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陈寅恪先生手批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23年影印出版的清光绪十八年(1892)竹简斋影殿本,线装,原本尺寸151×263mm,共十六册。此次出版为便于翻检,合为八册。原本影印,以飨广大读者。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二〇二四年八月
写在前面
北平时已沦陷,必须尽快离开,否则有遭胁迫为日伪工作的可能。考虑再三,决定放弃手术,父亲任由右眼失明,挈全家逃离敌占区,随清华大学南迁。自此,父亲仅用一只深度近视的左眼,承担全部教学、研究工作。
抗战期间,辗转逃难,生活、工作条件俱差。且不说营养匮乏,就以灯光论,电灯是奢侈光源,即便有电灯,也仅现一丝红光,还经常停电,只能用菜油灯照明。生活工作条件虽差,父亲的教学、研究、著述从未停顿,这也是抗战时后方所有知识分子的常态。
但父亲那只视力尚存的眼睛不堪如此重负,终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时年五十四岁,左眼视网膜也剥离了,从此双目失明,不能看书写字,以后再无他自书的墨迹。
自五十四岁至七十九岁去世,作为盲人的父亲,诗文著述仅靠口述请他人记录的方式完成。其中诗作、大部份书信、少量教学备课与著述文章由母亲唐筼记录代笔完成。特别是父亲恭请母亲专职笔录他的诗作,以此见证二人相依为命的深厚感情和共同的思想追求。所以母亲抄录父亲诗文的字迹,也可视为父亲笔墨的延续,在孩儿眼中同样珍贵。
……
时光流逝,父母离世将近半世纪,看到这些抄有文字的绸绢渐渐泛黄,终难抵御岁月侵蚀,促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将父母的手迹影印出版,才能长久留存,成为永恒的怀念。
我们三姊妹,已是耄耋之年,脑力、眼力、体力,均力不从心,幸有多位后辈积极协助,做了不少工作,使我们老人能完成手稿出版的心愿。也希望儿孙借此更加了解熟悉他们的祖辈。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谨述
于二〇一八年八月十五日
抗战胜利七十三周年纪念日
(节选自《陈寅恪手批旧唐书·写在前面》)
《陈寅恪手批旧唐书》(全八册)
还原陈寅恪先生治学读书的一手资料
编辑推荐:
《陈寅恪手稿集》收录了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硕果仅存的全部手稿,此次影印出版,是对陈寅恪著述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学术回顾,全面展现其治学视野、思考与路径。其中的古书批点手稿是陈寅恪生前读书治学的一手资料,直观体现了他如何研读古代文献、如何寻找研究的思路和视角,对后人学术研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而唐史是陈寅恪用功最勤、成就最为突出的研究方向之一,手批《旧唐书》也是作者古书批点中最精华、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弥足珍贵。
内容简介:
《陈寅恪手批旧唐书》是《陈寅恪手稿集》的第一部分。《陈寅恪手稿集》依类分册,包括文稿、笔记、批点等大类。留存下来的古籍批点部分体量最大,收录了陈寅恪阅读《旧唐书》《新唐书》《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高僧传》等典籍时在原书上的圈点和批注。手批《旧唐书》也是陈寅恪古籍批点手稿中深具代表性的精华部分。不仅是珍贵的学术文献,而且对现代研究者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为还原原本面貌,本书采取四色影印方式出版。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学术大师、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一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并在东方语言、佛教翻译等领域卓有建树。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
陈寅恪的一生都在问学,从不以耀眼的学历为意。但当提及他的学问,
梁启超谦逊地说:“他的学问胜过我。”
傅斯年称赞道:“他的学问,定是三百年来第一人!”
吴宓感叹:“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今天我们为什么阅读陈寅恪?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史学大师写就的史学经典
陈寅恪: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 张曼菱新书重磅推荐
每日一书
《给莉莉的信》
每日一词
《新华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