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尝君传》① 〔宋〕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②,士以故归之③,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④。 呜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⑤!不然⑥,擅齐之强⑦,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⑧,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⑨?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⑩。 【译文】 世人都称孟尝君善于招贤纳士,那些仁人志士因此归附于他,而他最终依赖了这些“智士”之力从虎豹一般的秦国逃出来。 唉,孟尝君无非是鸡鸣狗盗之辈的雄主而已,怎能足以说明他善于招贤纳士呢!否则,以齐国之强大,若能得一真正智士的话,应可以敢于向南面对,去制约秦国,还至于借取鸡鸣狗盗之力吗?鸡鸣狗盗之事出自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智士不去他那儿的原因。 【注释】 ①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孟尝君传》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子,承继其父靖郭君田婴的封号,为薛公(薛,即今山东滕县南)。曾长期担任齐相,以好“好养士”著称,门下食客至数千人,与魏国的信陵君公子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齐湣王使田文入秦,被扣留,靠门客中有人善为“鸡鸣狗盗”之技,得以逃出秦国。后因受湣王疑忌,出奔为魏相,联秦、燕、赵攻齐。湣王死,返国。卒,谥“孟尝君”。 ② 能得士:能得到智士。 士:此文提到的“士”,指“能人智士”。如《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③ 士以故归之:智士所以能归顺他。 以故:因为这一缘故。 ④ 卒:终于,最终。 赖:依赖,依靠。 以:得以。脱于:逃脱于。 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样的秦国。 ⑤ 呜乎:文言中的感叹词,于此相当于“唉”。 特:只,只是。 鸡鸣狗盗:《史记·孟尝君列传》记秦昭王曾欲聘孟尝君为相,有人进谗,秦昭王又囚而要杀他。孟尝君向昭王宠姬求救,宠姬提出要白狐裘为报。而孟尝君只有一白狐裘,已献给秦王。于是门客装狗进入秦宫,盗得狐白裘献给秦王宠姬,宠姬为孟尝君说情,昭王释放孟尝君,继而后悔,派兵追赶。孟尝君逃至函谷关,关法规定鸡鸣才能开关,门客有能为鸡鸣者,引动群鸡皆鸣,孟尝君才脱险逃出函谷关,回归齐国。因而,“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即来源于此。 雄:此指雄主,带有讽刺意味。 岂:怎么。 足以言:足够用以说明……。 ⑥ 不然:否则,非如此,如果不是这样。意为,如果不是我说的这样。 ⑦ 擅:据有,依仗,以。 齐:齐国。 ⑧ 得一士焉:得到一真正的智士。 宜:应该。 制:控制,制约。 南面:即敢于向南面对。按:秦国即在齐国南面。“南面”,意在敢于与秦国抗衡,并非指“面南”称王天下;制,是制约,也并非指制服秦国。王安石不会不懂得当时大势,即便齐国得到一二智士,能制约秦国,已然了不起。不然,王安石硬是强孟尝君之所难,认为只有“面南”称王天下,且制服秦国,才算真的“得士”,那便是“诡辩”了。而诡辩之文,就不足以论了。不过,王安石并非诡辩之人。 ⑨ 尚:还,又。 何取:何至于取用。 ⑩ 夫:发语词,但也带有“这个”“这种”含义在里面。 之所以:正因为如此。 赏析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一篇读史杂论,历来以短小别致、出语惊人而著称。全文仅有四句话,九十字,却“语语转,笔笔紧”,波澜层迭。通篇以其立意深邃独到、析理显豁中肯、文辞骇俗震世而成为“千秋绝调”,至今仍被誉谓“文短气长”的典范。 古人读书,尤其是读史传一类的典籍,喜作批点评注。每每在已有定说定论的字里行间,留下自己的感慨与见解。其中亦不乏为人事之功过曲直作驳难翻案的奇文、至文。《读孟尝君传》即是对“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念作公开的抨击。王安石以改革家的胸襟和气质,以政治家的奇思横溢,以北宋文学家少有的“拗折峭深”、纵横开合、以气势取胜的独特风格,着力翻“孟尝君能得士”这一千古定案。短文结构缜密而不露痕迹;题旨脱俗不凡且议论超群;语辞雄健澎湃又一无羁勒,充分体现了王安石行文高屋建瓴的能量和力度。九十字的短篇在艺术上给予读者的却是一种咄咄逼人、一贯到底、不可阻遏的气势。真是“文极短而气极长”,生动地显示了王安石式的阳刚之美。 论起孟尝君其人其事,原本流传久远。他是战国时期齐国靖郭君田婴之子,名文,后受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史记》称他“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以致门庭若市,对投靠者更能“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他与当时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皆以“好养士”齐名,时称“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的故事历代传为佳话,其中尤以孟尝君蒙难困秦,得力于食客的“鸡鸣”“狗盗”之技方得以脱险一节更脍炙人口。世人素以此作为“孟尝君能得士”的力证。 而王安石正由此处落笔。短文起势开门见山,首句即立案:“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推出世俗的论点准确尖锐,干净利落。作者旗帜鲜明,首句着力于立论,语辞连贯、一气呵成。作者的批驳之意已隐显于句式与字词之中。如“皆称”“以故”“卒赖”“脱”的选用,既是记实叙述,又寓“逆笔”于其内,不由人不去体察三味。首句立论,作者抓住了世俗的千年不移之见,既不改变世人观点的原意,亦不使它导向荒谬,概述论点简练之极。“皆称”一词含作者心中的无限感慨与不平,且为下文的驳难埋下伏笔。 作者采用的是层层转折的驳难方法,全篇的四句话,由首句的一立,而顺势以二劈、三驳、四断,布局合理、紧凑得当,使全篇结构波澜层迭。王安石此文尤着力于破,以立论为标靶,一破所谓“能得士”;二破所谓“卒赖其力”;三破所谓“士以故归之”。真是层次鲜明,跌宕变化而结构严谨统一。“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二句的劈,笔触陡然一转,以“嗟乎”一声之唱叹承接文气,先感慨“皆称”千年之不公,又叹吁孟尝君一生之不济。语含激愤,或吞或吐,尽在声声“嗟乎”之中。而“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更是语出惊人。作者欲翻千古之案,便当头喝斥以“鸡鸣狗盗之雄”,可谓一针见血,一语破的,这一“劈”在结构上使文势陡起波澜,而言辞的出人意料,使题旨见出新意。因此,“岂足以言得士?”一句反问,愈显出有根有据,斩钉截铁。从“能得士”到“岂足以言得士?”,世俗的立论、传统的观念已被王安石的奇兵突发所驳斥。作者巧妙地以论带史,使这一劈非常有力。人们称这是种“横扫千军”的写法。王安石仅仅用了一“特”、一“雄”、一“耳”、连同一声“嗟乎”,便从正面击垮了世人的俗见。难怪古人称赞作者行文“长于扫”,所谓“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刘熙载《艺概》) 由此劈而连带出下文三句的驳。“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不然”二字,又是一个转折。正而已劈出“不足以言得士”,这时又从反面论证孟尝君没有得到真正的士,“不然”,何必还得依赖于鸡鸣狗盗之徒!这种背后包抄式的致命一驳,终于使刚才被劈扫得摇摇晃晃的立论倒下了。千百年来,人们多为孟尝君的食客三千,为二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小技唱赞歌,可是为什么不问一声:如果孟尝君门下有一个真正的“士”人,那么再凭着齐国的力量,不是可以堂而皇之地制服秦国,而不是靠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小技,才得以狼狈地逃回齐国吗?世俗之人的眼光终因只见到了小技的一时眩目,而不知从大处去判断士人的真假。不是真士的鸡鸣狗盗之徒充斥于门下,孟尝君就只有靠他们的小技四处逃窜了。作者以这种分层反驳而层层驳法的不同,使短文各节紧密联系,变化起伏而气势浩大。王安石为文常能发人所未发,三千门客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这种见解确是惊俗骇世。然而俗人又回答不出孟尝君只能逃离秦,而不能制服秦的根本原因,可见孟尝君自己并不能辨析士人之真假。唯其如此,称其为“鸡鸣狗盗之雄”也就不足为怪了。作者的剖析从事实出发,言之有据。而行文的劲气直前,既体现了王安石思想能跨越今古,高视一时;又使文气始终贯一。这种句句警策,层层递进的结构,形成了一种昂扬的气势。经历了二劈三驳之后的立论,已是答案明析,世俗之见已几近体无完肤。作者写三驳一句,用假设论证的手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斥分外有力。而论辩“鸡鸣狗盗之雄”的孟尝君只能以奸侠小技为标榜,可见其终不能得到真正的士人,自是势在必然。 但是作者意犹未尽。将结篇的第四句以“断”收束全文。用“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作断然结语,断得坚决,断得铿锵有力,不容置辩。其旨仍在于破“士以故归之”。至此,首句立论中所有论点都已驳倒。作者推究真正的士不肯归附孟尝君的原因,是“鸡鸣狗盗”之徒“出其门”。真正的士人羞与孟尝君及其鸡鸣狗盗之徒为伍,可见所谓“好养士”原是徒有虚名,而享誉千年的“孟尝君能得士”更是不堪劈、驳、断、析的谬论。文章至此遂推出了孟尝君由始至终“不能得士”的论断,而出语峭拔,笔力千钧。其戛然而止,正止于不可不止之处,顿然令人反思不已。短文虽短,而余味无穷。从篇章的结构来说,结句的断语巧妙地照应前文“卒赖其力”的世俗之见。在正面的“劈”和反面的“驳”之后,又回首一枪,回笔一断,使全文整饬,文气直贯而遒劲,给人以灵巧机敏之感。 为驳难“能得士”的世俗之见,王安石指三千食客为“鸡鸣狗盗之徒”,贬“好养士”的孟尝群亦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耳”。这种大胆突破传统观念,议论拔俗超群,语辞犀利震世的识见与气魄,正是作者以政治家的奇思横溢、文学家的笔墨神斧,精心熔铸的力作之本色。王安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身处积贫积弱的北宋,反对因循守旧,力主“改易更革”;在文学上强调“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而已”。所以他的文章往往针对性、战斗性极强。《读孟尝君传》正体现了王安石对“士”(即人才)这一概念与阶层的见识高超。在作者的眼里只有那些胸怀大志,眼光敏锐,具备经世益时的真才实学者,才是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才,方能称为真正的士。力翻“孟尝君能得士”这一千古定论的案,除了要有刚毅果敢的魄力,更须批驳辨析必能击中要害。作者正是抓住了对“士”认识的世俗之见,立足于“起民之病,治国之疵”,在不到百字之文的短篇中,对流弊千年的儒学陋见、世人之俗攻击非难,“为游说之士,痛下针砭”(《古文笔法百篇》)。其文要言不烦、见识新颖、剖析深刻、气势磅礴,而文笔峭拔、简捷犀利,不愧为传世佳作。 《古文观止》称此篇“文不满百字,而抑扬吞吐,曲尽其妙。”此文出而行世,即历代评家蜂起,每每赞不绝口。所谓“寥寥数言,而文势如悬崖断壁”“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层转变”“转折有力,首尾无百余字,严劲紧束”“此乃短篇中之极则”(均引自《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七)。可见“文短气长”果然是此文的最大特色。王安石为文历来求简捷畅达,所谓“篇无余语、语无余字,往往束千百言,十数转于数行中”(《王荆公年谱考略》)体现了作者语言高度凝练的风格。首句的“皆称”“以故”“卒赖其力”,语词概括力极强,而“特”“雄”,以及“特……岂”“宜可……尚取”的反问句式,既简洁又生动。其中,唯以在仅有的九十字中却三次出现“鸡鸣狗盗”一语,颇见作者的匠心。第一次直接将孟尝君归为“鸡鸣狗盗之雄”,出语奇特而力破“能得士”;二用旨在驳其“卒赖其力”;三回点明真士之不来,揭露“士以故归之”的实质。三次妙用,各有意旨。且语辞形象概括、言简意赅,既省却笔墨,又使行文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三处用得各在其位,“舍此语而无它”,所以并不觉累赘重复,反给人以清新、深刻之感。“鸡鸣狗盗”四字因此而以成语流传,可见其生命力。仅以《读孟尝君传》而论,作者能在尺幅之内,笔行千年万里,文起滚滚波涛;更兼“语语转,笔笔紧”,跌宕变化,确实是难能可贵。可见后人称王荆川是短章圣手当不为过。 名家评价 因公为国不弄阴巧,况鸡鸣狗盗乎? 沈德潜:语语转,笔笔转,千秋绝调。 谢枋得:笔力简而健。 金圣叹:凿凿只是四笔,笔笔如一寸之铁,不可得而屈也。读之可以想见先生生平执拗,乃是一段气力。 吕留良:陡绝处全在一结,然欲取陡势,须向前迤逦处先安顿得地步好。 吴楚材: 文不满百字,而抑扬吞吐,曲尽其妙。 吴汝纶:此文乃短篇中之极则,雄迈英爽,跌宕变化,故能尺幅中具有万里波涛之势。 李刚已:此文笔势峭拔,辞气横厉,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层转变,真可谓尺幅千里者矣。 楼迂斋:转折有力,首尾无百余字,严劲紧束,而宛转凡四五处,此笔力之绝。 宋·王安石 (1021-1086)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曾先后两次任宰相,晚年退居江宁。曾被封荆国公,世称荆公。王安石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曾领导了变法运动,提出过一系列新法。他又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是宋代古文运动的中坚人物。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险峭奇拔,表达有力。 注: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闲居赋(读《汲黯传》)魏晋 · 潘岳 岳读《汲黯传》至司马安四至九卿,而良史书之,题以巧宦之目,未曾不慨然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巧诚为之,拙亦宜然。顾常以为士之生也,非至圣无轨微妙玄通者,则必立功立事,效当年之用。是以资忠履信以进德,修辞立诚以居业。 仆少窃乡曲之誉,忝司空太尉之命,所奉之主,即太宰鲁武公其人也。举秀才为郎。逮事世祖武皇帝,为河阳、怀令,尚书郎,廷尉平。今天子谅闇之际,领太傅主簿,府主诛,除名为民。俄而复官,除长安令。迁博士,未召拜,亲疾,辄去官免。阅自弱冠涉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虽通塞有遇,抑亦拙之效也。昔通人和长舆之论余也。固曰:“拙于用多。”称多者,吾岂敢;言拙,则信而有徵。方今俊乂在官,百工惟时,拙者可以绝意乎宠荣之事矣。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乎?于是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乃作《闲居赋》以歌事遂情焉。其辞曰: 遨坟素之长圃,步先哲之高衢。虽吾颜之云厚,犹内愧于宁蘧。有道余不仕,无道吾不愚。何巧智之不足,而拙艰之有余也!于是退而闲居,于洛之涘。身齐逸民,名缀下士。倍京沂伊,面郊后市。浮梁黝以迳度,灵台杰其高峙。窥天文之秘奥,究人事之终始。其西则有元戎禁营,玄幕绿徽,溪子巨黍,异絭同归,炮石雷骇,激矢虻飞,以先启行,耀我皇威。其东则有明堂辟雍,清穆敝闲,环林萦映,圆海回泉,聿追孝以严父。宗文考以配天,秪圣敬以明顺,养更老以崇年。若乃背冬涉春,阴谢阳施,天子有事于柴燎,以郊祖而展义,张钧天之广乐,备千乘之万骑,服枨枨以齐玄,管啾啾而并吹,煌煌乎,隐隐乎,兹礼容之壮观,而王制之巨丽也。两学齐列,双宇如一,右延国胄,左纳良逸。祁祁生徒,济济儒术,或升之堂,或入之室。教无常师,道在则是。胡髦士投绂,名王怀玺,训若风行,应犹草靡。此里仁所以为美,孟母所以三徙也。 爰定我居,筑室穿池,长杨映沼,芳枳树樆,游鳞瀺灂,菡萏敷披,竹木蓊蔼,灵果参差。张公大谷之梨,溧侯乌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枣,房陵朱仲之李,靡不毕植。三桃表樱胡之别,二柰耀丹白之色,石榴蒲桃之珍,磊落蔓延乎其侧。梅杏郁棣之属,繁荣藻丽之饰,华实照烂,言所不能极也。菜则葱韭蒜芋,青笋紫姜,堇荠甘旨,蓼荾芬芳,蘘荷依阴,时藿向阳,绿葵含露,白薤负霜。 于是凛秋暑退,熙春寒往,微雨新晴,六合清朗。太夫人乃御版舆,升轻轩,远览王畿,近周家园。体以行和,药以劳宣,常膳载加,旧疴有痊。于是席长筵,列孙子,柳垂荫,车洁轨,陆摘紫房,水挂赪鲤,或宴于林,或禊于汜。昆弟斑白,儿童稚齿,称万寿以献觞,咸一惧而一喜。寿觞举,慈颜和,浮杯乐饮,绿竹骈罗,顿足起舞,抗音高歌,人生安乐,孰知其他。退求已而自省,信用薄而才劣。奉周任之格言,敢陈力而就列。几陋身之不保,而奚拟乎明哲,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 读贾谊传 宋 曾巩 余读三代两汉之书,至于奇辞奥旨,光辉渊澄,洞达心腑,如登高山以望长江之活流,而恍然骇其气之壮也。故诡辞诱之而不能动,淫辞迫之而不能顾,考是与非若别白黑而不能惑,浩浩洋洋,波彻际涯,虽千万年之远,而若会于吾心,盖自喜其资之者深而得之者多也。既而遇事辄发,足以自壮其气,觉其辞源源来而不杂,剔吾粗以迎其真,植吾本以质其华。 (贾生)其高足以凌青云,抗太虚,而不入于诡诞;其下足以尽山川草木之理,形状变化之情,而不入于卑污。及其事多,而忧深虑远之激捍有触于吾心,而干于吾气,故其言多而出于无聊,读之有忧愁不忍之态,然其气要以为无伤也,于是又自喜其无入而不宜矣。 使予位之朝廷,视天子所以措置指画号令天下之意,作之训辞,镂之金石,以传太平无穷之业,盖未必不有可观者,遇其所感,寓其所志,则自以为皆无伤也。 余悲贾生之不遇。观其为文,经画天下之便宜,足以见其康天下之心。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足以见其悯时忧国,而有触于其气。后之人责其一不遇而为是忧怨之言,乃不知古诗之作,皆古穷人之辞,要之不悖于道义者,皆可取也。贾生少年多才,见文帝极陈天下之事,毅然无所阿避。而绛灌之武夫相遭于朝,譬之投规于矩,虽强之不合,故斥去,不得与闻朝廷之事,以奋其中之所欲言。彼其不发于一时,犹可托文以摅其蕴,则夫贾生之志,其亦可罪耶?故予之穷饿,足以知人之穷者,亦必若此。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呜呼!使贾生卒其所施,为其功业,宜有可述者,又岂空言以道之哉?予之所以自悲者亦若此然世之知者其谁欤虽不吾知谁患耶! 译文 我读三代两汉的书,书中的奇妙言辞,玄奥意旨,照耀清澄的深渊,洞彻我的心扉,就好像登临高山来望长江的流水,而忽然惊骇于它气势的壮美。所以诡谲的言辞引诱它但不能使它动摇,恫吓的言辞威胁它但不能使它害怕,辨别是非就好像辨别黑白一样不会混淆。浩浩荡荡,水波直达天际,即使是有千万年的历史,若是在我心里看来,是欢喜汇入它的河流又深又多。于是遇到事情就发作,足以自己壮大自己的气势,察觉到言辞滚滚而来良莠不齐,我就去粗取精,巩固我的根本来丰富我的智慧。他抬脚来欺凌青云,抗击长天,但是不被诡谲荒诞迷惑,他把腿放下来查看草木山川的纹理,形状变化情趣,但是不被卑俗污染。到了事情及多时〔他的〕深忧远虑的激动与剽悍触动了我的心,动摇了我的志气。所以他的言辞多但是出于无聊而作,(然而)读起来其中的忧愁好象令人不能忍受,虽然如此,他的气势和中心没有受到动摇,所以我又自己高兴他没有沉迷于忧愁而不自拔。如果我在朝廷里做官,看皇帝指示,计划,号令天下的意图,(被)作成训令,镂刻在器物石碑上,来传颂天下太平,盛世无穷的功业,也没有什么不值得看的,正逢他的感想,寄托他的鸿图(罢了),我以为对己对人都是没有损害的。我为贾生怀才不遇的境遇而悲哀,看他的文章,(都是)治理天下的计划,足以看出他造福天下的决心。看他造访湘江写赋来凭吊屈原,足以看出他忧虑时政国事的心,感触了他的志气。后人指责他一不被重用就作出这样忧愁怨恨的文章,却不知道古时的诗文,都是古时一文不名的人写的,它的要旨不有悖于道义的,都可以取用。贾生少年多才,见文帝极言天下的是,很有毅力地不去阿谀回避。而与绛灌这样的武夫在朝廷上遭遇,就好像把圆放进方框,即使强迫他,(他)也不同流合污,所以朝廷贬他,不让他参与朝廷的事(防止他)说心中想说的话。但是他不在那时发表(言论),仍然可以借文章来抒发他的蕴藉,那么贾生的志气,也可以治罪吗?所以让人穷困挨饿,他就知道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又曾经学习文章,而知道一文不名的人的言辞,自古是这样,所以对于贾生来说少啊。哎!如果让贾生完成他的抱负,作为他的功业,又怎么会用空话来说呢?我之所以自悲的原因,也是这个。但是世上知道他的人是谁呢?如果不是我,谁是呢! 读贾谊传 唐·李群玉 卑湿长沙地,空抛出世才。已齐生死理,鵩鸟莫为灾。 读严子陵传 [宋代]杨万里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读王莽传寄廖判府 宋 蔡沈 噫吁嚱,噫嚱一曲难为听,桑麻垅亩今荆榛。 子规夜诉仓庚鸣,时至气化能无声。高皇神武百世业,安汉小子为凭陵。 九十六万目可掩,奈何从臾皆群臣。臣乎臣乎胡乃尔,富汝贵汝庸何生。 炎精白昼欲晦蚀,日角眉目尤精神。古来权柄不早去,止为鱼肉涂生灵。 生灵涂炭自兹始,古往今来只如此。重华一去何时还,志士幽人泪如雨。 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 宋 王质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 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 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读陈胜传 清 屈大均 闾左称雄日,渔阳谪戍人。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 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伦? 《读曹公传》 宋 黄庭坚 南征北伐报功频,刘氏亲为魏国宾。毕竟以丕成霸业,岂能于汉作纯臣。 两都秋色皆乔木,二祖恩波在细民。驾驭英雄虽有术,力扶宗社可无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