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吉,宜昌夷陵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民间故事研究专家,文化策划专家,湖北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主持刘德方民间故事研究推介、夷陵楼文化装饰布展策划、刘德方陈列馆、龙泉姜祚正艺术馆策划,著有《岁月影痕》,刘德方皮影剧本《皮影之恋》、刘德方三峡情歌《姐啊郎》,组、统稿长篇报告文学《稻花香模式研究》。 编者按:彭明吉先生《岁月影痕》(三)出版发行座谈会2024年12月18日在夷陵区文化中心举办。与会各方人士对彭公八十年代学习奋斗奉献之路及从业、业余为夷陵区作出贡献一直肯定。他的书是付出之后爱过之后、取得成绩之后才写的,人文互证,人文互美;仁爱宽和,精致典雅。因而也体现出他个人与时代的互证,成为具有普遍历史价值、文学价值、人生修养价值的养心之作。彭公在会上作了感人肺腑的答谢讲话。现将其原文发布,以留韵夷陵山水人间。 在《岁月影痕》(三)新书发布座谈会上的发言 文/彭明吉 尊敬的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区文联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知名作家、各位民间文化专家、各位新老文化朋友: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夷陵区文联在这里为我的新书《岁月影痕》(三)发布组织这样一场热烈隆重的、规格很高的专场座谈会,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嘉宾,均为省、市和国内有影响的作家、民间文化专家和我的文化朋友,包括今天从外地发来贺电的朋友,为我的新书发布捧场,让我十分感动。 说起文学,在坐的都是我的老师。而我是半路出家,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走进文学的百花园里摘了几片树叶,采了几朵小花而已。 我曾于2002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岁月影痕》第一集。2016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岁月影痕》第二集。今年4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岁月影痕》第三集。三集采用当代著名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书名。三集序言均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中国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李绪萱先生所写。 此时此刻,我内心非常激动,只有感恩二字。 第一,要感恩家庭 古人云:“人生就像一条路,不知要走多少步,不求每步都走好,但求不要走错路。”在这条既漫长而又短暂的路上,你只有一路奔跑向前,才能撑起自己的人生。我的人生之路,虽然没有走错路,没有走弯路,却走了一条苦难之路,苦学之路,苦干之路,苦守之路。 我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爷爷是清末秀才,但是个穷秀才,他教了一辈子私塾,春秋72岁,无疾而逝。爷爷的3个儿子和三个女婿,在解放后的土改中,均划为贫农。我的父亲虽是个文人,但命运安排他种了一辈子田,所以家道贫寒。 更难以承受的是,我早年丧父,在泪水、汗水和苦水中度过童年和少年,过早挑起生活的重担,从小深知穷人生活的艰辛,养成了正直为人,做事认真,知恩图报。同情弱者,善待他人,乐于助人和不怕吃苦的秉性。因而,始终不忘自己是从乡间田坎上走出来的农家子弟,血管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不忘农民本色,不忘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苦难艰辛的人生磨砺,是一种难得的精神财富,也正是我的家庭出身,为我立德,教我做人。 第二,要感恩夷陵 有一位作家说过,“为什么眼里常含着泪水,是因为深爱着脚下这片热土。” 我于1980年调进县城,从分乡的小天地来到大宜昌县工作,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新的天地。那横跨长江西陵峡两岸的壮美山河,鄂西山区的秀美风光,独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风民俗,丰富的民间文化,杰出的历史人物,像一块磁铁强烈地吸引着我。因而,在工作之余,遇有机会,就会动笔。退休后,便集中精力,潜心研究夷陵的民间文化。在我新书的第一章“钟情夷陵风物”中,才有“西陵峡中觅碧峰”、“喜观邓村古树群”。并一改过去写序的老旧形式,用散文的笔法为分乡三个村志作序,写出“我与南垭”、“我的家乡大中坝”、“分乡场记忆”等游记和散文。包括第二集在内,创作出“岩屋里的人生”、“刘德芳传奇”、“当代尧神孙开林”、“艺坛怪才姜祚正”、“民艺专家王作栋”、“夷陵骄子全敬存”、“国宝出山记”、“西陵峡口夷陵楼”等一批报告文学,有几篇在国内外产生过重要影响。“岩屋里的人生”报告了知识青年黄世平住岩洞、创新业的先进事迹。《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并获得银奖。中共宜昌县委发文,号召全县广大青年向黄世平学习。《刘德芳传奇》被国内13家报刊杂志转发,《人民日报·海外版》转发到国外,对推出“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芳”起到了重要作用。 退休后,上帝为我关上一扇门,又为我开启一扇窗。我和刘德芳民间艺术研究会一批老文化人,为发掘、研究、传承以刘德芳为重点的夷陵民间文化,苦苦坚守20多年,并为夷陵楼、至喜楼做了文化装饰策划,组建了刘德芳陈列馆,策划、撰稿建起姜祚正艺术馆。这些为夷陵乃至宜昌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而我和我的同仁们为此作过奉献,也乐在其中。正如我在一首打油诗中所言:“退职退休乃平常,上帝为我开新窗。漫步文苑寻芳草,方知洞天又别样。” 新书的第三章为参谋经济发展,收录我在职和退休后的一些文章,如“大西北收款散记”、“小平台可以唱大戏”等,记录了我对夷陵经济发展作出过努力。 第三,要感恩文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敬畏文化,尊重文人,向文人学习,是我始终坚持的一条原则。 敬畏文化。是因为文化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是推动人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动力源。文化包罗万象,能标志其最高水平的应是思想理论和文化艺术。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从诸子百家,历代圣贤治家安邦的思想理论,先秦散文、乐府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金石书法、水墨绘画、石窟雕像、陶瓷艺术等等,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尊重文人。我十分尊重文人,愿意与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文人相处。交得了一大批基层的、市里的、省里和北京的文化朋友。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也得到过他们的真诚帮助。正是因为有省市和北京众多民间文化大家的帮助和指导,才成就了今天的刘德芳,使其拥有“三张”国家级名片的国宝级人物。 正是因为有众多的文化朋友为我助阵,丰富了我新书的内容。在我新书的第四章,“神交先贤文友”中,陈斌先生下功夫将我爷爷秀才科考的两篇文章译文解读问世,既彰显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成为解读两文的第一人。还有张宏遵先生、李绪萱先生、付广典先生、王作栋先生、姜祚正先生、陆荣庆先生、元辰先生、杨建章先生、周士华先生为我撰文,在此,深表感谢。 第四,要感恩领导。 历届区委、政府领导,宣传文化部门和文联领导多年来对我们的研究工作以及对我个人从文的支持,没有领导的重视,没有部门的支持,没有朋友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三集《岁月影痕》的问世,在此,我向大家深深的鞠一躬,谢谢你们! 岁月流失酷无情,清晨转眼近黄昏。在走向人生终点的路途中,回眸细看,唯有三集《岁月影痕》聊可告慰先祖,借以寄情晚辈。 悠悠岁月,我曾痴情;道道影痕,是一片风景。 谢谢大家! 2024年12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