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年底到了考核季,不少人提出要为自己加分,有些人的理由明显不合理,但他们已经提出来了,怎么说服呢?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讲也确实有点合理性,但说服他们很难;如果时间允许还好,年底工作又特别忙,哪有工夫陪他们聊天?可是解释不清楚,他又有意见,年底考核我也想打个高分呢,怎样才能既不得罪人又把事情办好呢? 答:特别理解你的处境。我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我们党校年底考核有纪律作风加分规定,不少人提出给自己加分,有些很清楚可以加,有些则模模糊糊,还有一些明显不合理。一个基本做法是召开相关部门的代表进行评议,最终决定是会议作出的,怪不到你个人头上。但这也只是堵人的嘴,未必能顺了人的心,很可能他因心情不爽而影响工作,这样就起不到通过考核促进工作的初衷。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在会议上首先讨论加分原则,讨论原则的时候,不涉及具体的人和事,只是讲这种原则是否合理。比如“加分项要与本职工作无关”,如果与会人员都同意,那么就作为一条原则固定下来。究竟要确定哪些原则?你可以先想几条,与会人员在会议上也可以提,一直到大家都提不出为止。这一环节特别重要,如果你主持会议,一定要征求每个人的意见,有意见要充分讨论,直到完全达成一致。原则确定之后,讨论具体事项就非常简单了,就看符合或不符合哪条原则就行了。在反馈的时候,工作人员也能对当事人说清楚为什么不加分。原则一视同仁,所以当事人尽管内心不舒服,但嘴上也提不出什么意见。对于想干好工作的当事人,他们了解了规则,也就释然了。要知道,提出为自己加分的人一般是积极向上的人,如果躺平,他才不会费事找理由给自己加分呢。原则确定之后要固定下来,最好写进制度的说明当中。第二年仍然按此原则办理,避免变来变去失去人心。举我工作中的具体例子,希望能在你确定原则时有所启发。党校考核有纪律作风加分项规定,我们讨论的原则如下:1.为党校争得了荣誉,且90%以上的功劳归于个人。比如参加“四进”工作组、借调到上级部门参加专项工作,党校收到了对参与者个人的感谢信。这个人在外工作代表了党校,工作出色就为党校争得了荣誉,而且这项工作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做的,没有争议。如果收到的是对党校而非个人的感谢信,比如在党校举办了某班次,对各项服务工作很满意,没有提及个人,则相关人员不予加分。即在工作之外做出了贡献才加分,本职工作会在正常考核中体现。这是两个范畴的问题,要分清楚。有些是介乎二者之间的,比如信息工作、保密工作等单项工作的先进个人,这种情况不给加分不合适,因为给党校争得了荣誉,但加分不要太高,因为这项工作不是他一个人干的,分加多了,其他人会有意见。之所以确定这条原则,是因为有些人做的事情确实很让人感动,比如无偿献血、向灾区捐款、帮扶失学少年等。但他的行为是个人行为,与党校无关。这种可以在“道德模范”之类的评选中体现,而不应该在工作考核中体现。这是设立加分项目的初衷。有些人确实做的工作与党校有关,比如写咨政报告,甚至还得到了某些领导的批示。但这种报告没有通过党校相关部门以党校的名义递送,其性质属于“人民来信”,与党校无关,所以不能加分。有些情况是上级部门直接找到某人,这个人也做了很多工作,也很出色,但他没有向相关领导、部门报告,未征得党校的同意,这类情况也不能加分。不仅不能加分,反而应该扣分,因为他违反了请示报告制度,属于“干私活”,有损于纪律作风建设。有些集体活动是党校倡导的,但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组织起来很费劲,这类活动要适当加分,比如诵读经典。如果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甚至还有福利,那就不要加分了,比如看电影。总之要通过加分的指挥棒引导大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为某人加分的时候,要考虑其他类似情况,避免“按着葫芦起来瓢”。尽管事后可以说没有申报所以不了解情况,所以没给你加分;现在申报时间过了,所以不能给你加分……但这都是事情没办好的借口,尽量不要出现。还有种情况是有些人脸皮厚点,有些人脸皮薄一点,做了相同工作,有些人申报了,有些人没有申报。如果有同样贡献而没有申请加分,也可以为之加分。一个单位是个小群体,更容易实现实质公平。这是一个公平性问题。有些工作只有部分人有资格参加,比如青年活动、妇女活动。党校有专业技术人员,有参公人员,二者分开考核,互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全校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活动当然可以列入加分范畴,全体参工人员均有资格参加的活动也可以,因为他们与教师不存在考核上的竞争。加分的时候往往会有“从善如流”的想法,认为对作出贡献的人应该多多地鼓励。这种想法当然不错,但可能会忽略另一个问题:有些人会把心思更多的用在加分项上。加分毕竟是次要的,研究次要问题的时候,不要忘记主要问题,要引导大家把心思用在岗位工作上,而不是琢磨怎样加分以超越别人。这个案例供你参考。另外多说一句:工作中总有困难,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就是了,不必害愁;也别想让每个人都说你好,能让好人说你好就够了,如果坏人说你坏,那也没太大关系,不必放在心上。连孔圣人都挨批了呢,何况你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