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篆为表,赵篆入里。落款若换书体,作品或更雅致!

 朝歌淇水悠悠 2025-01-12 发布于河南

△点击封面查看相应征订信息

图片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作品)·篆书 

图片

耿灵阁 河南
篆书苏轼《后赤壁赋》中堂
    
 评委点评 

邵佩英(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篆书评委、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该作文辞内容是苏轼的《后赤壁赋》,取法清人徐三庚小篆,加了一点儿赵之谦的小篆写法。作品为四连屏拼接而成,整体很和谐,每条4行,共16行,连落款都与正文一致,没有用其它书体写小字。

徐三庚小篆代表作为《出师表》,赵之谦为《许氏说文叙》等。徐、赵是同一时代的两位篆书篆刻大家,有些用笔颇近似。此作者巧妙地将二人篆书糅为一体,徐篆为表,赵篆入里,飘逸流美,婀娜多姿。我在评审现场仔细看过此作,笔笔精到,轻松自然。

说些不足,以期共勉。第2行“见”字下端用笔略显病弱,第3行首字“相”的“木”旁与第12行“玄”略显突兀,没有必要,按正字字形书写即可。另外,建议作者不要字字“飘荡”。如末行“处”字上半部几条线的抖动,反而会消弱整幅作品的“流美”品格。

赵山亭(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篆书评委、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该作品总体取法清人小篆,既借鉴赵之谦、邓石如、徐三庚等人小篆,又参考秦小篆,并进行一定的融合,此亦为小篆创作诸方法之一。远观作品线条走向多角度,打破秦小篆修长且宽窄三七比例,有较强的动感,字距较大,行距较小,向整体浑然一体发展。照片虽不明显,实际打有横竖朱栏。主体内容与落款,同体、同大小一贯到底。近察,多数字结体精准,依字赋形,端庄与活泼相参,多数笔画劲健有弹性,入笔有一定造型,运笔较平实,弧笔也有力道。

然而,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同书体、同大小一写到底,虽然作品的风格一致性较强,但不能反映作者的综合修养与实力。这类作者大都是其它书风难以与主体书体书风相匹配,怕拉分。二是极少数字从篆法到书写状态明显较差,如“见、有、答、月、是”等字。三是同幅之内收笔动作较杂,尚未调整出一定的规律。四是个别字宽窄、高矮失度,夹杂其中,影响整幅作品的和谐。


 学术点评 

朱 琪(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审读委员,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清代篆书自清中期邓石如开风气之先,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等名家辈出,形成传承有序,各有擅长的蓬勃发展局面,也持续影响到今天的篆书创作。这件篆书中堂借鉴四条屏形式,章法饱满密实,结字飘逸灵动,笔墨也相当秀润,是一件深入古法而有所追求的小篆作品。其字形外观虽接近赵之谦、徐三庚“吴带当风”的妍媚一路,但落笔沉着爽健,结字稳如磐石,这无疑得益于长期浸淫于邓石如、吴让之篆书的根骨。在字形处理、起收用笔上,作者也注意变化区别,通读基本没有自我重复之感,尤其难能可贵。惟个别字法的处理似可商榷,如部分“予”字字形偏枯瘦。此外,“玄”字采用近于古文的写法,过于简单且难以变化,在一众小篆体势中显得扞格、孤立,如果改为《说文》小篆的字形会更加和谐。

冉令江(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审读委员):徐三庚篆书取法《天发神谶碑》及两汉碑额,并融入汉碑和魏碑笔意而自成一家,其篆法婉约流畅,线条遒媚飞动,富有装饰性且独具匠心。此件作品颇得徐三庚篆书之形貌,其用笔多以侧锋取势,主要以切笔入锋,兼以圆笔逆入,运笔或铺毫顺行,或敛锋疾行,强化了线条内部的轻重对比和横粗竖细的线条特征,笔画婉转畅达,线条圆润劲健。特别是,作者尤为娴熟地掌握了徐三庚篆书用笔的隶意特征,将隶书的波磔笔势运用到长横之中。如“之”“上”“其”“车”等字的长横画,明显以隶书一波三折的笔势书写。但在部分横画的铺锋书写中,因缺少绞锋用笔,不免线质略显单薄,凝练不足。在结字上,此件作品由于在篆书圆转中参以方折,在纵引中表现横张,呈现出明显的横扁造型,较为鲜明地表现出徐三庚篆书结构的隶意特征。加之整体的统一与和谐,使该作表现出峻秀与朴厚、率意与迟涩融为一体的风格面貌。


 读友点评 

石 松(甘肃省书协会员):此作拟徐三庚体,通篇除“畴”字外,无一错讹遗漏。“畴”字《说文》有此字,作者未采用,而取吴大澂所书“畴”字,缺乏严谨。此作若能用行书落款则更显雅致,更增趣味。

图片

供稿:2024年《书法报·书画天地

49期 9版

责编:刘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