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都的庭园

 关陇之 2025-01-09 发布于陕西
日本庭园按风格划分大致可分“池泉庭园”、“枯山水庭园”和“露地庭园”三大类。“池泉庭园”起源于奈良时代,多以清泉池塘为中心,建筑楼阁馆舍。镰仓时代,禅宗传入日本,孕育出以白砂为海、以石作山,从草木山石中参禅悟道的“枯山水庭园”。安土桃山至江户时代,随着茶道的兴盛,以奉茶室为中心的“露地庭园”也随之流行起来。

图片
京都二之丸园 图源:九州旅游信息网

这三种庭园,在京都都有杰出的代表。漫步在静谧的日式庭园,体悟内心韵律与园林景致的和谐共奏、与自然风物的水乳交融,这是京都City Walk中不容错过的一环。

天龙寺曹源池庭园
取“曹源一滴水”幻化禅境

在世界遗产天龙寺,有一处典型的“池泉庭园”——曹源池庭园,由日本镰仓时代末期至南北朝时代的禅宗高僧梦窗疏石创建,至今依然保留着700年前的风貌。曹源池庭园的名字来自禅语“曹源一滴水”,指万法之源。围绕着曹源池,在寂静闲雅的庭园中漫步,参悟草木山水所蕴含的禅意,正是他设计此园的初心。

图片
图片来源:小红书@和屿旅行

“好山水既不能说是恶事,也难说就是善事。山水无得失,得失在人心。”梦窗疏石一直向往禅宗发源地中国的禅寺庭园,希望自己也可以在充满禅意的庭园中修行。他在《梦中问答》一文中写道:“相信山河大地,草木瓦石,都有自己的本分在,一旦爱上山水,就宛如世间人情,就有人很快将这种人情作为道心,潜心钻研涉及泉、石、草、木之四种灵气的神态。倘若钻研好的话,就自然会形成道人之山水。”这是禅宗自然观在庭园美学中的体现。

图片
梦窗疏石画像,无等周位作(图|维基百科)

曹源池庭园最为著名的是以中国神话故事“鲤跃龙门”为题材的“龙门瀑布”。通常情况下,“龙门瀑布”的鲤鱼石会设置在瀑布底下,这里的鲤鱼石则设置在瀑布水流侧面,表现鲤鱼化龙的过程。从“鲤”到“龙”的飞升,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禅宗顿悟的一刹那。

图片
天龙寺曹源池的龙门瀑 图源:艺旅文化

充分运用自然风景和地形,是曹源池庭园的重要特征之一。庭园位于天龙寺院区西侧,正好借了岚山和龟山作为背景,把山林一年四季的变化纳入整体景观中来,春的山樱,夏的绿竹,秋的红叶,冬的霜雪,为庭园增添丰富意境。一边在庭院中漫步,一边欣赏优美的山景,亦是极为赏心悦目的风雅之事。

除了从岚山、龟山借景,曹源池庭园还利用自然地形造山,利用天然的石头作桥墩,石头不规则的纹理为园林增添自然朴素的美,使人的“意”与自然的“势”相互融合,造出引人遐想的“境”。

园中的“三尊堆石”亦别有意趣,中间立石代表释迦如来,横卧者代表文殊菩萨,稍矮的侧立石代表普贤菩萨。当然,这其实全凭个人的联想,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观赏山石也是一种参禅方式。这种充分运用自然石的形状、色泽、硬度和纹理来造景的艺术手段,其实也为往后日本的“枯山水庭园”埋下了伏笔。

图片
面向曹源池庭园的大方丈 图源:名庭记

图片
从小方丈(书院)看向曹源池庭园 图源:名庭记

庭园旁有天龙寺规模最大的建筑——大方丈(所谓方丈,即是佛寺住持的居所),建于1899年。站在大方丈看向庭园,时光仿佛定格住了,雅致的景观宛如绢帛上的工笔画。

图片
曹源池庭小半岛 图源:日本国家旅游局

在曹源池东岸,有一处模拟海边沙洲而造的小半岛,站在其上,看水中游鱼、沙石、倒影,或眺望宁静清幽的山景,兴许会在某一瞬间体悟到人生的禅意。

大德寺大仙院
以砂石绘就泼墨山水画

大德寺大仙院庭园创建室町时代永正六年(1509),是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处表现“水源出自深山幽谷、流向大海”的枯山水之景。铺平的白砂上耙出水流动的波纹,或顺流而下,或汇流入海,或分流而行,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置,使静态的砂石有了动态的感觉,环绕方丈,引发禅思。

图片
大仙院 图源:日本官方旅游局

室町时代,禅宗在日本广为传播,庭园艺术也随之导入了“空寂”和“幽玄”的思想文化内涵,枯山水庭园以“顺从自然”作为前提,利用石头、白沙、苔藓、植栽构筑人工风景,营造广博的自然意境,成为日本极具象征性的庭园文化。庭园景观的意象解读全凭个人感受。

大仙院枯山水庭园受当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唐式新庭园建筑模式的影响,盖不入水,只以置石和流砂以作景。《卧云日件录》记载:“建仁瑞岩相逐来,定水庵主携胡饼号。唐山水者来,盖不入水之佳饼也。”所以这种庭园也称为“唐山水”,巧妙利用“胡饼”形状的较小的空间,只以石和砂表现无限风光,表现“空相”的禅思,供人在其中坐禅冥想。

大仙院东庭、南庭、北庭,各有写意象征的境界和旨趣。东庭描绘了流水之源。此处以植栽和石堆造出“蓬莱山”,旁边放置瀑布石,以石头表面的线条比作山涧流水,以裂缝表现瀑布的声音,流下“水”形成两条分流,分别流向北庭和南庭,也就是方丈的两处前庭。

图片
象征山石瀑布水源的堆石 图源:现代园林

其中流向南庭的水流尤为浓墨重彩,不仅有石桥作为修饰,还用流畅的水纹表现细水长流的开阔景象,随着水流渐深渐远渐阔,以各种形状怪异的石头模拟出来的小岛、行舟亦跃然纸上,用山茶树、五针松表现的山林景观,亦是趣味盎然。

东庭的中央有一处廊桥,把庭园中的方丈与园外的建筑连接起来。这种廊桥在日式建筑中叫做“透渡殿”。廊桥曾于明治末期拆除,1960年复原,开有火灯窗,透过窗口窥视光影在东庭的景致上面浮动,也是感受日式幽玄之美的不错角度。

图片
图源:现代园林

庭园整体画面表现为一副变化无穷的海景。水流穿洲过廊,汇入南庭与北庭所表现的江海之中。在方丈中面向变幻莫测的“江海”坐禅悟道,就像任由神思进入到泼墨山水画之中,自由无碍地遨游。

图片
图源:新浪微博@行无疆sh

实际上,枯山水庭园的象征手法正是借鉴了泼墨山水画,而泼墨山水画也深受禅宗影响。从禅思到画作,再到庭园实景的呈现,体现了时人对于禅悟的追求和探索。

妙心寺大法院露地庭园
感悟“禅茶一味”的空寂幽玄

京都妙心寺是日本禅宗临济宗妙心寺派大本山,原本是花园天皇的离宫——萩原殿,天皇退位后改建为禅寺。大法院位于妙心寺西侧,建于1625年,是一座雅致的露地庭园。一般的露地庭园通常有一重露地或内外两重露地,大法院从外到内设置了外露地、中露地、内露地三重。

图片
妙心寺大法院露地庭园以红叶著名 图源:知日

露地庭园又称“茶庭”,因茶道的兴盛而流行起来,主要是为了引导客人进入奉茶室而建。《禅茶录》解释“露地”之名:“'露’,训读为あらはる;'地’,心之谓也。即露此自性之义也。又,所谓'白露地’者相同。'白’,清净也。取此义,谓茶室露本性的道场之意,故名'露地’也。”

游览露地庭园是品鉴“茶禅一味”的精神准备,让人在宁静清幽的环境中排除一切杂念,调整心性,在进行茶道艺术,尽情品悟茶之真味。正如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所歌:“径通茶室来品名茗,世人聚此绝俗念。”也如《南坊录》所言:“露地之境,打开了净土的世界。”

图片
图源:小红书@——劳不惜

露地庭园之所以处处追求禅意禅境的自然流露,是因为日本茶道是与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南宋时期,日本的荣西禅师赴宋学禅,将南宋禅院的吃茶文化引入日本,推动每日修行中的吃茶风习的形成。室町时代末期,日本茶道的始祖村田珠光用禅改造茶事活动,创立“茶禅一味”文化,武野绍鸥大力发展该文化。安土桃山时代,武野的弟子千利休结合“茶禅一味”思想,创立“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日本茶道至此形成。

露地庭园通过置石植树营造寂静清幽的氛围,其置石方式往往追求“顺其自然”。相传,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邀请一名茶客到自己的茶室品茶,茶客走到庭园中,看到庭中置石,不禁惊叹,连口称赞。待客人离去,千利休认为自己的置石方式过于刻意,不够自然,于是重新摆设。

其实无论是树木也好,石头也好,露地庭园追求的是,把通过人工技巧,把自然之物中不和谐的部分去掉,而充分发挥其本身具备的美,整体上形成“比自然更自然”的和谐画面。

图片
图源:新浪微博@十六番-日本

大法院庭园以一定路线布置景观,让客人在红叶、青苔、细竹之间,感受空寂幽玄的茶道氛围。

由庭园西侧进入外露地,踏上小石径,穿过扬箦户(即往上翻的竹帘门)走进中露地,前往“腰挂待合”(即坐等处)静候主人迎接。待主人出来迎带路,便可以一边欣赏庭园的美景,一边走向中门并进入内露地。大法院中门是一道类似竹篱门的“折枝户”,即用折断的竹枝为门框,再剖开细竹交叉绑成菱形门面。

图片
图源:新浪微博@十六番-日本

进入内露地,首先看到设置在树木底下的“蹲踞”(即洗手漱口的石造设施,也是散发着不规则之美的景观之一),客人可以在这里洗手、漱口,将刀、剑等武器放在奉茶室旁边的“刀挂”,再从仅能供一人跪膝进入的“躏口”进入奉茶室。因为放下身段,保持内心的谦卑,是品茶的门槛。

大法院的奉茶室叫“有邻轩”,出自《论语》中的“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德行高尚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之相伴。奉茶室的面积约四叠半(约9平方米),面向庭园的一侧设有雪见障子——即可以上下推拉门窗扇。

置身于简朴素净的狭小空间,把身份地位等外在事物全部抛却,回归身心的本真,一边品茗一边透过窗户看向室外“比自然更追求自然”的庭园景致,进入枯淡之境,便能感受到茶道艺术的空寂幽玄之美。正如黑川雅之所言:“一间小小的茶室,通过细微的一个点,形成放射状的空间,其寓意是涵盖了宇宙搬庞大的杂乱和对微观静谧的感受对比。”从细微之处仰观宇宙,观照自我,似乎就是茶庭的禅意所在。


尾声

日本学者加藤周一曾对日本庭园大加赞赏:“日本文化中固有的自然感情或者说自然意识,在观察、感受性、表现力等各个方面丰富地、综合地、本质地表现出来,不是在文学作品之中,应该说是在庭园之中……”

日本庭园所呈现的是非对称、不规则的自然之美。无论是池泉庭园、枯山水庭园,还是露地庭园,都主张利用自然物本来就具备的性状,构筑自然中本来就存在的画面,只是,庭园的设计,会去除自然景物中偶然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使得庭园的自然之美更加圆融通透。


参考资料
《日本艺术的心与形》加藤周一
《日本文化通史》叶渭渠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黑川雅之
《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加藤周一
《京都解剖书》日本JTB出版社
《日本人眼中的美》高阶秀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