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18日,罗汉岭上枪声四起。36岁的瞿秋白面对刽子手,却唱起了一首外国歌。这歌听起来怪怪的,最后一句更是古里古怪“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谁能想到,这奇怪的一句,竟成了中国革命的暗号? 说到这个“英特纳雄耐尔”,那可真是个有来头的词儿。它不是啥高大上的词,就是“国际”的洋文。可这么个简单的词,却搅动了大半个中国。 且说那是1923年的夏天,一个叫瞿秋白的年轻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首歌的翻译。这歌叫《国际歌》,是工人运动的圣歌。瞿秋白把最后一句“Internationale”翻成了“英特纳雄耐尔”。这一翻译,可就闹出大新闻了。 有人说,这瞿秋白是不是傻?“国际”两个字不会翻啊?可瞿秋白却笑而不语。他心里明白,这个音译可有大学问呢。 要说这瞿秋白,可是个有意思的主。1920年,他还是个愣头青,就跑到莫斯科去了。那时的莫斯科,可是红色革命的大本营。瞿秋白一到那儿,就跟进了另一个世界似的。 有一天,瞿秋白参加了个大会。会上,大伙儿突然唱起歌来。那歌声震天动地,把瞿秋白都给唱愣了。这就是他第一次听到《国际歌》。那歌声里头,仿佛有股子使不完的劲儿,听得瞿秋白热血沸腾。 更绝的是,瞿秋白还见着了真人版的列宁。那阵势,别提多吓人了。列宁一说话,底下的人就跟疯了似的,恨不得把房顶都给掀了。瞿秋白看得目瞪口呆,心想这哪是开会啊,简直是在搞革命。 这一趟莫斯科之行,可把瞿秋白给刺激坏了。他看到工人当家作主,看到穷人也能过上好日子。这让他坚信,中国也得走这条路。 回国后的瞿秋白,跟打了鸡血似的。他写文章、办报纸、搞工人运动,忙得不亦乐乎。他还翻译了不少革命歌曲,其中就包括那首震撼他的《国际歌》。 这一翻译,可就有意思了。瞿秋白把最后一句“Internationale”音译成了“英特纳雄耐尔”。这么翻,可不是瞿秋白脑子进水了。他是要让中国工人跟全世界的工人一起唱,一起喊,一起革命。 想想看,全世界的工人一起唱这首歌,虽然语言不通,可唱到最后这句时,大家就能异口同声了。这感觉,就像是全世界的穷苦人都团结在了一起。瞿秋白这么一翻译,可真是高啊! 这个“英特纳雄耐尔”一出,立马成了革命者的暗号。你要是听到谁哼这个调调,那八成就是自己人。这词儿,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开启革命的大门。 可惜好景不长。1934年,革命遭到了重创。红军被迫长征,瞿秋白因病留在了后方。1935年2月,他被敌人抓住了。 敌人起初还不知道抓到了谁。可队伍里出了个叛徒,把瞿秋白给卖了。就这样,瞿秋白被押上了罗汉岭。 面对死亡,瞿秋白倒是挺坦然。他最后唱的,正是那首《国际歌》。当唱到“英特纳雄耐尔”时,枪声响起,瞿秋白倒下了。 就这样,瞿秋白用生命谱写了“英特纳雄耐尔”的最后一个音符。这个词,成了中国革命的代名词。每当《国际歌》响起,人们唱到这句时,总会想起那个在罗汉岭上慷慨就义的青年。 有人说,瞿秋白这个翻译,看似简单,实则高明。它不仅是个词,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跨越国界的团结。每当我们唱到这句时,就好像跟全世界的劳动者站在了一起。这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唱歌,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跟你唱到了一个调上,那种震撼和力量是难以形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