塑,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总之,未成年人的成长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参与、努力和长期的协作。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孩子偏离正确的成长轨迹,而每一次有效的引导和干预,又能帮助他们重新走向正确的道路。 高教课堂研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