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编者按: (二)贺铸的生平 2,生平(续十) 徽宗大观三年至宣和七年(1109—1125) 五十八岁至七十四岁 由于“终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宋·叶梦得《贺铸传》),长期以来,贺铸一直彷徨在用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和斗争中。《庆湖遗老诗集》卷二神宗元丰四年(1081)在东京作《除夜叹》诗曰: 安得一扁舟,浮家乘兴东。 江山此深隐,终老为田翁。 春秧二顷苗,秋获期百锺。 稚子课樵汲,壮妻兼织舂。 行歌沧浪清,卧快柴桑风。 《诗集》卷一哲宗元祐六年(1091)二月和州管界巡检任满回京途中于高邮(今属江苏)作《留别田昼》诗亦曰: 诸如此类表示希望归隐田园、躬耕自适的词句,《诗集》中比比皆是。然而话虽这样说,做起来却不大容易。 其一,“买山钱”并非咄嗟之间即可以办,在此之前,他只能靠做官来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惭无辟粒术,圭勺耗官仓”,《诗集》卷四哲宗绍圣二年(1096)在宝泉监任所作《题陶靖节集后》诗里的这两句,以自嘲的方式道出了实情。 其二,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他并不甘心就这样无声无臭地生活下去,总幻想有朝一日风云际会,鲲化为鹏。 直到徽宗大观三年(1109)五十八岁时,他终于攒够了“求田问舍”的资金,而出仕近四十年,历官三朝,一蹶不振的无情现实又粉碎了他的痴梦,他这才下决心请老致仕,卜居吴下。当时仕宦的年龄极限为七十岁,贺铸前此十二年退休,故尔后人追美其事曰:鉴湖先生酷志嗜书,未老挂冠告归,满朝荣慕,真汉之二疏也(见《诗集》后集补遗《铸年五十八因病废得旨休致一绝寄呈姑苏毘陵诸友》后附宋·邹柄和诗自叙)。实则他致仕时虽照例加官一阶,也不过是个小小的承议郎,哪能和西汉官至太子师傅,辞归时“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辆”(《汉书》卷七一《疏广传》)的疏广、疏受叔侄二人相比?若贺铸九泉有知,听到这样不着边的恭维,谅必也只好报以苦笑吧? 政和元年(1111),由于徽宗身边近从之臣的荐举,贺铸落致仕,以故官奉议郎管勾杭州洞霄宫。 约政和四年(1114),阶官实迁至承议郎。 夏承焘先生《贺方回年谱》定贺铸迁承议郎于徽宗重和元年(1118),似非。按,贺铸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政和元年(1111),从臣起之,以故官管勾洞霄宫。致仕官复起,前此致仕时所加一阶例应减除。故所谓“以故官管勾杭州洞霄宫”,盖以奉议郎管勾洞霄宫。于是后乃有实迁承议郎之事。宋·程俱《贺公墓志铭》叙此事在“以后族恩迁朝奉郎”之前而未详其年。夏先生遽定其与迁朝奉郎事同在重和元年(1118),如此则是贺铸自政和元年至七年凡七年不转一官,而重和元年一年之中连转两官,于情理不合。 考程俱《北山小集》卷五有《九日块坐无聊越州使君季野舍人见过敝庐会方回承议亦至因游章公山林登览甚适越州置酒暮夜乃归作诗一首》。“章公山林”在苏州。程俱居苏州,始于政和间。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一四《园亭》曰:程俱政和间自监舒州茶场上书论时政不合,来家于吴。程俱为贺铸作《墓志铭》,亦曰:政和间余居吴,方回病,要余曰:死以铭诿公矣。程俱、贺铸同游章公山林,当在贺铸病前。而程俱已称“方回承议”,是贺铸迁承议郎在政和间,大抵以政和四年左右为近是。 重和元年(1118),因为是宋太祖贺皇后族孙的缘故,加恩迁朝奉郎, 宣和元年(1119),六十八岁,再致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