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荆州市的古城西门外,静谧地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庙宇——太晖观。观西一隅,深藏不露的,是明朝湘献王朱柏之墓。 湘献王墓的发现,并非出于偶然。 早在1956年,它就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片沉寂了数百年的土地才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古墓的封门墙 1997年 12 月,一伙盗墓分子悄然潜入该墓,想要盗取墓中珍贵的随葬品。所幸由于墓室内积水和淤泥较深,随葬器物未被盗走,但墓葬的保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墓室券顶随时有垮塌的危险。 为了及时抢救文物,1998 年2月,荆州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湘献王墓的宏伟布局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带墓道的砖石多室墓。南北走向,墓道向南,不规则地延伸,长约4米,前宽11.85米,后宽3米,共有11级台阶。东侧,一道与“八”字形影壁相连的挡土墙,高高耸立,与影壁平齐。 墓门 古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由土坑、墓道、挡土墙、“八”字形影壁、墓室大门、门厅、二门、前室、中室、后室、前左右耳室、后左右耳室、后门以及地面砖以下的排水系统等部分组成。 门厅为石结构,庑殿式屋顶。前室、中室和后室相连,构成了一座仿照地上宫殿的建筑群。前室砖石结构,与前左右耳室一道,构成了一座面阔三间的硬山式建筑。 正脊用六种绿色琉璃装饰,室外两侧砖砌披檐,券顶三券三伏。中室同样券顶三券三伏。后室与前室结构相同,后室的北墙设有后门,安装双扇素面石板门,但门的下边有一部分被埋在地面砖下,实际上不起开关作用。 墓中出土的玉革带 四个耳室——前左耳室、前右耳室、后左耳室、后右耳室,形制、大小相同。墓室内的地面用方砖磨砖错缝铺墁,以前、中、后三室的中心为轴线分别向两侧铺墁,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反水做法。 整个墓室地面砖以下用砖砌成网格状排水道,横竖呈“十”字形相通。这一精妙的排水系统,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更保证了古墓内部的干燥和整洁。 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古墓内的随葬器物逐渐显露真容。经统计,出土的随葬器物共计883件(套),种类包括漆木器、铜器、锡器、兵器、仪仗器、冠带佩饰等等。 漆木器有几、案和宝座等家具,以及漆木俑。这些器物形制独特,通体髹红漆,雕刻十分精美。 铜器包括炭盆、灯、剪、床、提梁炉等。炭盆宽平沿,浅弧腹,底略圜,圆唇上卷,沿面内侧贴附一圈窄条,其上有53个乳丁,沿面中间附双提梁耳,通体贴金箔。出土时内置一双锡箸,两箸之间以“S”形细链相连。 灯则由喇叭形高圈足盘、球形腹、细长圆柱形颈和敞口圜底盏组成,盏上另加一件形制相同而略大的盏,造型别致,独具匠心。 湘献王谥册 在这些随葬器物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谥册和谥宝。谥册是古代帝王对已故大臣或皇室成员赐予谥号的文书。 湘献王墓中出土的谥册共有两副,每副两块,分别放置于后室和后西耳室的木箱内。这两副谥册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出土时湘献王谥册略有变形。每副的两块谥册正面相合,外用丝织物包裹。 谥册用长方形木板制成,正面阴刻楷书文字,两面皆贴金箔。湘献王谥册上的文字每板6行,每行2至15字,共计132字;王妃谥册每板4行,每行6至14字,共计92字。 湘献王妃谥册 两副谥册皆为明成祖朱棣所赐,其内容记载成祖哀悼湘献王及王妃沉冤而死,为其平反昭雪,并赐以褒谥。 据谥册记载,湘献王朱柏因建文帝削藩而自焚身亡,与王妃一同赴死,明成祖即位后,为二人平反昭雪,并赐予谥号。这一记载与《明史》《明实录》等史书相吻合,证实了湘献王沉冤的真相。 谥宝则是用于钤印谥号的印章。湘献王墓中出土的谥宝用梨木做成,印作方形,印面雕刻阳文篆书“湘献王宝”,字体工整,刚劲有力。 湘献王谥宝 印背为龟纽,龟昂首,卷尾,四足匍匐,龟的腹部下、前后足之间有一圆形透孔,应为穿系绶带所用。谥宝通体贴金箔,出土时金箔大部分保存较好。 这一珍贵的文物,不仅见证了湘献王沉冤得雪的历程,更成为了明代早期政治斗争的实物见证。 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一个奇怪的现象逐渐浮出水面:湘献王墓内并未发现湘献王的遗骸,而是仅有衣物等随葬品。这一现象引发了考古专家们的关注和猜测。 湘献王谥宝印面 1399年4月,建文帝登基后开始改革,并对握有军权的藩王进行削藩。诏曰:“邦家不造,骨肉周亲屡谋僭逆。去年周庶人橚僭为不轨,辞连燕、齐、湘王。朕以亲亲故,止正橚罪。今年齐王榑谋逆,又与棣、柏同谋,柏伏罪自焚死,榑已废为庶人。” 因此,湘献王属于非正常死亡,死后有无墓葬不详。此次发掘的墓葬应是朱棣当上皇帝之后,为其弟湘王朱柏平反昭雪、改谥“献”后修建的衣冠冢。 衣冠冢,是古代帝王或皇室成员去世后,为表彰其功绩或纪念其生平而建造的陵墓。这种陵墓内通常不葬遗骸,而是仅葬衣物、器物等随葬品。 然而,湘献王墓作为一座衣冠冢,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专家们去探索。例如,湘献王的遗骸究竟葬于何处?为何会选择在荆州建造这座衣冠冢?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湘献王朱柏的个人命运,更与明代早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