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从小就对谚语、传说、自然故事兴趣盎然。如老师说“贵阳”的由来,是因当地一年中没几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不是阴天就是下雨。于是我坚持看了几年的中央台天气预报,看看是不是这回事。而八月十五与正月十五的天气关系,验证起来却用了更长的时间,八月十五的阴雨天,可不是每年都有。
第一次确认到感到很神奇;第二次则在雪中伫立许久。
儿时就盼着过年,一来可以吃到饺子和猪肉,二来也验证一下正月十五是否会下雪。温饱生活时境,主食由高粱米和玉米面当家,几乎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荤腥,以至于最快乐的时光记忆是过年,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清晰如昨。有一次,给上初中的女儿讲那时的清苦:一年到头的高粱米饭和玉米面大饼子,菜是自家地里的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春天蔬菜青黄不接时上山采野菜……女儿出神地听我唠叨一个小时,本以为“忆苦思甜”成功——可女儿确一本正经地得出结论:爸爸你小时候真幸福!“此话怎讲?”“天天吃绿色食品!”
不同的记忆,不同的感悟。或许只有自己的记忆,才会给你惟己的答案。
第二次验证正月十五雪,也是最后一次。那时关外的山村,冬季感觉特别冷,是那种刺骨入髓的冷。-20℃至-30℃是常态,-30℃以下也有。临近过年家家会挂起红灯笼:到山上砍来松树头,绑在高高的立杆上,树头下再绑上横梁,挂上自制的红灯笼,正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那时乐趣,是挨家去看谁家的灯笼好看,然后品头论足。而我从不领小伙伴看我家的:因为两个哥哥会用东拼西凑各种铁丝,把灯笼做成被挤压变形的不规则状,再糊上褶褶巴巴的红纸,在飘摆中倔强……条件好的人家会买来成品,又精致又好看。醉美的景象是夜晚,静谧的山村……错落的农家……繁星点点……红灯摇曳……映衬着年的到来……宛如天上街市。起先灯笼里点的是蜡烛,后来变成十五瓦的电灯,通红通红通红的,有的居然挂上一对,彻夜飘舞——陶醉了“流连忘返”,凝美了“星河童梦”。
那一晚,在正月十五的红灯下,驻足良久、良久,我留恋这雪中景;心念那灯上雪;担心红灯过后依旧是漫漫寒冬……以至于出现幻觉:我是不是站在了太公的位置上——因为灯笼杆上贴着一条春联:太公在此,诸神退位!
弹指间,白驹过隙——
如今老屋还在,而主人有的泊乡千里,有的入土归尘;
十五雪夜也在,而红灯笼已飞向了银河。
很多过往——
书写成书的是历史;
而更多的,是行将消失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