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自汗诗古云盗汗属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阳气卫外而为固。阴(虚)则六黄汤阳(虚)参附(等汤),互根(阴阳互根,其旨甚妙)当究五车书。 陈修园这里选了两个方子,一个是阳虚参附汤为代表,阴虚李东垣当归六黄汤为代表,并且提出阴阳互根参考。 附方: 当归六黄汤治阴虚发热盗汗。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芩 黄连 黄柏 甘草(各一钱五分) 炙黄 (三钱 水煎服。 参附汤治肾虚不足,自汗等症。 人参(一两) 附子(五钱 水煎。 附汤治卫阳虚而自汗,即前方以炙黄 一两易人参。 术附汤治脾阳虚而挟湿自汗,即前方以白术一两易人参。 盗汗自汗自汗者,汗自出,属阳虚,宜玉屏风散加牡蛎、浮小麦之类以实补表阳;盗汗者,身睡而汗出,醒而汗收,属阴虚,宜当归六黄汤以补阴清火。然阴阳有互根之理,有阳虚而治其阴者,阴虚而治其阳者,不可不知。又汗为心液,宜补其心,以人参养荣汤主之。液主于肾,宜补其肾,以左、右归饮,六、八味丸主之。总之,汗以元气为枢机,苟大汗身冷,必以六味回阳饮,人参加至两许,方可挽回。伤寒误发其汗,上焦津液干枯,必引肾水上泛外溢,如水涌出,名曰亡阳,必以真武汤救之,盖以此汤茯苓为镇水,佐附子以回阳也。 青龙按:关于汗出,偏热可以考虑选用桑叶。神农本草记载:'除寒热,出汗。'后来张杲在书中以医案的形式记载了桑叶止汗的作用:“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出汗,迨旦,衣服皆透湿,如此二十年,无复可疗,唯待尽耳。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汝治之,三日宿疾顿愈,遂并授以方,乃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控焙干,碾为末,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或值桑落干者,亦堪用,但力不如新者”。 宋代之后,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指出:“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最止盗汗”。《丹溪治法心要》在论述当归六黄汤后指出此方在治疗盗汗时可再加桑叶等药。 到了明代,梁学孟指出“用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治疗盗汗。龚廷贤也指出:“治自汗盗汗久不止者,以清晨采带露桑叶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米饮调服”。江瓘在《名医类案》中转述了《医说》的医案。可见明代医家也认识到了桑叶止汗的作用,并继承了前人的学说。 清代对于桑叶止汗的记述有承袭前人之说者,如《本草备要》和《本草从新》,它们均明确提出桑叶研末米饮调服治疗盗汗。并且在这一时期,桑叶止汗又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医家开始探索用桑叶治疗不同汗证,著名医家陈士铎和傅青主为其中代表。 陈士铎在《辨证奇闻·汗症门》中记载了10则止汗方,其中含有桑叶的便有4则。这些方药治疗汗症的范围变得多样化,如敛汗汤治疗“人有大病之后,无故而遍身出汗”;补阴止汗汤治疗“人有夜间发热,初时出汗星星,后则渐多,日久每夜竟出大汗,至五更而止”;收汗丹治疗“人有饮食之时,头项至面与颈脖之间大汗淋漓,每饭皆如此,然身又无恙”;滋心汤治疗“人有心头有汗,一身手足无汗者”。陈士铎还在《石室秘录》中提出了另外一个含有桑叶的止汗名方遏汗汤,并用它治疗“人头顶出汗”。 傅青主也善于用桑叶治疗汗出,他指出:“人有病不宜汗多,若过出汗,恐其亡阳,不可不用药以敛之,方用:人参、黄芪、当归各一两,桑叶五片,麦冬三钱,炒枣仁一钱,水煎服”。民国时期亦有一些医家用桑叶治疗汗出,上海名医秦伯未便是其中一位,颜德馨曾回忆道:“先师秦伯未先生,亦喜欢用此味(编者按:以霜桑叶研末,米饮调服)治头面出汗”。 可见桑叶在历史记录当中也是止汗妙药。因此在辨证继续属于偏虚热或者兼有外感风热汗出加用桑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