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名镇——如城镇、白蒲镇

 昵称37581541 2025-01-09 发布于江苏

如城镇

1

名镇概况

如城之名得名因其位于如皋县治所在地。曾设如城区,后改称如城镇。如皋是长江三角洲最早见诸于史册的地名。如皋建县前为如皋村,东晋义熙七年(411)如皋建县后为县治所在地。唐文宗大和五年(831)置如皋镇。南唐保大十年(952),恢复如皋县,此后如皋镇一直为县治所在地。

如皋改县为市后,如城镇是江苏省如皋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北与如皋经济开发区(北区)一河之隔,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如皋市的中心城区。2000年5月原如城、城西、邓园、新民三乡一镇合并为新的如城镇,2005年1月并入皋南镇,划分为主城区、东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顾庄生态园区等特色鲜明的板块。

2013年3月,撤如城镇,设如城街道。2013年12月,设如皋工业园区,与如城街道实行区街合一、以区为主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2014年底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经南通市人民政府批准,设长寿旅游度假区,与如城街道合署办公。

如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名人辈出。

Image

盆景

水绘园是中国国家级“孤本袖珍园林”;“定慧禅寺”是一座“水环寺、楼抱殿、山门北向”的千年古刹,在中华佛教建筑中独树一帜;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瑗出生于此,是中国教育史上与孔孟相提并论的大偶;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沐浴着故土如城的阳光雨露,成为名动海内外的文化巨人,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如城是中国著名花木之乡,如派盆景源远流长,花木面积63000亩,专业村8个。如皋是世界长寿养生福地,仅如城镇现有百岁寿星25名,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600多名,为世界罕见,被联合国誉为“长寿之镇”。

2

历史名人

  • 胡瑷

胡瑷(993-1059)字翼之,如皋人,世称安定先生。他是宋代理学先驱、著名教育家,其创立的分科教学法,比西方早800年。宋代诸多名贤均对其称颂有加,王安石更把他与孔孟并置。明嘉靖九年,世宗下诏尊胡瑗为“先儒胡子”,至今曲阜孔庙内,仍列有“先儒胡子瑗之位”的牌子。

  • 李渔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出生、成长于雉皋(今如皋)一个药材商人的家庭,后回浙江原籍。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

Image

李渔

  • 冒辟疆与董小宛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如皋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1639年,乡试落第的冒襄与董小宛偶尔在苏州半塘相遇,董小宛对冒襄一见倾心,连称:“异人!异人!”但虽然她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冒辟疆却没有给足够的回应。1641年,冒辟疆与陈圆圆订“嫁娶之约”,1642年冒辟疆第六次乡试途经苏州,重访陈圆圆时,已是人去楼空,加上此时的他第六次去南京乡试落第,怀才不遇之感萦绕全身,这之后,在钱谦益、柳如是两人的撮合下,冒、董才结为伉俪。

冒辟疆、董小宛琴瑟和谐过了九年,1652年,28岁的董小宛“以劳瘁死”,冒辟疆作《影梅庵忆语》哭之。悼念亡妻,是古代文人最热爱的题材之一,但《影梅庵忆语》仍显得相当突出,冒辟疆情似江河滔酒不绝地表达了对亡姬董小宛绵绵不尽的哀思。虽是写个人遭遇,但也把自己经历容融于明清之际的大时代背景中,反映了明清文人所共有的情怀。

3

建筑景观

  • 水绘园

在我国众多的名园之中,有一个出类拔萃的佼佼者,那就是明末清初江南才子冒辟疆与秦淮佳丽董小宛栖隐过的如皋水绘园。水绘园是江海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园以水为贵、倒影为佳,既秀且雅;而其以园言志,以园为忆、并融诗、文、琴、棋、书、画、博古,曲艺等于一园的特色,又足以说明它原来是一座饶有书卷气的“文人园”。

Image

水绘园

水绘园位于如皋县城东北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是邑人冒一贯的制业,历四世至冒辟疆时始臻完善。冒辟疆将旧园重整,赋予思想,精心增饰,在园中构筑“妙隐香林”“壹默斋”“枕烟亭”“寒碧堂”“洗钵池”“小语溪”“鹤屿”“波烟玉亭”“湘中阁”“涩浪坡”“镜阁”“碧落庐”等十余处佳境。清初名士陈维崧在《水绘园记》中写道“绘者,会也,南北东西皆水绘其中,林峦葩卉块圠掩映,若绘画然。”

明朝灭亡后,冒辟疆心灰意冷,于是把水绘园改名为水绘庵,决心隐居不仕。当时名士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孔尚任、陈维崧等纷纷前来如皋相聚,在园中诗文唱和。时人说:“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水绘园盛极一时。

  • 定慧禅寺

定慧禅寺,初建于隋朝开皇十一年(591),是一座建筑风格独特的山门北向的千年古刹。据唐代道宣和尚撰写的《续高僧传》记载,隋开皇十一年十一月,晋王扬广(即后来的隋炀帝)在扬州金城殿设千僧会,佛教天台宗实际开创者智顗大师应邀赴扬州授菩萨戒,途经如皋,诛茅建寺,取名定慧寺,同时建七级宝塔一座。

Image
定慧禅寺

现存的定慧寺主体建筑系明朝万历年间重建。到了清朝,定慧寺的大殿、钟鼓楼、藏经楼又多次动工整修,古建筑一直保护完好,直到1966年“文革”前,定慧寺基本保持了明清以来的风貌。

定慧寺原本是山门南向的。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扰如皋,为了保护城里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公元1554年修筑了城墙。由于地区扩展,新砌的城墙将定慧寺包入城内。这样,定慧寺北有古城河(玉带河),南有护城濠河,西有宋朝龙图阁学士王觌园的玉莲池(已废),东有寺院开浚的放生池,形成了“水环寺”的地势。明万历年间重修定慧寺时,为方便起见,将山门改为北向,整个建筑亦调起来,原山门处改建成藏经楼。

如今经过大规模修复的定慧禅寺,背阴而立的山门是水磨青砖砌成,门额横楹楷书“定慧禅寺”四个凸型金字。一对石狮端坐山门两旁。走进山门就是金刚殿,中间迎面端坐着一尊笑容可的大肚弥勒佛,两旁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

  • 东大街

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如皋城中仅存的一片历史街区,占地面积为9.6公顷,位于如皋古城的东北角、水绘园南侧,内城河蜿蜒其中,如泰运河傍其而过。在水运发达的时代尤其是清代,街区内的东大街是如皋城内主要的商业街。街区内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区,是水绘园传统风貌的重要物质依托所在。城市商业性主干道中山路在街区南侧东西贯穿。

白蒲镇

1

名镇概况

白蒲古镇地处长江北岸古砂嘴三角洲冲击平原,成陆较早,自东晋义熙七年(411)设立蒲涛县开始,有建制管理的历史逾1600年,现属如皋市。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名流接踵、流风余韵至今不绝。悠悠岁月,为这块风水宝地聚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时代精英。

古代的白蒲,滨江临海,沼泽遍地,境内河道纵横,池塘密布,四处水边多生长“菖蒲”,亦称“香蒲”。因蒲草晒干为白色,人们又称之为“白蒲”,于是先人将此名衍生为地名。

现在的白蒲镇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南通市级中心镇、南通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素有“华夏长寿第一镇”的美誉,现有百岁老人42人,占镇总人口的万分之3.25,是世界长寿乡标准的4倍。

Image
Image
Image

白蒲特产

白蒲是著名的黄酒之乡、红木雕刻之乡。这里有大小黄酒厂8家,年销售1亿元;目前已经打造300亩的苏中红木大世界,红木制品企业发展到135家,从事红木制品生产的人员达到2000多人;白蒲黄酒、白蒲茶干、林梓潮糕等中华老字号特色长寿食品远近闻名。

2

人文掌故

白蒲是南通成陆较早的地方,农耕文化相对发达。这里的人们崇尚读书,追求“耕读传家”,白蒲也因此成为人文荟萃之地。自唐代开科取仕以后,许多白蒲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功名,至清代中叶,白蒲文风盛极一时,当时曾有“通如文风莫盛于蒲”之说。仅明代至清中叶这段时间里,白蒲就诞生了进士10人,文举人58人,武举人8人贡生185人。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白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沈、顾、姜、郑、吴、姚、刘、李“八大望族”,其中沈氏家族位居住其首。沈氏祖先世居泰州,明嘉靖十四年(1535),先迁徙崇川,后来因“蒲塘土厚民驯,可耕可读”,又迁居白蒲。从嘉庆、道光年间,这个家族一门共出进士3人、举人7人,就连道光皇帝都惊叹:“有臣一门之内七举贤书、三成进士,海内罕与伦比焉。”

姜氏家族是白蒲的另一望族,一门曾出两进士。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姜任修,为官清正廉明,人称“白面包公”,终因得罪高官遭诬劾罢职。回归故里后,姜任修建造了“白蒲书屋”(又名“三以园”),成为为当时名流文友聚会之地。闲居白蒲的姜任修潜心于学术的著述和诗文的创作,成为卓有成就的学者。在他的提携之下,蒲塘诗界盛极一时,名闻大江南北的“蒲塘十子”,就是姜任修的子侄、学生组织的文学团体,时人称之为“文阵雄师”。

白蒲文风,吸引了众多名流慕名而来,郑板桥在这里找到了“本家”,袁枚在这里留下“辨味”趣事。

乾隆二十年(1755),郑板桥从扬州坐船来到白蒲,一到这里便被这里美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所吸引,便决定在这里住下,写诗作画。一日,郑板桥沿着狭窄的青石板小街,信步走进一户小院,与户主拱手施礼,坐下来叙家常话。说来也巧,这户人家也姓郑,且按郑氏族谱论起辈份来,板桥为叔,户主为侄。一时间,郑家院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板桥异乡认本家,乐不可言。户主恳切地挽留板桥在家用餐,板桥欣然入席。饭桌上,除了青菜、粯子饭之外,并无其它菜肴。饭后,户主又用天水泡菊花茶留板桥继续叙谈。临别时,板族题写对联“粗盐青菜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相赠,由此留下一段佳话。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与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是位美食家,他晚年移居金陵小仓山,时常到白蒲镇作客,寓居白蒲顾沙苑家中,与顾结为知己。据清代白蒲人姚鹏春所修《白蒲镇志》记载,袁枚曾在顾家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天,袁枚口说:“我能辨别淄河与渑河的水味之不同。你们信不信?”顾笑着回应:“信。我现在办一桌酒席,让你带来的厨师和我家里的厨师同时献技。恭请你辨尝佳肴的滋味。如果你能辨别清楚哪道菜肴由何人掌勺,我就笃信无疑。”这就是“袁枚白蒲辨味”的故事,“辨味”的结果是袁枚完全答错,成为白蒲历史上的一段趣事。

3

建筑景观

白蒲的古建筑大多得到妥善保存,一些曾被损毁建筑,也部分得到修缮或重建。

秀才巷,史家巷,市大街,穿行于古镇的一条条小巷,我们能从那些完好的古建筑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小镇悠远的古韵。

在众多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中,顾家老宅可以说是民居建筑的代表。这是一座具有花园风格的庭院建筑,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砖木结构,硬山封顶,坐西朝东为大门堂,进入门堂后是影墙,南边为二门堂,进内为敞厅,走廊为圆木形篷顶,构件雕刻精细。有前后两个小院,里面均布有花坛,栽有各种花草。这里既是顾家住宅,也是顾氏书院所在地。顾家自明代以来为诗书世家,清乾隆二十年(1755),顾家在此创办顾氏蒲涛学塾,前后延续200余年。

Image

白蒲老宅

位于白蒲秀才内巷双堂屋,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双堂屋内外建有不同类型和不同朝代的建筑,均保持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外院是民居堂屋、厨房耳房、天井、花窗、花格,保存完好,内院坐西朝东的大门内有两栋朝南和朝北相对应的堂屋,天井不足2米,独具特色,因此有“双堂屋”之雅称。

同样位于秀才巷的颂经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小楼坐南朝北,临巷而建,二楼正梁下有子梁。正梁下加子梁,是明代民居建筑一个典型特点。颂经楼二层三间,均铺木地板,楼梯仅容一人通过。此楼系主人专砌给女儿颂经之用,故名“颂经楼”。秀才巷还有一座双庆堂,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一进三堂,敞厅正中有清乾隆年间赐的金匾,上书“德门双庆”,以庆贺该户同期考中两位进土。

位于市大街178号的葆春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是一座商贸民居结合的建筑。葆春堂呈钥匙形布局,前面是药店,后面是住宅,其中门堂、敞厅和临街店房,坐东朝西。敞厅做工极为精细,大梁上的子柱为斗拱结构,雕刻有莲藕游鱼等图案;从敞厅进内,坐北朝南为堂屋,走廊台阶用条石铺成。

Image
白蒲老街

白蒲镇还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就是美国长老会旧址。这组建筑原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3),修缮于清代,宅主几经变更,1933年有白蒲医生晋瞻仁购买并转租给美国人开设长老会,租期99年。美国人对该建筑稍加修改,增加了取暖的壁炉等设施,成为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

抗战胜利后,在共产党的倡议下,国、共两党达成停战协议。白蒲镇当时以中板桥为界,南边是国民党占领区,北边是新四军控制区。1946年1月13日子夜,也就是停战协议开始生效之时,国民党背信弃义,突然向我军发起猛烈进攻,打响全国内战第一枪。在全国一片抗议声中,北平军调部组成有美方代表、国民党代表和共产党代表参加三人调停小组,三方代表的第一次会谈,就是在这里举行的。白蒲的长老会旧址,不光是一座极有保存价值的古建筑,也是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地。

在重建的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宝禅寺。

Image
法宝禅寺

法宝禅寺,原名圣教寺,始建於唐太和四年(830),后不幸遭火。宋至和元年(1054)在原址重建,被列为维扬八大名刹之一。相传奠基时从地下掘得白龟一只,献于朝廷,皇帝赐名“法宝禅寺”。

法宝禅寺原址在市白蒲中学校园内。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沧桑,至1949年解放时只剩下了大雄宝殿和藏经楼。1989年,当地政府决定迁址重建法宝寺。法宝禅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全寺建筑布局似“象”形,寺内有关建筑均代表大象的各个器官。目前法宝寺已建设成为一处寺庙与园林有机结合的建筑群,并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