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9年前的今天,他这束光来到人间!

 昵称37581541 2025-01-13

Image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祖籍武进县邹乡周家大村,生于常州市城区青果巷。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4种语言。曾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著有《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中国语文的现代化》《静思录——周有光106岁自选集》等。


Image

银行界的人都知道有个聪明、有干才的周有光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1918年考入常州中学预科,1919年升正科,1923年从省立常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经济学。原名为圣约翰书院的圣约翰大学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很多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起过影响的著名人物,即毕业于圣约翰,比如顾维钧、林语堂、宋子文、荣毅仁、邹韬奋、贝聿铭等。圣约翰学费不菲,一学期就要200多银元,是正逢家道中落的周有光难以负担的。幸运的是,周有光的三姐当时在上海教书,她的同事听说此事,深知考上这所大学不容易,爱才心切的她竟然说服自己的母亲当了家里的一个皮箱,为周有光“筹款”上了学。

Image

周有光在很多回忆中都提及这样一个故事:学校阅览室的中英文报纸特别多,有一次,周有光在那里看报纸,碰巧一位英国老师也在那里。这位老师把周有光和另外几位学生叫到外面去聊天,问大家平时怎么看报纸。周有光很纳闷老师的这个问题,看报就看报,还要“怎么看”?老师说:“看报有看报的方法。每天看完报纸,要问自己:今天这些消息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一条新闻最重要?最后还要问自己:这条新闻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去图书馆查书,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查百科全书。”这一番话让周有光受益颇深,“我后来就按照他这个方法来看报,很快就感觉到进步得非常快,而且把自己的生活和全世界的活动连成一片”。学会自学、学会独立思考,这是圣约翰大学留给他一生受之不尽的财富。

1925年,周有光改读光华大学,1927年毕业后任教于光华大学、江苏教育学院、浙江教育学院。抗战时期任职于江苏银行和新华银行,被银行派往美国纽约信托银行任职,并自修经济学、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1949年回国任教于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曾任新华银行秘书长。那时银行界的人都知道有个聪明、有干才的周有光,他不仅办事能力强,还搞研究。1949年香港经济导报社还出版了他的专著《新中国的金融问题》。

Image

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

1955年某月的一天,还在学校里教书的周有光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到北京参加当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奉命北上。会议结束后,胡愈之找到还急着要赶回上海给学生上课的周有光,说:你不要回去了,新成立了一个机构叫文字改革委员会,这里需要人才,请你到北京来做这个工作。周有光连连摆手:“文字学和语言学我是业余搞的,这不是我的真正的专业,我是外行,不行的!”胡愈之说,这是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周有光于是服从领导的安排,调到北京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自此,他开始正式进入语言文字学领域,人生也走上了另一个轨迹。

Image

1986年语言界学者聚会

(左起:季羡林、吕叔湘、许国璋、周有光、马学良)

1929年,瞿秋白在苏联起草了《中国拉丁化的字母》,被称为“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在留苏华侨中推行。1933年传来中国,形成一个群众性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周有光也参加了这股文字运动的潮流中,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有趣的是,周有光原名为“周耀平”,考虑到自己的本专业是经济学,语言学是业余所好,所以在发表与语言学有关的文章时,他都用“周有光”这个笔名——因为他推崇的是明代文学改革家归有光。

在纽约工作的时候,除了研究经济学,周有光还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他一直感兴趣的语言文字学。所以当新中国成立之后,重新制定汉语拼音又被提到议事日程时,周有光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人选。

1955年起,周有光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化研究室主任。在研究工作中,他提出“汉语拼音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并阐明汉语拼音方案有“三是三不是”:不是汉字拼音方案,而是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方言拼音方案,而是普通话拼音方案;不是文言拼音方案,而是现代白话拼音方案。这些原则得到了语言学家的一致认同。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第60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同年,汉语拼音成为全国大陆小学的课程内容,并在《新华字典》中列入“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排列”和“汉语拼音音节索引”。197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波兰华沙举行大会,周有光代表中国提议大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投票通过。作为中国语言规划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周有光提出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语言通用化、文体口语化、文字简易化、拼音字母化”,信息时代应增加“中文电脑化”和“术语国际化”。周有光的论对实施国家语言规划、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Image

百岁学人“周百科”

著名作家沈从文曾称周有光为“周百科”,因为周有光年轻时就读完了英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后来他又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委员、《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顾问委员会委员。周有光一生保持读书看报的习惯,而且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多有涉猎,知识面广,视野开阔,跟他聊天的人,会感叹他一个百岁老人,竟能与时俱进,对现实社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他不是泛泛而读,而是用心思考,多问为什么,有了心得体会就记下来。他认为光读不写,就是白读。

Image

周有光夫妇和沈从文夫妇(左起:张允和、周有光、沈从文、张兆和)

晚年的周有光仍然像小学生一样,每天读书、思考、写文章,丝毫不亚于盛年时候。周有光的书房9平方米大小,三个书架,一张黄漆斑驳的小书桌。桌面已经有点朽了,用透明胶贴补,显得很光滑——老人戏称那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翻版”。书桌的左边是书稿,右边是打字机,搬开打字机便能挪出一片写字的位置。居室狭仄、局促,但心宽室自大。周有光曾写过一篇《新陋室铭》:“书桌不平,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平淡之间,有着孩童的顽皮。

Image

1946年,张家三连襟在上海。左起:顾志成、沈从文、周有光

周有光在这间斗室里,完成了几十部著作。周有光百岁以前,发表《汉字改革概论》《新语文的建设》《世界文字发展史》《现代文化的冲击波》等专著20余种、论文300多篇。还有七八本书是写在百岁以后的。这些书,有的是他对文化学、人类发展史以及21世纪发展前景等宏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有的是百岁忆往的散文、杂文;也有一些有趣的短文,譬如《学写八股文》《有书无斋记》《女士不宜称先生》等,读来好玩又深沉,年老心不老的老顽童形象跃然纸上。

Image

周有光、张允和夫妇

110岁时,老先生仍然每天一篇稿子,思考国际问题。他的眼镜上有个放大镜,他看大字版《参考消息》,而后形成自己的思考。他还有一项乐此不疲的活动:搬书运动。他的四间小屋子里都放满了书,查资料时,常在四个屋子间走来走去。他说:“古代有'陶侃运砖’,我是'周有光运书’。要自己找愉快,把没有地方放书的不利条件转化成搬书锻炼身体的有利条件,这样就愉快多了。

Image

·

这世上,百岁老人很多,但百岁之后,还能继续思考,持续成长,发出璀璨的智慧之光照亮别人者,并不多。有学者评论,周有光具有“俯瞰全球的文化视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背景,语言大师的精通文字,历史老人的清明睿智,现代公民的社会关怀,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

来源 | 常州史志综合整理自常州政协、三联生活周刊、辽宁青年公众号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