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236:过与不及皆非善

 老玉米棒 2025-01-14

导读:

你知道”过犹不及“是孔子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吗?为什么说”过犹不及“这四个字里藏着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最大秘密?为什么说中医和中餐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中道思维?面对过犹不及,老师和老板又该怎样面对学生和员工?

图片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说一句成语:过犹不及。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四个字出自《论语》的先进篇。
01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这四个字,出自孔子和他的得意门生子贡之间的一次对话。
师生在聊天的时候,子贡同学就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咱们班上有两个同学,子张和子夏。
子张的名字叫做颛孙师,字子张。子夏的名字是卜商,字子夏。说子张和子夏这两位同学,哪一个更优秀一点呢?哪一个更出众一点呢?
孔子的回答是,子张做事容易过头,而子夏呢,做起事来又往往容易火候不够,做不到位。
子贡接着就问他:这样说,肯定是子张更好一点咯?孔子马上纠正他说:过犹不及。过头和做不到位,实际上是一样的,都不够理想。
所以我们今天应该感谢子贡,他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而老师在回答的过程当中,给了我们四个高含金量的汉字:过犹不及。
02
其实过犹不及这四个字,本质上还是中道的问题。
也就是说,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人做事,都有一个分寸的把控问题,尺度的拿捏问题,都需要找到那个恰到好处,这是最难的。
我们可以引申地去思考一下,中国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或者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自称为中国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从古到今,一直恪守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可不完全是从孔子那里开始的,《尚书》里面就有“允厥执中” 这四个字。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恪守中道,不偏不倚。
很多学者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其他文明没有办法延续,被迫中断呢?只有中华文明可以做到几千年没有间断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一直是恪守中道,做事不过分,很少去主动侵略别人,很少会烧杀抢掠别人。
而我们恪守的这种中道就是天道。
如果讲中道、天道过于玄妙了。只要我们想想中医和中餐,就更好理解中道的意思。
中医干什么?他可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药解决的就是调节人体内在的阴阳平衡,虚实的平衡,气血的平衡,就是扶正固本。
就跟这次新冠病毒疫情一样,西医是怎么想办法杀掉病毒,而中医是千方百计的培养人内在的正气,让病毒拿人没办法。
而我们最伟大的中餐讲究的不也是火候吗?火候不到不好吃,火候更不好吃,所以中国人的这个“中”字,就是火候把控的问题。
孔子讲他这两位得意门生,原理也是一模一样的。这个中道二字,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甚至治国理政当中,无时无刻不在左右我们的言行。
03
那既然过犹不及,过头和不足都不理想,而生活当中,绝大部分人又都是过与不及的。
有的人做事就是过头,有的人做事就是像子夏一样不及,那又怎么办呢?
当老师面对容易过头的,容易做不到位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呢?做老板的,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呢?又有谁的员工能够特别好的拿捏分寸呢?
所以怎么办?就是既要能够煽风点火,又要善于泼冷水。有些人情绪容易高涨,做起事来不管不顾,下起手来没轻没重,做事往往是顾头不顾尾,容易过头,这样的人就要常泼泼冷水。
而有的人过于谨慎,过于冷静,过于理性,做起事来缩手缩脚,那怎么办?用鼓励的方式经常煽风点火。
其实做老板、做老师,育人和用人本质都是阴阳的调节。有的人要鼓励,有的人要打击。
04
其实读完这则《论语》,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反思:
那既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办法像圣人一样,能够恰到好处的拿捏这个分寸,那我们在待人接物的过程当中,到底该怎么样提升自己呢?怎么样避免由于过头或者火候不足而产生的不理想结果呢?
这又回到咱们中国,尤其是儒家圣人提到的一大关键,就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曾参先生所讲的:吾日三省吾身
人要学会自我反省,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有两个人,第一个人叫曾国藩,每天要反省写日记。
还有另外一位蒋介石,又称为蒋中正,他也是像曾国藩一样,每日反省写日记,自我反省,自我调整,就像佛家讲的时时勤拂拭。
另外,不管是做官员也好,做老板也好,只要是做领导的都要明白,手下的人都是有长有短的,有疾有缓的,做事的时候就强调一个搭配问题,就要培养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
没有人十全十美,那怎么办?就要互补,这就是咱们中国人讲的“仁”,二人为仁。
只有两个人互相取长补短,才能让自己和他人的长处都发挥到最大化,短处的影响最小化。
知道了过犹不及,那我们要做的就是,第一反省,第二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