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我校舆情突发事件处置及信息发布工作,正确引导、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体系及职责 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指挥学区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一)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职责: 1、领导小组指挥全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2、根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发生、发展、衍变情况,适时启动本应急预案,召集各相关成员协同开展处置工作; 3、组织收集.跟踪舆情信息,及时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4、通过正规权威媒体适时适度发布真实消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5、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向派出所等相关单位汇报,共同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处置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第一时间原则 突发时间发生后,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上报舆情动态,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准确信息并慎报原因,情况较为复杂的舆情信息,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评议猜测或随意解读时,根据具体调查情况,再做后续详细发布,牢牢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舆论主导权。 (二)全局利益原则 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负面舆情信息时,坚持以维护政府形象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目标,把群众利益、大局利益始终放在优先位置。 (三)口径一致原则 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权威发布,避免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造成于己不利的后果。 (四)疏堵结合原则 注意把握对外信息发布的分寸和节奏,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传媒,在公开透明发布信息的同时,及时时删除各类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谣传信息。 (五)协作协调原则 充分发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团队协作、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分类分级 (一)诱发舆情突发公共事件分类 1、事故灾难类:主要包括失火、爆炸、交通运输事故、建筑安全事故、电气水事故、煤气中毒、危化品事故等。 2、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类: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饮食卫生安全事件。 3、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引起的网络类:主要包括思想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不正问题引发的网络炒作事件等。 (二)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性质规模、发布平台级别和影响力,舆情分为一般(三级)、较大(二级)、重大(一级)三个级别,分别用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三级(黄色):指在本区内的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與情,事件性质较为严重,影响范围较大。二级(橙色):指在市的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性质恶劣,影响范围大。一级(红色):指在省级及以上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性质恶劣,影响范围极大。 四、工作目标与要点 (一)准确掌握信息、做到及时反馈 及时关注各权威网站,及时准确掌握相关权威信息发布,关注全校师生动态。针对新冠疫情及与我校相关的舆情事件,要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应对、早处置。 (二) 提高工作效率,引导正确舆论 在舆情事件发生后,具体负责人请示校级领导后,有效指导各年级组,坚持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方向,提高舆情信息及舆情处置工作效率。 (三)收集相关证据,打击不实言论 舆情突发事件一旦出现,领导小组组长指挥负责负责人,指导组长及各班级要做到及时收集相关证据,采取有效手段,打击不实言论,与舆情处置工作同步进行,清除不实言论影响,减少及消除负面效应。 (四)统一宣传口径,科学应对舆情 科学处置舆情,注意学生和家长的反映,特别是线上教学的反映,困难学生的教学是否到位。应对记者的提问及宣传的统一口径,专人答复。班主任负责及时开好相关舆情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和家长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五、舆情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做好信息研判 各班级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渠道,密切关注新冠疫情动态。 (二)及时反馈信息 各班级发现舆情问题后,首先由年级负责人立即向领导小组副组长报告;然后由副组长带领相关年级负责人和班主任对舆情事件进行初步调查,了解舆情出现原因、经过、影响范围以及涉及到的相关人员等,形成书面汇报材料,同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和可能衍生的新情况;完成报告后由组长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舆情问题进行性质分析及等级认定,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启动相应预案,及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同时向主管部门通报事件发展状态及相关信息,必要时召开信息发布会公布事实。 (三)关注实时动态 突发重大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要对事件实行动态实时跟踪,关注舆情的传播及处置结果后续影响,并及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同一舆情事件再次发生及扩大。 (四)及时总结报告 舆情事件处置完毕后,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件发展状态及相关信息。 中小学校舆情处置应急预案 当前,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对教育的高度关注,教育领域舆情高发频发,舆情引导与处置已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为快速妥当处置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造成重大舆情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营造学校良好舆论环境,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二)分工负责,依法处置。按照学校工作分工管理,依法组织实施舆情应对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建立舆情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四)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二、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学校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副校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学校办公室,负责舆情监测与转办工作。 三、舆情事件分级、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和响应程序 (一)舆情事件分级 1.特别重大舆情事件(Ⅰ级):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被中央媒体转发、采访、报道或被影响力巨大的自媒体报道的; 2.重大舆情事件(Ⅱ级):在全省范围内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被省级媒体转发、采访、报道或被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报道的; 3.较大舆情事件(Ⅲ级):在全市范围内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被市级媒体转发、采访、报道或被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报道的; 4.一般舆情事件(Ⅳ级):在县区范围内产生负面影响,被县级媒体转发、采访、报道或被影响力较小的自媒体报道的。 (二)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和响应程序 1.特别重大舆情事件(Ⅰ级)应急响应 特别重大舆情事件(Ⅰ级)发生后,学校立即启动相应预案,召集相关人员,同时立即上报市教育局立即启动预案,在市教育局指导下,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开展处置工作,并将处置情况立即报市委宣传部、市网络办和省教育厅新闻中心。 2.重大舆情事件(Ⅱ级)应急响应 重大舆情事件(Ⅱ级)发生后,学校立即启动相应预案,学校立即启动相应预案,召集相关人员,同时立即上报市教育局立即启动预案,在市教育局指导下,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开展处置工作,有关情况及时报市委宣传部、市网络办和省教育厅新闻中心。 3.较大舆情事件(Ⅲ级)应急响应 较大舆情事件(Ⅲ级)发生后,学校启动相应预案,召集相关人员,同时立即上报市教育局。市教育局随时掌握情况,并将情况上报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 4.一般舆情事件(Ⅳ级)应急响应 一般舆情事件(Ⅳ级)发生后,由学校开展处置工作,并将处置情况报市教育局。 四、工作机制 (一)舆情监测 1.日常监测。将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随时掌握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报送市教育局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舆情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领导小组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舆情预警 1.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及早发现,做到有所准备,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与上级新闻宣传、网络管理和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信息沟通机制。 (三)舆情应对 1.针对出现虚假不实报道,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网络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发布会,由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上报所属党委、政府及新闻宣传和网络管理部门,指定专人对外发布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五、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学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实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等各环节运行机制,完善信息传输渠道,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二)预案保障 学校建立规范有效的舆情处置应急预案,加强舆情应急处置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掌握应急反应的主要内容、本人的位置、职责等,保证需要时能够快速到位、规范行动、有效处置。 (三)技术保障 加强维护学校稳定快速反应体系的基础建设,加强舆情监测技术和体系建设。 (四)资金保障 学校要将舆情应急处置资金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保障突发事件舆情应急处置所需经费。 (五)人员保障 学校组建突发事件舆情处置预备队,一旦启动预案,立即投入使用。应急预备队按照突发舆情的具体情况和应急处置工作要求及时调整成员组成,预备队主要由宣传及各部门人员组成。 六、信息报告 (一)报告时限及程序 1.初次报告: 特别重大(Ⅰ级)或者重大(Ⅱ级)突发舆情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向当地党委政府和市教育局宣法处报告,报送时间须在事发后1.5小时之内(力争在20分钟内电话报告、45分钟内书面报告);涉密信息的报送执行相关规定。 较大舆情事件(Ⅲ级)或者一般舆情事件(Ⅳ级)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向市教育局宣法处和相关部门进行报告,事件发生2小时内及时补报文字材料。 2.进程报告: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学校必须每天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市教育局宣法处。 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学校应将事件处理结果报告济南市教育局。 (二)报告内容 1.初次报告内容: 必报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疑似可能伤害的人数。 选报内容:事件初步性质、发生的可能原因等。 2.进程报告内容:事件控制情况,事件变化情况、造成事件的原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措施。 3.结案报告内容:事件处理结果、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 七、责任追究 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处置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按照管理权限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