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频|曾经用不起的手机防水,如今普及是否源自“简配”?

 三易生活 2025-01-14 发布于湖北

此前在2016年年中接受采访时雷军曾表示,小米“暂时不考虑做防水手机”。那个时候他给出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防水设计本身会老化失效,并不能确保手机“永远防水”;其二就是加入防水设计会导致成本上涨两三成,担心消费者难以接受。

然而纵观2024年年底的手机市场却不难发现,“防水”如今不仅成为了包括小米手机在内一系列高端产品的“标配”,这个功能还被大量下放到了主流、乃至千元级价位段。甚至哪怕是在一些性能定位堪称是“地板”级的新机上,都能见到相关厂商高调宣传其具备不俗的防水设计。

这样一来便不免让我们产生疑虑,曾经被主流厂商称为“用不起”的手机防水设计,如今被大量普及到甚至连千元机也具备时,背后是否又会带来一些隐忧,是不是意味着手机防水技术其实已经被“简配”了呢?

  • 如果只看技术规范,答案似乎正好相反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就首先要弄懂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手机的防水能力到底是如何评定的,以及这个标准在过去和现在是否发生了变化?

目前大家熟悉的电子产品“防水认证”,通常指的是国际电工协会颁布的IEC 60529标准,它包含两组相互独立的认证体系,一是考察设备的防尘能力、另一个则是考察设备的防水能力。两套认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可以将认证结果缩写为大家熟悉的“IPxx”级别来进行表示。

其中,前一个数字代表防尘等级、后一个则代表防水等级。如果某款设备只做了其中一项认证,那么没做的那一个可以写成“X”,比如IP4X,就代表只做了等级4的防尘认证、没有进行防水测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IEC 60529标准最初诞生时,主要是为电缆、发电机、插线板之类的设备准备,并非面向民用消费级设备。所以这也就导致其中的部分认证方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相当脱离实际使用场景。

比如典型的就是“原版”IPX8防水认证,只需要设备在完全静止、1米深的净水里,浸泡30分钟不发生进水即可。换句话说,这一认证的关键与其说是“设备能够泡水30分钟”,不如说其实是“能够耐受1米深的静止水压30分钟”。

正因如此,纵观从2016年至今的那些“防水手机”不难发现,其实相关厂商普遍都在自行对测试难度“加码”。例如其中一部分产品会在发布会上明确说明,他们用了更深的测试水深、“泡”了更长时间。当然,因为标准本身的限制,就算厂商主动“上难度”,最后也还是只能拿到IPX8级别的防水认证。

到了最近两年,一些手机厂商又自行鼓捣出了一些新概念。比如“IP69K”,它通常指的是能耐受高压、高温水从多个不同角度的短时间喷淋,从而让设备理论上增加对水蒸汽的防护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标准并不来自于国际电工协会,而是“源自”自德国车辆防护认证标准DIN 40050-9。虽然该标准确实可以认为是基于IEC 60529进行的“补完”,但它本质上依然不是消费级电子设备的认证体系,因此只能算是手机厂商自行“加码”进行的一种营销行为。

尽管如此,但至少从这些年来手机厂商宣传的测试方法来看,2024年的“防水手机”普遍都经历了比2016年的“前辈”们难度更高的考验。

  • 防水会增加成本,但如今可能没那么高了

那么为何2016年的“旗舰手机”都不轻易使用的防水设计,到了2024年年底不仅千元机都舍得用,而且还要“层层加码”、主动提高测试难度呢?难道是因为给手机加防水这件事,成本突然一下就降低了吗。

从某种程度来说,的确可能如此。毕竟大家都知道,消费电子行业存在非常明显的“规模经济”,也就是说某种技术或配置用的机器越多、出货量越大,背后的研发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就都可以被更进一步地摊薄。

很显然,“手机防水”在过去这些年的普及至少从表面来看,非常符合这种“更大产能导致成本摊薄”的定义。毕竟2016年时,整个手机行业(除了硬核三防机)基本上只有少数国际大厂的旗舰才有防水能力,所以站在相关材料、技术供应商的角度来说,由于产能有限,报价较高自然也就很合理了。

况且大家还要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雷军在2016年表示“担心防水会增加成本”时,彼时小米手机还停留在“1999元交个朋友”的阶段。本身过低的定价,自然就严重制约了产品在功能选型上的自由度。

可现在大家都知道,以小米数字系列为代表的“全能旗舰”早已普遍站上了4000元以上价位段。甚至就连现在最入门级,非杂牌、山寨厂推出的手机,价格也通常在1000元左右。

从某种程度来说,如果当年1999元的旗舰机“增加两三成”就能搞定防水设计,那么现在主流品牌手机的整体价位相比于2016年,“膨胀”的幅度显然不止两三成。当然,并不是说增加的售价都是为了防水,但很显然在消费者习惯了新的价格体系后,站在手机厂商的角度来说,想要研发和生产防水手机确实就要比当年简单太多。

  • 当下的新机是否就一定“更防水”?倒还真不见得

在了解了手机防水认证体系的变迁,以及这个功能背后可能发生的改变之后,我们似乎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现在的那些具备防水功能的智能手机的确要比几年前更靠谱,大家似乎也确实从行业的进步中普遍受益了……吗?

不得不说,其实这里还存在几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隐患。

当年三星的第一款防水旗舰机Galaxy S5,拆开后壳可以看到明显的胶条

首先,手机的防水设计绝大多数情况下,靠的都是起到密封效果的内置防水胶条。而胶条的寿命显然是有限的,在高温、氧化等等因素的作用下,它会逐渐老化、变脆,甚至是自发出现溶解、断裂、变型等问题。

更不要说手机作为日常用品,本身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磕碰、甚至是跌落。而这些都可能导致手机的外壳出现裂缝、或是使得内部结构发生松动,进而影响到长期的防水效果。

再加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近这几年智能手机的平均换机周期几乎一直都在增长,也就是说消费者会将一台手机使用更长的时间。这自然就会使得材料老化、以及日常磕碰所可能导致的防水性能下降,变得更加容易“暴露”出来。

其次,正如前面已经讲到的那样,如今智能手机的防水设计变得相当普遍,特别是对于那些价格相对更低的千元机来说,它们的出现大幅降低了消费者获得“防水手机”的门槛。

这就可能会使得一部分消费者产生侥幸心理,毕竟过去的“防水手机”普遍都是高价旗舰,大家必然还是会用得更加爱惜。但在如今,便不能排除部分用户会因为想着“手机反正能防水”,就刻意让手机淋雨、甚至是长时间用流水来冲洗机身。可这种更加危险的使用方式,显然就会增大手机进水损坏的风险。

最后,正是因为防水手机变得更多、更普遍,而防水设计又确实会因为长时间和不规范的使用变得脆弱。所以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这其实就增加了“有可能发生进水故障的防水手机”基数。就算现在手机厂商客观上采用了比过去更严格的测试方式,但我们也不难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大家有可能会看到比过去更多、关于“我买的防水手机结果进水坏了”之类的报道。

至于它们是否真能代表如今的产品质量或者行业技术水准?估计就是只有“学新闻学的人”才知道了。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手机拍出的夜景不那么亮了,是一种“退步”吗

手机夜景成像效果的变迁,背后其实也是市场的变化。

陶瓷×轻薄本,华硕想的远不止是“颜值”

首发英特尔Arrow Lake-H平台,轻薄本也有高性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