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将食粥致神仙 戚思翠||江苏 近来,天气特冷。打开冰箱,问老伴中午吃啥,他眨了眨眼,忽然兴奋地说,喝粥吧,喝粥暖和,舒服!喝粥……我的思绪一下飞回孩提时在农村的日子。 那个年代的乡村,可谓穷山恶水。饥饿总像“魔鬼”一样紧缠着面黄肌瘦的农人,人们的肚子似乎永远填不饱。因肚里没“油水”,填进去的是糠糁杂粮、瓜果蔬菜,极不耐饿。常是“头昏眼花腹中空”。那时粮食颇“金贵”。有“家底”的人家,每天中午能吃上一顿饭,米是那种硬硬的小米,多放一碗水便能多出一碗饭。如果逢上雨天和冬天,顿顿便是稀粥。菜粥、豆粥、番薯粥等等,争先恐后,轮番 “登场”!虽也粥香飘飘,却稀里哗啦,难见米粒,吃在嘴里,眼泪汪汪,心里慌慌。盛粥时,都要东张西望,悄悄用勺子在锅底“捞了又捞”,可很难捞些米粒。几大碗粥下肚,跑几趟“茅缸”,肚便空空如也。每天都是“早上等不到中午,中午等不到晚上,夜里等不到天亮”——实在难熬啊。而做事没精打采,走路飘飘欲仙。所以,那年头,我们这群饥饿的孩子,一听说喝粥,就想哭…… 但后来,农村实行改革开放,我们也渐渐长大了。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不但顿顿有饭吃,且大鱼大肉吃得肚大腰圆,却又重新爱上喝粥——减肥养生呀。但粥料颇讲究,翻着《粥谱》,哼着《粥疗歌》:“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要得皮肤好,米粥煮红枣;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治理血小板,煮粥花生衣;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稠粘可口的粥,形形色色。而五花八门的粥店,粥名上百种,大街小巷,随时随地都能喝上一碗香粥。 前不久,小区有位老人过90岁生日,排场很大,热闹非凡。小区广场摆了二十几桌,城里乡下,亲朋好友 ,“免费”祝寿。但见老人耳不聋,眼不花,满面红光,除背略微有点弯外,每年体检,身体其他器官均未发现大的毛病。问他是如何养生的,他哈哈一笑,说从饮食开始,主要是喝粥,早餐喝粥,晚餐也喝粥,已坚持了15年。 无独有偶。我的一位初中老师也将迎来90岁生日。他身体一直很好。他有晨练习惯,几十年来,春夏秋冬,风雨无阻,每天6点起床,从自己的主屋出发,绕村庄主街道徒步两圈。走的过程中,踢腿甩胳膊扭腰,悠然自得,然后七点半回到家里。他说这是他的生物钟,不能错位,错位了浑身不舒服。他同样注意饮食,早晚多喝粥,喝用小米、黑豆、绿豆、豇豆、黑芝麻、大枣煮的粥,多年来一直坚持着。正因为这样,他很少害病,走路步履稳健,说话声音洪亮,只有少许白发,很难看出他是一位耄耋老人。 当然,除了喝粥,他们还吃各种新鲜蔬菜,还是自给自足的模式呢,也吃水果,还吃其他主食和少量鸡鱼肉蛋,很注意荤素搭配,使身体获得均衡营养。 食粥养生,可以说是一则古训。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就是说,睡了一夜,胃里的食物消化完了,这时喝一碗既软又绵的粥,极易吸收消化,对身体有大补之功。 众所周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却能健康长寿。细究起来除了因其善骑、好射、乐钓,加之心态平和之外,就在于他还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喜欢喝粥,善于熬粥。他从民间得到食粥养生的方法,从而喝粥,不仅治好了中年所得的胃病,还使自己长寿,活了86岁,留下近万首诗篇,这在宋朝那个时代,应当说是不多见的。他写的生活小诗《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特别最后一句“致神仙”,在养生佳话中更是流传甚广。 图片/网络 作 家 简 介 戚思翠,笔名:田心、草根等,江苏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州科普协会会员。于《世界日报》《泰国中华报》《加拿大报》《农民日报》《中国人口报》《羊城晚报》《社区》《翠苑》《新传奇》等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发表小文百万多字,作品《藏在伏天里的爱》荣获江苏省第22届报纸副刊好作品散文类一等奖。小说《最后一次党费》荣获武汉《新传奇》“喜迎”征文赛一等奖,并入选其作品集;散文《乡村土灶》在第五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全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参加全国各地文学征文获奖证书80余枚,多篇小文被列入初中语文试卷。数十篇小文编入有关杂志书籍。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杨 青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清 泉 审校:严圣华 翟大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