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澳洲到鼓岭

 zhb学习阅览室 2025-01-15

作者:张奥列

描绘鼓岭别墅的国画作品《宜夏风光》。

陈 端绘

去年九月,我从南半球的悉尼飞到福州,有心零距离触摸福建的历史文脉。没想到,在草木滴翠的福州鼓岭,看到了一百多年前澳洲人的足迹。中外民众和谐共居、和平共处的情景跃然眼前,真有点穿越时空的感觉。

鼓岭,面朝东海,背靠榕城,被庐隐、郁达夫等文人视作避暑天堂。19世纪中叶,福州是最早开埠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很多外国人居住于此。夏季到来,闷热潮湿的气候令他们难以适应,鼓岭便成为许多外国人的避暑胜地。

第一次登临鼓岭,就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自1886年以来,一栋栋西式的石头房屋在鼓岭建了起来,据说顶峰时期,这里有上百座别墅,居住着英、美、法、德等20多个国家的近400名外国人。他们大多是医生、教师、商人、领事、传教士、公益人士等。他们在鼓岭建起了别墅,也修建了医院、学校、邮局、商行等。例如万国公益社,既是外籍侨民的社交中心,也是当地乡民的庆典乡宴场所。那口至今仍在的百年古井,留下了侨民乡民共饮的光影,这些都是中外民众和睦相处的映照。

在鼓岭许多泛黄的历史照片中,有两张令我格外关注。一张照片的主角是英籍澳大利亚人、女慈善家岳爱美。照片中,她正指导一支盲人铜管乐队演奏,他们中有吹小号、黑管、圆号的,有拉小提琴的,还有打鼓的,均是一脸专注。

岳爱美是澳大利亚杰出的公益人物,关于她在福州开展公益事业的记录有不少。1895年12月,29岁的护士岳爱美被悉尼圣公会派往中国福建。她在福州连江的一所医院里担任护士。从医期间,她接触到一些盲童,对他们心生怜悯,决定以服务盲童为终身事业。1898年,她在连江东岱乡租赁一所民房免费招收盲童,并创办盲人学校“中华圣工会私立灵光盲童学校”。

岳爱美坚持让孩子们叫她“老师阿姨”,而非“校长”。她写过一本小册子《心灵光明的福州学校》,将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爱护,在盲童教育方面颇具开创性。到福州后,她全身心投入当地方言的学习中。尽管她发现福州方言“很难”,但她还是说:“很高兴我在这里。我每天都感到更加高兴。”她借助英文注音研制出一套专门拼写福州话的盲文,称为“榕腔盲文”,帮助福州盲童更方便地学习文化知识。

岳爱美很重视盲校学生的音乐教育,她一手创建了盲校的铜管乐队。这支乐队能演奏中西曲目,在福建及中国其他地区进行过巡回演出。上世纪20年代,乐队应邀到英国巡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并得到英国王室的接见。因为岳爱美对盲童教育的突出贡献,被当时的中国政府授予杰出贡献奖“金色麦穗奖”。她还获赠过几块纪念匾额:一块写着“补己者不足,功德无量”,另一块写着“光明、清澈、辉煌、济世”。

岳爱美和英国医生宫维贤在福州喜结连理,并生下一女一儿。她曾在鼓岭购置别墅,用于一家人避暑消夏。1949年岳爱美因病去世,她当年创办的盲童学校,便是今天福州市盲校的前身。几年前,她的后人访问中国时到访福州市盲校,受到了热烈欢迎。

还有一张照片记录的是澳大利亚人拉姆齐的别墅。拉姆齐来自墨尔本,是义兴洋行的合伙人,从事茶叶贸易。他因怀念家乡墨尔本的马其顿山,将自己的鼓岭别墅所在的地方称为“马其顿山”。福州与墨尔本虽远隔七八千公里,跨越浩瀚的太平洋,但澳洲人与鼓岭人却心意相连。

我不禁想起美国教授加德纳,幼时在鼓岭生活了十年的他,后来由于各种因素无法重游故地,临终前用福州口音念着“鼓岭”:Kuliang,Kuliang……这是一种多么刻骨铭心的情思、情意、情缘。前几年,鼓岭的美国侨民后裔为先人来中国故园寻梦,亲手种下桂花树,延续中美两国人民的情谊。

曾经在鼓岭生活过的外国人,在柳杉林里留下了一段段传奇,写下了中外友好的佳话。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持爱心善意,穿越和平之门,不同的种族、民族、社群,都可以携手前行,建立的友谊也可以世代相传。

如今,站在鼓岭,既是怀旧,也是念新。怀历史之情谊,念新时代之愿景。历史不能忘却,记忆不会淡去,故事应该继续书写。如果说,百年的鼓岭山野,是中西交融的国际社区,那么今天的鼓岭景观,就是和平、友谊的人文地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