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学界主要有“1206年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34年说”(蒙古灭金)、“1260年说”(忽必烈即位)、“1271年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说”(元朝灭南宋)等观点。客观地说,每一种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不过,将1271年定为元朝的起始时间,是当下比较主流的观点。因此,在国内的许多历史博物馆中,元朝部分往往标示为“1271—1368”。有趣的是,在“元朝部分”所展出的人物、事件和相关文物介绍中,很多是1271年以前。按照古代中国修史的传统,通常将“某朝开国君主称帝建国之年”视为起始年代。 以辽朝举例,太祖耶律阿保机于916年称帝,建立“契丹国”。太宗耶律德光在灭亡后晋后,于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圣宗耶律隆绪复用“契丹”为国号,1066年,道宗耶律洪基再改国号为“辽”直至最终为金朝所灭(拓展阅读:契丹人眼中的“中国”、“华夷”和“正统”)值得注意的是,在《辽史》“本纪”中,是以太祖耶律阿保机为开篇的。由此可见,元朝史学家们并没有纠结“辽”和“契丹”的区别。在他们看来,对于一个一直延续的王朝而言,“更改国号”与“改朝换代”是两个概念。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在右丞相脱脱、平章也先帖木儿等人的奏请下,官方诏修辽、金、宋三史。对于辽金宋三朝的“正统问题”,史官们一直争论不休,甚至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最终,右丞相脱脱“拍板决定”,“辽、金、宋各为正统”(拓展阅读:“华夷之辩”的沉浮:10至13世纪中华世界的分裂与再统一)。不过,与辽朝相比,距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情况似乎有点微妙。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帝(更准确的说法是“称汗”),建立“大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并迁都至北京。不过,直到1662年,南明的残余势力才算被彻底消灭(拓展阅读:读书笔记:南明士人“乞师日本”叙事中的纠结与尴尬)。因此,关于清朝的“起始时间”,在不同文献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比如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清史稿》,起始于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终止于1912年清朝灭亡。换言之,《清史稿》的编撰者认为,清朝的起始时间为1616年。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不少历史学家将清军入关的1644年,视为清朝的起始时间。当然,这样的叙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凸显“明清更替”的内涵。比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明清更替”的叙述就非常巧妙。“从顺治元年清朝入关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朝对全国统治二百八十六年。入关以前有两个皇帝,入关以后有十个皇帝。”但不管怎么说,丛书在描述清朝历史之时,依然是从努尔哈赤建国开始算起的。与辽朝和清朝相比,元朝更为“复杂”。尽管元清两朝均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大一统王朝,但人们对元朝和清朝的看法“一直都不太一样”。首先,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元朝没有被彻底汉化,清朝彻底被汉化了”(拓展阅读:读书笔记:元朝不同民族知识分子的“中华认同)。其次,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能不能纳入“中国历史”,尚且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铁木真崛起之前,蒙古草原的很多部落均为金朝“属部”。在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之前,他不仅与克烈部一同配合金朝攻击“反叛”的死敌塔塔儿部,还在战斗结束后得到了“札兀惕忽里”的封号。另外,在铁木真征讨乃蛮部时,地处阴山以北的汪古部之所以选择站在他的一边,就是因为前者“札兀惕忽里”的身份。换言之,这个“札兀惕忽里”虽然看上去“有点鸡肋”,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的地位。实际上,在“大蒙古国”建国之初,他们还要定期向金朝“进年贡”。只不过,当铁木真得知金朝皇帝是庸碌无能的卫绍王完颜永济之后,决定先发制人讨伐金朝(拓展阅读:女真人的悠悠百年:其兴也勃,其亡也速)。坦诚说,这和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窝阔台继位后,蒙古联合南宋一举灭亡金朝。其中,取金朝代之的蒙古汗国,占据了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忽必烈即位后,彻底结束了延续近五百年的分裂局面,其子孙延续对全国的统治至1368年。实际上,即便是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不仅将元朝视为“正统”,还将忽必烈“请进了”门槛颇高的“历代帝王庙”。另外,成书于洪武三年(1370)年的官修史书《元史》中,就是以“元太祖”为起始的。换言之,在明朝官方看来,元朝历史起始于“1206年”(拓展阅读:一文概述:明朝人是如何评价元朝的?)。因此,我个人认为,将1206年视为元朝的“起始时间”,原则上也没什么太大问题。1)什么是“大蒙古国”? 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15年,他的军队便占领了金朝中都(今北京),逼得金朝仓惶将都城迁到了开封。不久,成吉思汗在此设立了断事官以及相应的统治机构,负责管辖中原各地。另外,在通行的汉文文书还使用了“大朝”之号。 1234年,太宗窝阔台灭亡金朝时,“大蒙古国”的疆域,已经扩展至淮河、汉水以北,向西包括今新疆全境的大半国土。 元太宗窝阔台 等到1260年,忽必烈即位时,统治疆域北至西伯利亚、南抵淮河和汉水以北以及云南与西藏全境、东及高丽、西达黑海南北之地。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忽必烈即位之前,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统治时期的政治中心,是位于漠北的蒙古本部。 窝阔台即位后,定都哈拉和林 2)什么是“大元”? 忽必烈即位后,先将都城转移到开平城(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也是自己的大本营),后来又定都北京。至此,“大蒙古国”的政治中心,正式从漠北转移到了中国的北方地区(拓展阅读:「帝国大乱斗」忽必烈兄弟之争:汗国大厦轰然倒塌)。 1271年,忽必烈采纳汉臣刘秉忠的建议,采用《易经》乾卦“大哉乾元”卦辞,建立国号为“大元”,“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 关于“元”的来历,《经世大典》如是写道,“世祖皇帝初易'大蒙古’之号而为'大元’也,以为昔之有国者或以所起之地、或因所受之封为不足法也,故谓之'元’焉。'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刘秉忠 3)“大蒙古国”=“大元”吗? 实际上,即便在忽必烈建立“大元”国号后,以往的“大蒙古国”国号并没有取消。譬如在一些外交文件中,“元朝皇帝”等同于“大蒙古国皇帝”。换言之,忽必烈建立的“大元”,本质上是成吉思汗“大蒙古国”的直系延续,绝非是改朝换代(拓展阅读:为什么忽必烈“看日本不顺眼”?)。 只不过,在忽必烈之前的“大蒙古国”时期,大汗对其他汗国的约束力更强。到了元朝时期,其他几个汗国的“独立地位”陆续得到了元廷的承认,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拓展阅读:元朝中国人的魔幻漂流:列班·扫马和马忽思的西行奇遇记)。 元朝致日本的“恐吓信” 元朝与三大汗国(窝阔台汗国被元朝与察哈台汗国瓜分)因为“元朝皇帝”在名义上也是“大蒙古国”的大汗,因此,元朝的知识分子们,干脆把“黄金家族”成员所统治的地域,尽数划进了“大元”的版图。1285年,元世祖下诏编修舆地图志。有趣的是,当时负责编修的秘书监长官在上奏时极为自豪地表示,“如今日头出来处、日头没处都是咱每的”,他还建议将收集到的中原、江南各路图志和秘书监有的“回回图子”(波斯—阿拉伯文的西域地图)合起来“都总做一个图子”。1303年,《大元大一统志》修撰完成。图册共六百册,一千三百卷,名为《大元大一统志》,各个地区都附有彩色地图,并绘有彩色的《天下地理总图》 。学者许有壬在《大一统志序》中指出,“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者,莫不涣其群而混于一。”《元史·地理志》也认为,“元朝幅员之广,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一言概之,他们均将西北各汗国领地,视为元朝的一部分。但就像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元朝皇帝只是其他汗国“名义上的宗主”,并无有效管理“宗藩之国”的权限。这些汗国的统治者,都独立地统辖着自己的领土。元朝的疆域,主要是中书省和岭北、辽阳、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省以及宣政院管辖的吐蕃三道宣慰司。因此,元朝疆域“横跨欧亚”的说法,并不是十分准确的。1367年,占据江南的朱元璋遣大军“北伐”。次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国号明。七月底,明军逼近大都,元顺帝退往上都。八月二日,明军攻克大都,顺帝退至应昌府(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西)。1370年,元顺帝病故,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嗣位,退守岭北行省。他整顿朝廷,并以大元皇帝的身份颁诏各方,“延揽忠义,以为恢复之计”。尽管他的“中兴之业”没能成功,但明朝的北伐也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进入14世纪末,“蒙古本部”与瓦剌之间争斗不断,几乎丧失了与明朝抗衡的能力。尽管元室嫡裔一直被视为正统,但他们多为权臣的傀儡。在15世纪上半叶,蒙古草原上甚至出现了东西两部“各立大汗”的局面(拓展阅读:被压制百年的“黄金家族”:北元大汗们的凄凉血泪史)脱欢继承太师位之后,拥立额色库(一说为乌格齐之子,另一说为阿里不哥后裔)为蒙古大汗,不过,其地位并未得到“蒙古本部”的支持。后者认可的大汗,是由阿鲁台扶持的阿岱汗(成吉思汗弟哈萨尔后裔)。1431年,脱欢击败阿岱汗,并于两年后拥立自己的女婿脱脱不花(爱猷识理达腊的曾孙)为汗,并以太师的身份把持朝政。1438年,阿岱汗战死,蒙古诸部的统治大权,重新回到了瓦剌贵族的手中。左为阿岱汗(1390年—1438),右为额色库(1387—1425)因为与脱脱不花的关系日趋紧张,也先干脆在1453年杀害了姐夫脱脱不花并自立为汗,即“大元田盛大可汗”。但因为其“非黄金家族”的身份,受到了蒙古贵族的普遍仇视和反对,汗位一直都不稳固。也先称汗后,同为瓦剌贵族的阿剌知院,向他求太师位但遭到拒绝,遂怀恨在心。因此在1455年,也先便被阿剌知院杀害,陷入内讧的瓦剌迅速衰微。与此同时,作为“蒙古本部”的喀喇沁贵族孛来,又迅速诛杀了阿剌知院,还夺回了象征大汗正统的元朝玉玺。在将瓦剌势力驱逐出蒙古草原后(拓展阅读:一文概述:准噶尔与哈萨克的恩怨情仇),他们共同拥戴年仅7岁的脱脱不花幼子马可古儿吉思为新的大汗。在蒙古文献中,他被称为“乌可格图汗”,即“摇篮里的汗”,明朝史书中称之为“小王子”。马可古儿吉思,人称“小王子”,去世的时候不到18岁黄金家族的后裔们,以这样的方式绝处逢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缓慢地走上了复兴之路。1479年,脱脱不花从曾孙巴图孟克被立为大汗,“自称大元大可汗”,即著名的达延汗。1604年,年仅13岁,手握元朝传国玉玺和千金嘛哈噶喇佛像的林丹汗成为了新的大汗,名义上具备了“约束(蒙古)诸部”和“驾驭臣民”的权力。在即位之初,他的统治势力非常强盛,拥有八大营二十四部,“帐房千余,牛羊倍足”,“东起辽西,西尽姚河,皆受要约,威行河套以西矣。”不过,尽管林丹汗志向远大,但却缺乏政治智慧。首先,在统一漠南的过程中,以极其残酷的手段镇压不服从的蒙古诸部,掠夺土地、抢劫牛羊,横行无忌、暴虐无道、不得人心。其次,他“驭下无法”,贪得无厌,统战工作作得一塌糊涂。过度的内耗,让崛起于东北的后金“坐收渔翁之利”(拓展阅读:林丹汗的“统一大梦”,为什么最终垮掉了?)。1627年末,被皇太极击败的林丹汗不得不西迁到大同边外。1632年,他再一次被皇太极击败,一度逃往河套以西地区。1634年,他被后金联军追击至青海大草滩,染痘疾而死,卒年43岁。次年4月,林丹汗之妻苏泰及其子额哲率部众投降后金。至此,与明朝对峙二百六十多年的蒙古汗国宣告终结。拓展阅读: 一文概述:什么是“日本鬼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