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快节奏旋律中,我们常常在忙碌的奔波里,不经意间忽略了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刘大哥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如同一记警钟,敲响了我们对健康重视不足的警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炎症与健康之间那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饮食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刘大哥的健康 “滑坡”:从胃炎到胃癌的警钟 刘大哥,一位 46 岁的公司小领导,如同无数为家庭拼搏的顶梁柱一般,在工作的战场上全力以赴。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他常常在深夜的办公室里埋头苦干,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吃饭也毫无规律可言,饥一顿饱一顿,完全无法顾及自己的身体。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大哥的胃终于不堪重负,发出了强烈的抗议。经常出现的胃痛、胃胀症状,让他不得不走进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他患上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医生严肃地给他开了药,并千叮万嘱一定要好好吃饭,规律生活。 起初,刘大哥对自己的病情还算上心,每天按时吃药,尽量规律饮食。然而,病情并没有如他期待的那样迅速好转,时不时还是会感到胃痛。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他渐渐力不从心,又重新回到了以前那种忙碌无序的生活模式。吃药变得随心所欲,吃饭也全凭兴致,想起来才吃一口。 就这样,时间悄然流逝,一年后,刘大哥身上的症状愈发严重。胃痛变得更加频繁,还时常伴随着呕吐,原本健壮的他,在短短时间内瘦了一大圈。再次来到医院,命运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 胃癌。这个结果让他难以接受,仅仅一年,怎么就从胃炎发展成了胃癌?刘大哥的遭遇,无疑为我们敲响了健康的警钟,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炎症与癌症之间那隐秘而又紧密的联系。 炎症:癌症背后的 “隐形推手” 说起炎症,很多人可能觉得它不过是生活中常见的小毛病,不足为惧。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炎症与癌症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早在 19 世纪,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就敏锐地观察到,在恶性肿瘤附近存在着因炎症反应而产生的免疫细胞。基于此,他大胆提出了一个在当时备受质疑的假设:癌症是炎症修复身体伤口出错而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代关于癌症与炎症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柳叶刀肿瘤学》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每年 1270 万新发癌症患者中,约有六分之一是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以及寄生虫所引发的炎症导致的。 炎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几乎可以在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发生,其中又以感染性炎症最为多见。它是身体在抵御外界有害病菌时启动的防御反应。炎症一般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急性炎症通常表现为受伤部位红肿热痛,持续时间较短,几个小时或几天不等。当外来病菌的威胁解除后,聚集在患处的免疫细胞便会逐渐死亡消散,身体也随之恢复正常。 但如果威胁没有得到及时解除,免疫系统就会持续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患处炎症不断,进而形成慢性炎症。长期的慢性炎症就像一颗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诱发癌症,给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需警惕的 5 种炎症:癌症的潜在 “前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从炎症到癌症往往只有短短几步之遥,许多癌症都是由慢性炎症演变而来的。以下这 5 种慢性炎症,一旦出现,一定要尽早处理,因为它们很可能是癌症的 “前奏”。 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的烟酒刺激、重口味饮食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如同侵蚀胃部的 “元凶”,会让胃部首先出现浅表性胃炎。随着病情的发展,炎症逐渐波及胃粘膜的固有肌层,进而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胃粘膜就会发生一系列可怕的变化,出现本该在肠道出现的肠上皮化生,进而发展为异型增生。而重度异型增生的癌变概率高达 70%,这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正常的肠道黏膜上生长着帮助吸收营养的绒毛,它们如同勤劳的小卫士,保障着肠道的正常功能。然而,当患上肠炎后,肠道的这一美好景象被彻底打破。肠道失去了原有的褶皱,肠壁变得僵硬,蠕动速度也大幅下降,看上去如同透明玻璃一般,这就是溃疡性结肠炎。一旦肠粘膜被大面积破坏,就很容易长出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那么癌变的几率就非常高。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罹患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 5.7 倍,这无疑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信号。 慢性胰腺炎:胰腺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就会像一颗 “定时炸弹”,逐渐演变成慢性胰腺炎。之后,病情的反复发作会让胰腺组织不断受损,在一次次的修复过程中,细胞恶变的风险大大增加,导致胰腺癌的发生概率明显上升。每一次的发作,都可能是健康防线的一次松动,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慢性宫颈炎:宫颈炎常常在分娩、流产以及手术损伤后趁虚而入,病原体的入侵导致感染的发生。虽然宫颈炎不一定会直接引发宫颈癌,但如果是由 HPV 病毒感染所致,那就必须高度警惕了,因为这种情况下发展成宫颈癌的几率非常高。女性朋友们一定要格外关注自己的身体,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约有 80% 的肝癌患者同时患有病毒性肝炎。病毒在肝脏内持续复制,如同一个疯狂的 “侵略者”,对肝脏造成慢性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肝脏会逐渐不堪重负,演变成肝硬化,最终可能发展成肝癌。这一连串的病变过程,警示着我们要重视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保护好我们的肝脏。 饮食新发现:主食替换,炎症 “退散” 饮食,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体的免疫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既可以是加重炎症的 “帮凶”,也可以是减轻炎症的 “良药”。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氧化还原生物学》上发表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无需改变整体的饮食习惯,仅仅用全谷物代替部分主食,六周后就可以让全身炎症水平显著下降。 研究人员以 120 位平均年龄 64 岁的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主食替代的方式,对比全谷物和精制谷物对免疫炎症的影响。这些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全谷物组(食用全谷物、糙米等)和精制谷物组(食用小麦粉、精制大米等)。 经过 6 周的干预后,研究人员惊喜地发现,全谷物组受试者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精制谷物组。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全谷物组受试者的丁酸水平显著高于精制谷物组。这一结果表明,仅仅改变主食的种类,就能对身体的炎症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具体该如何通过主食替换来降低炎症水平呢? 食量合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饮食参考。成年人每日应摄入谷物 200 - 300g(生重),其中全谷物、杂豆类、薯类应占 30% 以上,全谷物或杂豆的摄入量在 50 - 150g 之间。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精细的米饭、面食,而要注重粗细搭配,让饮食更加均衡健康。 学会搭配: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虽然对身体有益,但也会给消化道带来较强的刺激。因此,在食用全谷物时,建议与精制米面搭配食用,这样既能享受全谷物的营养,又能降低胃肠道的负担。比如,在做面食时可以添加一些玉米粉、全麦粉;煮粥时加入各种全谷物和杂粮,让饮食更加丰富多样。 不要加料:杂粮的口感往往不如细粮,为了改善口感,很多人会额外添加糖、盐、油等佐料。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这会让身体摄入过量的油糖等物质,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享受全谷物的自然风味。 循序渐进:对于刚开始尝试吃粗粮的人来说,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少量开始,给胃肠道一个适应的过程。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他们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控制食量,避免给胃肠道带来过大的压力。 刘大哥的经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健康不能被忽视,炎症与癌症的关系需要我们高度警惕。而饮食作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小小的改变或许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炎症,调整饮食,为自己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