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一线走访,集中拜访了几位经销商。这些经销商的规模都在两三千万左右,也是当前商贸流通领域的主流。 通过深度交流、对比,笔者发现这个体量的经销商目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同时也普遍面临着增长的瓶颈,生意徘徊不前。 本篇文章将与您分享笔者走访时的所见所闻,聊聊这个层级的经销商目前面临哪些现状与问题。 增收不增利,生意赔钱干!“赚钱越来越难了。” 回忆过去一年的经营状况,不止一位经销商老板感叹道。 一位在县城做日化的经销商王总(化名)表示,这两年生意难做,同行间一交流,动辄亏损几百万,身边陆续有人退出,这种市场环境下自身经营也倍感压力。 “今年销量变化不大,甚至略微有所增长,但一算利润却是实打实地下滑了20%左右。” 一方面,商超效益不好,门店销量在下滑,费用却是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市场价格越来越透明,厂家给的利润在不断被压缩。 据王总透露,其所在的区域是全国有名的集散批发市场,窜货、乱价的现象层出不穷。基本上市面上能见到的商品都能在批发市场找到,价格低得无下限,这也助长了下游客户在谈判中的底气——毕竟只要愿意跑,什么货都能找到。 “以前觉得没人会傻到赔钱干,但今年真正见识到了!”王总感叹道,“客户都在比价,可能一个品的价格没满足,其他的品都得撤出门店。” 面对这种情况,守住底价,客户就很可能流失掉;选择跟进,你亏5个品,就有人亏10个品。 “生意越做越没意思,但也只能被迫跟着卷,毕竟很可能这次不供,以后都不会有机会再合作了。” 无效产品多,库存大、动销难!“过去迫于厂家的压力被迫压货,现在是被门店逼得到处找货!”谈起库存情况时,一位经销商抱怨道。 “高峰时期仓库里有10000多个SKU,精简之后还有5000个。”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如此惊人的条码数撑起的却是一盘三千万左右的生意。 据了解,这位经销商的业务范围了覆盖商超、小店、CVS、电商等等,由于做的渠道多,需要根据不同渠道去匹配不同产品。此外,当地商超管理混乱,鼓励供应商之间恶性竞争,也是造成经销商库存冗杂的原因。 该经销商进一步透露道,许多乡镇的商超打着“调改”的幌子,变相压榨供应商。不单单他是如此,所有做商超的经销商日子都不好过。 过去和商超进行包场合作就是付房租买货架的形式,但如今部分门店内,“房租钱”只是买一张“入场资格券”,有了“入场资格”后,能拿到多少排面还得各凭本事。 比如某一品类只给两组货架,但这两组货架可能同时有四五个供应商竞争。商超首先会对品牌提出要求,如果没有代理就只能外采;有了品牌后,又会对陈列面提出要求,比如一个条码只能陈列两个面,谁的品多谁就能拿到更大的货架排面。为了占到更大的陈列面积,经销商只能不断扩产品。 “原本一家供货的时候可以上导购,但几家同时做,谁也上不起导购,只能定期调货,但这么多店很难顾得过来!”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门店货架挤压严重,大多商品不动销;经销商仓库无效SKU多,库存管理压力大,许多产品临期甚至过期。 既要价格又要服务,客户“难伺候”!“现在的客户不好'伺候’,既要价格低,又要服务好,还要产品全,赚个两三百,却要在店里耗费好几个小时。” 经销商李总(化名)介绍道,许多门店都是老客户,价格已经压得很低,但市场上总有更低价的商品,客情经不起考验。 比如前几天一家合作七八年的县城门店,原本4.5元裸价5元供,流货商找了几次后,老板坚持4.5元供货,否则就不再合作。磨了两小时也没能让老板松口,只能无奈妥协,但即便如此店老板还是表示,送完这一次就别来了! 另一位经销商也有同样的感受,其补充道,现在不单单要和同行竞争比价,还得给门店做好服务。大店也就算了,小店也得管上架、理货。“货多的时候,送一家店,没个把小时出不来。” 此外,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某些区域原本一些较为“省心”的渠道,也有些“变味”。 某经销商告诉笔者,去年了解到零食店、闪电仓这类新渠道扩张迅速,今年一有机会就赶紧供货,但发现想要做好并不容易。 区域内一些小的闪电仓是原夫妻小店挂牌经营,为了节省成本,部分货物不走大仓而是选择经销商供货,要求点对点配送到门店。“一箱货5块钱的利润,点对点配送,运费都不止20!” 与此同时,部分现金客户在与经销商的合作上也开始增加了账期。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部分客户少量多次采购,为了节约沟通、核算成本,采取统一结算的方式;二是由于经销商规模、产品在店内占比过小,谈判中缺乏话语权,只能拿账期、服务来换合作机会。 难招更难留,团队管理难!“愿意做快消的越来越少了,想扩大规模,但根本招不到人!” 对于还不想躺平的经销商而言,人才短缺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 现有的团队虽然对市场熟悉,但是思维已经固化,能力成长有限,很难跟上市场的变化。而想做大规模,拓渠道、拓门店,根本招不到人! “很多人了解完工作内容、薪酬就没影了。”某日化经销商叹气道,但他也能理解这些求职者的心态。“经销商是门苦生意,能给到的成长空间有限,工作又很繁杂,很难招到年轻人!” 团队都是一路跟着打拼过来的,过去可以依赖经验,但人一多,管理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了——没有进行数字化转型,工作内容也没有形成标准流程,即便招到人也很难留得住。“望着一库房的货,谁来都得懵!” 另一位经销商则是表示,招人难,留人、管人更难! “老员工多,看似稳定,但一旦有风吹草动,每个人的心思都活络起来。” 他透露,上半年为了激励团队拓展市场,拿出了30%的利润作为业务提成,但没想到,这些跟了自己多年的员工,在货款收不上来的时候,居然私自收款甚至卷款跑路。这一来给公司形象、客情都造成了恶劣影响。 好在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但也让他对改革失去了信心。“至今都没想明白,都是跟着干很多年的人,利字当头,要走的时候一声招呼也不打。” 此外,不大不小的规模,经销商往往身兼数职,采购、业务甚至财务,不是不想放权,而是习惯了亲力亲为,不知道如何放手。最终琐事缠身、电话不停,困在原地打转。 一圈走访下来,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词来形容当前3000万规模经销商的状态:内外交困。 而造成「内外交困」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内部——提到生意难,很多经销商习惯于向外求,将销量的下滑归咎于外部环境,而回避从自身找原因。 市场确确实实存在一些问题,销量下滑或是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也是真实存在,但与此同时自身在内部管理上踌躇不前,也是至此局面的关键原因。 比如业务人员的招留管、日常制度的完善、网点分销的密度、产品与门店的分级管理等等。如果没有做好这些,即便是碰到再好的机会,拥有再多的资源,也很难有效把握。 关于3000万经销商的状态,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