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影史思维导图 前段时间,导筒入学已经结束了对中国电影史的考点汇总与资料带学,用名词解释的形式带大家快速的掌握考点并希望可以以点带面的帮助大家学习电影史的内容。今天,导筒入学开始在公众号持续推出世界电影史知识点汇总的讲解和带学,按国别版图进行独立的讲解和考点梳理,做到更加明晰。尽可能的做到每期一国,包含电影史思维导图(发展的重要节点),以及考点(影人,作品,电影公司,流派,产业等)。今天是第二期意大利电影史重要考点汇总! 1.我们将影史的思维导图做的更加详尽,将整个时间流线中重要的发展节点进行了多维的解释。不过我们提供的也只是一个引入(其实也够用)帮助各位快速抓取系统,当然更重要的是需要依靠大家的自主学习进一步的充沛。推文形式原因,需要原图的可以添加小助理微信获取。 2.我们将以点带面地帮助大家学习。在推文中我们会将重要考点进行解释,此外我们将在共学社群中分享影史相关的论文,帮助大家全方位研究。大本的参考书可能难以涵盖更细节的外国电影史内容,尤其是一些主流国家之外的地区,论文的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获得“思维导图pdf”请添加导筒入学微信 英国电影史重要考点 1.英国布莱顿学派 英国布莱顿学派是世界电影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术流派,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海滨城市布莱顿。这个学派的制作人们对早期电影语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来的电影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莱顿学派的产生与电影技术的早期发展密切相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开始从一种新奇的娱乐形式转变为一种具有艺术潜力的媒介。布莱顿学派的成员们在这个时期开始实验新的电影技术和叙事手法。 布莱顿学派的电影以其现实主义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而著称。他们主张在电影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并提出了“我把世界摆在你的眼前”的口号。在技术层面,他们探索了摄影特技,如两次曝光、移动摄影、叠印、全景、倒拍、停拍等,并首创了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布莱顿学派对电影艺术的贡献被广泛认可。他们不仅重视对现实生活的体现,尤其对重大社会问题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和表现。在表现形式和拍摄节奏方面,布莱顿学派给电影带来了早期的蒙太奇,通过电影画面的有机组合,让电影具备了自己的独特叙事语言。他们的工作为建立完整的电影叙事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布莱顿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George Albert Smith)和詹姆士·威廉逊(James Williamson)。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以其作品《玛丽·珍妮的灾难》(Mary Jane's Mishap)和《祖母的放大镜》(Grandma's Reading Glass)闻名,这些作品展示了复杂的剪辑手法和对特写镜头的创新使用。詹姆士·威廉逊则以《鲸吞》(The Big Swallow)等作品著称,他在追逐场面和平行动作交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认为是惊险片的鼻祖。 2. 约翰·格里尔逊是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创始人和理论家,对20世纪的纪录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翰·格里尔逊于1898年出生于苏格兰,是一位对电影艺术和社会功能都有深刻认识的电影教育者和制片人。他在英国政府新设置的帝国市场委员会中负责领导电影部门。 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理解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他强调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他认为电影具有强大的教育和宣传力量,电影工作者应该利用这种力量引导群众正视现实。格里尔逊的第一部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作品是《漂网渔船》,该片于1929年完成,记录了捕捞鲱鱼的全过程,展现了渔民的日常生活。此后,他并没有继续自己的创作,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纪录片创作上,发起了著名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格里尔逊被誉为“世界纪录片教父”,他的贡献不仅在于理论,还在于他推动了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他的理念和作品对后来的纪录片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和艺术表现上。他领导下的纪录片制作者形成了著名的“格里尔逊学派”,电影史上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即指这一学派在三四十年代的创作活动。 3.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一场有组织的纪录片摄制运动,由约翰·格里尔逊领导,对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运动始于1928年,当时格里尔逊加入了英国政府新设置的帝国市场委员会,负责领导该委员会的电影部门。1933年帝国市场委员会解散后,邮政总局接管了电影部门,并继续拍摄协调政府与人民关系的纪录片。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在创作思想上受到了苏联电影,尤其是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的深刻影响。同时,该运动也广泛吸收了瓦尔特·鲁特曼的“交响乐式”蒙太奇手法、法国先锋派的各种倾向以及荷兰的尤里斯·伊文思和美国的弗拉哈迪的经验。电影制作者们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同时也非常注重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影片在画面构图、镜头剪辑、音画配合等方面极其讲究,有时甚至“对于构图、蒙太奇和摄影的兴趣超过了对主题的兴趣”。这种技术加工有着明确的限度,决不允许在形象内容上有所添加或窜改。这场运动对后来的纪录片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约翰·格里尔逊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他的作品《漂网渔船》是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奠基之作,该片以其创新的叙事手法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而受到赞誉。此外,其他代表性作品包括:巴锡尔·瑞特的《锡兰之歌》,埃德加·安斯戴和阿瑟·艾尔顿的《住房问题》,瑞特和哈里·华特的《夜邮》, 阿尔贝托·卡瓦尔康蒂的《煤矿工人》, 约翰·泰勒的《烟雾威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艺术特征,也体现了其社会责任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关注。 4.亨弗莱·詹宁斯 亨弗莱·詹宁斯是20世纪英国纪录电影学派中最杰出的导演之一。詹宁斯的电影生涯开始于1934年,他加入了著名纪录电影人约翰·格里尔逊所领导的GPO纪录片小组。他独立编导的第一部影片《闲暇时光》展现了英国人的休闲生活,这部影片不仅让他有机会表达大众观察的主张,而且也激起了他对电影创作的欲望。二战期间,詹宁斯加入了“王冠电影队”,为英国情报部拍片,拍摄了《伦敦能坚持下去》,《倾听英国的声音》,《战端开始》,《沉默的村庄》,《八十天》,《给梯摩西的日记》等纪录电影。 詹宁斯的艺术特征体现在他将诗意与纪录片的结合上,他的作品常常以抒情的方式呈现英国人的日常生活,剪辑上通常将不同场景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以“音桥”的方式关联事件。他的电影具有深刻的文化人类学视角,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细节,通过精巧的艺术化设计,表现战争时期英国人温柔、幽默又不失传统的坚韧性格。亨弗莱·詹宁斯被称为英国影坛的桂冠诗人,他的影片一改战时纪录片大叫大嚷的宣传鼓动思想,以诗的语言和英国人特有的幽默,记录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生活,它们不仅具有美学价值,也拥有人类学的意义。他的影片真实地展现了英国佬不屈不挠的形象,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乃至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影响深远。 5.英国自由电影运动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英国兴起的一场电影运动,它对英国电影艺术的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由电影运动始于1956年,由英国电影学会的实验基金会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共同资助。该运动的目的是复兴英国电影艺术,挑战社会上和电影界内部的保守观念。这些青年导演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要求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的个性表现,并希望摆脱电影制片业的商业限制,取得创作自由。 自由电影运动的作品以表现真人真事为内容,但其创作者们避免使用“纪录性”一词来描述他们的影片,因为该词已含有粉饰和美化现实的涵义。他们追求题材、演员和生产体制的创新,与传统电影决裂,关心社会问题。这些影片通常长度较短,使用手持16毫米摄影机拍摄,具有印象主义色彩。自由电影运动对英国电影业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它追求题材和表现形式的自由,反对商业电影的限制。尽管该运动于1959年宣告终结,原因是经济上难以维持,但它的影响持续存在,特别是对法国与意大利的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由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林赛·安德森、卡莱尔·赖兹、托尼·理查森等。林赛·安德森宣称纪录手法将妨碍电影杰作的产生,强调电影制作者的自由和成为社会评论家的责任。林赛·安德森导演了《每天除了圣诞节》和《如此运动生涯》等。卡莱尔·赖兹导演了《我们都是蓝佩斯区的男孩》。托尼·理查森与赖兹联合导演了《妈妈不让》。自由电影运动结束后,这些导演陆续进入英国商业电影制片机构,成为拍摄故事片的著名导演。他们在运动结束后以及六十年代初拍摄的一些影片,如理查逊的《愤怒的回顾》、《蜜的滋味》和《长跑者的孤独》,赖兹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安德森的《这种体育生活》等,由于在内容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自由电影运动的反叛精神,通常也被视为这一运动的产物。 6.大卫·里恩 大卫·里恩是英国著名的导演、编剧、制片人。里恩在年轻时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高蒙电影公司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从片场杂工逐步成长为助理导演、剪辑师,最终成为导演。 大卫·里恩的电影作品以其深刻的叙事、精湛的导演艺术和对细节的精细关注而著称。他的电影常常是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如《孤星血泪》和《印度之行》,在叙事上,里恩在充分理解了原著之后对其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与安排,保留了原著的思想性与大致情节的同时,调整了叙事节奏。里恩的导演生涯开始于1942年,与诺埃尔·考沃德联合执导个人首部电影《与祖国同在》。他执导的多部影片获得了国际认可和多个奖项,包括《相见恨晚》获得第1届戛纳电影节的国际电影大奖,以及《桂河大桥》和《阿拉伯的劳伦斯》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大卫·里恩的电影作品对电影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获得了赞誉,同时也在社会和文化层面引发了讨论和思考。里恩的电影被视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他对电影制作的贡献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包括多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和奖项。 7.肯·洛奇 肯·洛奇(Ken Loach),1936年6月17日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纽尼顿,是英国著名的独立电影和电视导演、编剧。他的作品以写实自然的技法与社会性题材见长,特别关注社会低下阶层的生活、劳工权益,以及揭示社会主义理念而广为人知。 肯·洛奇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考文垂一家机械厂的电工。他在纽尼亚顿度过了少年时代,后来考入纽尼顿文法学校,毕业后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两年,担任打字员。退伍后,洛奇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法律,并取得了法律学位。在牛津期间,他发现了自己对戏剧的兴趣,并认为自己在导演方面的才能强于表演。肯·洛奇的职业生涯始于1960年代,他先是在BBC担任导演助理,随后开始执导自己的第一部电视短片《凯瑟琳》。他执导的电视电影《凯茜回家》和《可怜的母牛》等作品开始引起关注,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风格。1970年代,洛奇开始聚焦工人运动,拍摄了《家庭生活》和《劳工大众》等影片。进入新世纪后,他的影片视野拓展到国际问题,如《面包与玫瑰》关注洛杉矶的拉美移民,以及《我是布莱克》揭示英国的社会保障问题。 肯·洛奇的电影作品以其对底层民众和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他的电影以浓浓的写实风格见长,喜欢演员之间的即兴互动,有时甚至不按剧本来,而让演员自由发挥。他的作品常带有略带粗粝的写实风,作品中角色多来自英国底层,如单亲妈妈、没人管教的孩子、酗酒的下岗职工、黑社会小混混、外来移民等等。肯·洛奇被认为是英国“厨房洗碗槽”电影的重要接班人,也是英国工人阶级的代言人。他的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殊荣,包括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及威尼斯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他的作品不仅为当代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改变不平等的世界格局与阶级关系提供了可能性。肯·洛奇的电影作品因其对社会不公的揭露与幽默感受到赞赏,他一直坚持创新,并且对人类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注,始终坚持只拍底层人的故事。他的作品主角是失业工人、小混混、外籍劳工等人,这些边缘的底层角色共同构成了肯·洛奇的电影世界。 |
|
来自: 公司总裁 > 《电影百年/电影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