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这两句流传极广的话不知出自当下谁人之手,非常贴切地总结了苏州的诗意之美。 隋朝统一南北后,以城西有姑苏山之故,改吴郡为苏州。从此“苏州”之名在历史中虽几经更改,但一直是一千多年中的主要称呼,且沿用至今。 到了唐朝,苏州迎来了大发展期,大历十三年(778),苏州被升为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成为全国极发达城市之一。 自此,苏州不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期,其文化根脉也日益壮大。单单从唐诗来看,歌咏苏州的诗数不胜数,而以历史、人文、古迹、园林、山水等苏州元素为意象入诗的更是不计其数。 可能因为唐诗的创作量大,所以阅读大量与苏州有关的唐诗,往往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苏州是诗人的旅游“打卡地”,更让人不得不认定,自唐始,苏州的旅游业就十分昌盛。 唐诗人喜欢苏州,不外乎喜欢它的历史人文、名胜古迹、城市风貌、商市繁华。有历史的城市,总是容易让人有所感触,城市风貌又引发诗人诗情。 《姑苏宫行》 唐· 鲍溶 读鲍溶这首《姑苏宫行》,让人感觉如穿行于现实与梦幻、自然与历史之中。诗人驰骋纵笔,想象奇恣,格调浑厚,气势奔放。不难想象,姑苏让诗人诗兴大发。 @小小影月唐·刘商 刘商的长诗感情充沛,想来是游览之后,姑苏之风景、历史等无不让他难禁情感的喷薄,诗句中有惊叹,有赞誉,更有留恋。 @小小影月唐·罗隐 像罗隐这般陪游,或唱和游,在唐代极盛行。从这四句诗中可以看出当时诗人兴致极高,如此才多情地看荇藻先开路,飞鸟排成行,以此衬托游兴。 为什么唐代诗人对苏州如此钟情呢? 我们知道,苏州的历史人文、曲艺书画、园林建筑,无不彰显其风流蕴藉的文化底蕴,风物淳美、小桥流水、吴侬软语无不呈现其如诗如画的诗意风情。 余秋雨撰有《白发苏州》一文,“白发”是概括苏州的古老,历史的悠久,第一次读到这个词时刹那间灵魂一震。苏州在我们心中,越老越有韵味,越老越让人迷恋,是我们的“白发红颜”。余秋雨在文中曾写道:“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言极朴素,但一连串的“太”字,是强烈的感情抒发。 近代易君左有词曰:“红阑干畔,白粉墙头,桥影媚,橹声柔,清清爽爽,静静悠悠,最爱是苏州。”想来,经古代诗人的打卡宣传,至今苏州都是令人向往的江南水乡的代表。 对此,唐人的诗中其实早已说尽了青睐苏州的原由。比如岑参在《送滕亢擢第归苏州拜亲》中说:“湖上山当舍,天边水是乡。”这四句呈现出来的诗境是旷远高迈的,亦表达了诗人逍遥自在的心境。可见,苏州的山水,是诗人极向往的精神归属地。白居易在《白云泉》诗中则说:“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可见苏州确实山水极胜,再加上人文古迹、城市繁华,诗人到此一游,打卡作诗,发发“朋友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苏州是富庶江南的代表,是如画江南的代表,是人文江南的代表,所以在唐代就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前来登临吊古、游吟寄兴。 查阅《全唐诗》,以苏州历史上的称谓或雅称别称入诗的不胜枚举,比如:“苏州”“吴中”“吴门”“姑苏”“吴郡”“吴城”“阊门”“虎丘(武丘)”“长洲”“茂苑”“灵岩山”“苏台”“洞庭山”“枫桥”“皋桥”“寒山寺”“馆娃宫”“望亭驿”…… 而以“姑苏”入诗的尤其多,“姑苏”这一雅称,早已“一身诗意”,业已成为唐诗里的一个“意象”。 @苏州陈杰-POTATO在这些“姑苏诗”中,怀古之作十分常见。比如杜牧《杜秋娘诗》中提到的范蠡与西施:“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化名鸱夷子皮遁入五湖时,西施也随范蠡而去。比如罗隐的《送王使君赴苏台》,凭吊历史:“两地干戈连越绝,数年麋鹿卧姑苏。” 来到吴地,难免对春秋时吴越两国战事连绵的那段历史感怀一番。凭吊之时,历史云烟犹如在眼前,正是李远《吴越怀古》中所说的“姑苏一败云无色,范蠡长游水自波”,留给后人无限感触。 @白墙下的花园其次常见的便是游兴之作。小桥流水,烟波画船,青石巷弄,人文胜景,哪一样不是诗意的姑苏。所以游姑苏,看到好景,自然要赋诗一首,“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玩得尽兴,要发个“朋友圈”晒晒心情,“君怀逸气还东吴,吟狂日日游姑苏。”(刘商《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因为“姑苏碧瓦十万户,中有楼台与歌舞”(吴融《风雨吟》),不疏狂一醉,真是愧对姑苏良辰美景,如此豪兴,“归来重过姑苏郡,莫忘题名在虎丘”(李频《送罗著作两浙按狱》)。 基本上游姑苏的唐诗人,来过之后都会向姑苏“表白”,下面这首可谓表白姑苏的天花板级别: 唐·杜荀鹤 杜荀鹤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格调清新喜人,笔致蕴藉隽永。描写的是姑苏“烟户之胜、桥港之多”(俞陛云语)的水乡风貌和如水一样流动的市井生活,真是引人入胜,动人情思。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还有寄怀诗作。如果说杜荀鹤的《送人游吴》是对姑苏表白的天花板,下面这首则是宣传姑苏的天花板了。 唐·张继 《枫桥夜泊》这首诗早已成千古绝唱,此诗一经问世,不知引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姑苏的寒山寺和枫桥也因此誉满天下,名垂史册。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诗中的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客船,每一个意象都是诗情画意,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的意境深入人心,引人愁思。 张继通过一组意象词在读者心中进行了一场完美的情感投射,让读者领会到美的意蕴。而这组完美的意象词,都是属于姑苏的,是姑苏情调,由此“姑苏”也渐渐成为一个意象词。大凡提到“姑苏”两个字,便让人内心禁不住生发诗意。 寄怀之作,多施以表情达意之笔,然后借由一些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来引发读者共鸣。 比如章孝标《送陆二十一及第归》诗中有句:“姑苏台上烟花月,宁负春风箫管声。”这两句诗若是翻译的话,无非就是姑苏台上烟雾缥缈,花开似锦,月色怡人,如此美景,让人如醉如痴,宁愿舍弃春风之下箫管乐声的欢乐。当然“烟”“花”“月”这三个意象,大可以再找到更美的词语来表达。“烟”“花”“月”一组合起来,大有“春江花月夜”一般纷呈的意象之美。而正是这样的意象,组合成唐诗里的“姑苏”意象。 “姑苏”这一始见于春秋时期的雅称,在唐朝尤其被文人所青睐,姑苏之地,不但成为唐朝文人儒士各阶层的旅游打卡地,也为唐诗这颗明珠增添了一缕耀眼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