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最耗你阳气的居然不是寒气,而是——80%的结节、肿瘤都与它有关!

 吴翠平书馆 2025-01-16

一、久痰生於,久於

一提到痰湿,很多朋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肥胖。

据卫生部调查,我国每年因肥胖就医的人有6000多万,高血压人群高达2亿多、高血脂1.6亿、糖尿病5000多万。

吃得太好、太油腻、太寒凉、太重口、暴饮暴食、营养过剩;

生活中又十分的焦虑、内耗、久坐、缺乏运动...

这些都给脂肪、肿瘤、结节等各种疾病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

它们喜欢呆在这样的身体里。

了解传统医学的朋友都知道:久寒生湿,久湿成饮,久饮成痰,久痰成淤,久淤成癌。

久寒生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把一个杯子放进冰箱里,马上再从冰箱里拿出来,上面就聚了一层水珠,这叫久寒生湿

然后呢,湿又代谢不掉,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代谢不掉后,那自然就浑浊了,就成浑水了,这就是久湿成饮。

然后这个饮再排不掉,越来越粘稠就是久饮成痰,腐烂之后就是瘀。瘀得厉害现在管它叫癌。

相比较单纯的寒,痰湿更是体内毒素的一个进化版本——百病皆由痰作祟。

1.肥胖

朱丹溪说过“肥人多痰湿”。

肥胖带来的,绝对不止是变重、变丑、变笨这么简单。更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是糖尿病、中风、心脏病、三高,以及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

2.肿瘤结节

痰湿一旦凝聚,是会随着气机流动的,而一旦气机不畅,便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扎根,就像“球球大作战”一样,不断吸收壮大部队,堆积成肿块、结节。

一组肿瘤患者的调查显示,痰湿的证型是最多的。

3.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

现在很多女性,长期处于月经不调的状态。

除了气虚血虚、肾精不足以外,痰湿过重也是月经不调的原因之一。

湿气、痰会阻碍经血的运行,阻塞血脉导致经血运行不畅,继而造成月经少、月经不准时等月经不调状况。

多囊卵巢在临床上已变成常见的女性疾病,中医认为与肝肾脾相关,脾虚导致痰湿内停,肝肾失调导致脏腑气机不畅,经血不足,从而导致多囊的发生,引起不孕等症状。

二、痰湿之人都有哪些症状?

1.头皮脸上油腻(洗不干净)

头发几天不洗就可以捋成一团,发量也在慢慢变少,形成脂溢性脱发。

一年四季脸上油腻腻的,永远像洗不干净一样,有时还会长痘痘。

2.四肢乏力,头昏昏沉沉

怎么睡也睡不够,早上起床头重的跟裹了层布一样,如油入面,整个人也懒洋洋。

3.大便不成形,沾马桶

大便粘马桶,冲不干净,擦屁股特别费纸,三四张不够十几张。

4.容易胸闷,肚子胀

腹胀是痰湿重的表现,也是肝功能异常的前期表现。

眼睛肿,脸肿,到下午会发现脸比起床小一圈

5.舌苔厚腻

6.伤害阴部

湿气是有重量的,容易下注,简单理解就是水往低处流。

男人的前列腺炎,小便到了最后会带一点粘液,同时还有种种阴部问题,与湿气都有很大关系。

7.脏腑炎症

脂肪肝,糖尿病,痛风,风湿等都和湿气重有关。

湿气,就像人体内的垃圾,只要你活着,你还需要吃东西,它就会每天产生。

三、如何祛湿?

祛湿的终极答案就是健脾!

身体湿气重,那就是脾胃阳气不足,要率先将运化水湿的机器修好。

祛湿的中药方剂以前已经介绍过很多了,像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温胆汤等,都能有效祛湿。

不喜欢吃药的朋友可以平时多练习一些养生功法,如金刚功,八段锦,太极拳,站桩等。

同时呢,如果要想让湿气祛得快的话,还要在饮食上多多注意。

凡事生湿的一些食物,能少吃就少吃。可以吃点焦馍、馕、锅巴。

不光对脾胃的效果好,吸湿的效果也极其不错。

脾喜燥恶湿,水能少喝就少喝,不渴不喝,喝就小口小口喝。

脾畏寒,冷饮能不吃就不吃,什么生冷寒凉之类的,想把脾胃养好、湿气祛除,那就暂且忍住。

刚才提到了“久寒生湿,久湿成饮,久饮成痰”。不管你是湿热还是寒湿,如果要从根源上来解决的话,就是首先要解决寒湿的问题,等身体完全不寒了之后,那寒就自动倒退成饮,再通过汗把饮排出去,那个排出来的汗会比较难闻,从根源上就给它断了。

至于热,那个火就让它慢慢自己散掉,不要去对付。如果你要吃寒凉的东西或者吃祛火药来增加身体的寒凉,那么就一辈子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是机理,把重点放在湿和痰上,这是根源。

一个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仅供参考,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一起为健康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