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的目标是要成为机器人时代的wintel(微软+英特尔),提供芯片和操作系统。”作为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一个重要玩家,最近地平线在上海做了个“分享会”,讲到了地平线2024年的成绩,2025年的规划,以及对行业的一些看法。在谈到企业未来的大愿景时,地平线CEO余凯称,地平线要做机器人时代的“wintel”(微软+英特尔)。微软和英特尔在科技行业的地位自不必多说了,所以,地平线这个目标属实不小。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实现这个大目标之前,地平线很务实的提出了两个“小目标”:一是要“向上捅破天”:推动高阶智驾方案SuperDrive的规模化落地,并通过技术创新,挑战特斯拉FSD的领先地位。征程6P芯片作为其技术核心,以高达几百T算力的性能打造行业新标杆。二是要“向下扎深根”:加速智能驾驶普及化,2025年智能驾驶方案累计量产将突破1000万套,助力消费者广泛使用高性价比的自动驾驶产品。这两个小目标中,电驹小编认为,最能决定地平线这家企业未来前景和上线的,并不是它能把自动驾驶技术水平带到多么高的Level,而是真正实现普及化,让城市NOA这样的高阶智驾能够进一步下放,最终实现“平权”。毫无疑问,如今自动驾驶已经成为了衡量一款车智能化的重要指标,谁有更高阶的自动驾驶能力,谁才敢说自己是真正的智能电动车。但问题是,想要一套高阶的自动驾驶功能,其成本可并不低。还记得自动驾驶还处于“萌芽”时期,光一颗 64 位激光雷达的成本就要10万美金,70多万人民币,一个小雷达价格抵得上一辆甚至几辆普通车。虽然近年来,硬件价格下降了不少,但一个激光雷达如今普遍还是要7-8000左右。而且,如果要达到更高阶的智能驾驶,往往不止需要一个激光雷达,比如阿维塔12就标配了 3 个激光雷达。所以,市面上具备城市高阶智驾的车型都不便宜,往往需要在二三十万以上,而且,这还不算选装包的价格。比如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能力选装包(FSD)需要6万多;极氪、智己、问界这些品牌的完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选装需要两三万,甚至更高。根据乘联会此前发布的数据,国内15万以下车型累计占比高达50.9%,占据整个汽车市场半壁江山。换言之,15万以内几乎与城市高阶智驾“绝缘”,而目前绝大多数用户并不能体验到高阶智驾的魅力和便利。如果地平线能能实现高阶智能驾驶的普及化,把高阶智驾的价格导入到15级,甚至是以内,能“单吃”这个庞大的市场蛋糕。那么,地平线不仅将妥妥的成为智能驾驶方案的普及者,更能重塑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格局,让地平线这家企业从“量变”到质变。到时候,成为机器人时代的wintel(微软+英特尔)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但问题是,地平线能做到吗?而便宜的智驾它靠谱好用吗?推动智驾向下普及这件事,很多头部车企都在做,但很多车企的做法只是砍掉硬件成本,拉低整车的价格门槛。比如华为推出了入门级的智驾产品——ADS SE,由于砍掉了激光雷达,所以成本更低,并且应用在了深蓝L07等20万不到车型。但是,对比自家ADS3.0,因为没有激光雷达,所以ADS SE不具备端到端的高阶智驾能力,不过也有不俗的高快领航和自动泊车表现。而除了华为之外,包括蔚来、小鹏都有推出没有激光雷达版本的纯视觉智驾方案,通过降低成本,在低价位的车型上实现智驾普及。总结来说,当下很多车企虽然有意在推动智驾的普及,但本质上是通过缩减硬件成本,实现“部分能力”高阶智驾的普及,达不到城市NOA这样完全高阶智驾的能力。然而,地平线却并没有这么做,在没有精简智驾硬件的前提下,依旧能够优秀的高阶智驾功能。拿地平线发布的Superdrive智驾方案为例,其采用的是一个激光雷达,11个摄像头,3个毫米波,11个超声波这样的硬件配置。可以看到,地平线这套智驾方案是有激光雷达的,这就保证在智驾能力和安全上,会有更高的上限。而在芯片配置上,则搭配了一颗地平线自研的J6p芯片,这个芯片的算力达到560 TOPS,算力比英伟达的Orin-x还要更猛一点。在激光雷达和更强大的算力表现这套组合拳的加持下,让地平线发布的Superdrive智驾方案能具备能实现城市NOA的能力。从实际体验来看,这套智驾能力确实很强。电驹小编在上海的闹市区体验了地平线的superdrive城市智驾,大约六、七公里,路况非常复杂,除了两轮车,机动车,行人之外,还有单行线。甚至最后还来了一个成功的倒车掉头,颗粒度做得非常细。总结来说,地平线的superdrive城市智驾确实是一套好用又便宜的高阶城市智驾方案。那么问题来了,在好用的前提下,还能把价格打下来,地平线到时如何做到的呢?余凯表示,三年的时间,行业大局可定。而淘汰赛的要素——领先的算法、足够大的算力、海量丰富的数据,缺一不可,支撑这三点要素的根本就是软硬件都需要全栈自研。而全栈自研技术带来的优势,不仅只是企业竞争力的“护城河”而已。这点,零跑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零跑在核心零部件都是全域自研。根据零跑的介绍,零跑新车中60-70% 的零部件是自研的,而自研零部件所占的 BOM 成本也达到了70%。所以,即使零跑汽车在价格上卖的非常便宜,甚至是做到“成本定价”,但是通过规模化效应,零跑汽车依旧实现了盈利。同样的,从软件设计,到硬件开发,地平线都是自己做。拿芯片来说,从征程2、征程3,到征程5其核心能力,便是由地平线自研的伯努利、贝叶斯BPU架构,以及工具链、软件栈所提供。而到了征程6系列,6颗计算方案联袂出场,且拥有统一纳什BPU架构。余凯就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示,未来智能化的竞争一定是“软硬结合”。智能驾驶作为智能科技投射的最佳场景之一,如果要做好,需要企业掌握算法、硬件基础设施和工程三种能力。而不管是核心的硬件芯片,还是软件的算法和架构,地平线都是全栈自研。可以看到,地平线的方案跟华为的方案一样,华为的智驾方案是自己的芯片+自己的软件解决方案,目前在业内是唯一的。软硬件结合,一方面,可以统一架构,带来的是更容易地系统集成和升级,同时可以带来更稳定的开发环境,减少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兼容性问题,从而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自家各个产品之间,可以共享相同的技术和资源,保证不同代际之间技术的轻松切换。不管是开发成本还是后期的运营,数据的收集处理,功能的完善和优化,都有更大的优势和更高的效率。地平线自研的BPU架构纳什来说吧,根据余凯的介绍,纳什专为大参数的Transformer而生,相比地平线最早推出的伯努利架构,纳什架构在基础CNN网络上的计算性能实现了200多倍的提升,在Transformer上性能相比BPU贝叶斯架构实现了20多倍的提升。这个迭代的速度和幅度,远远超越了集成电路传统的摩尔定律(18个月提升一倍)。换句话就是说,它的可成长性更强,成长速度,升级换代的速度也会更快。规模化效应是摊平研发和制造成本,降本增效的最优解。地平线除了更强大的成本优势,同时还有更庞大的保有量优势。根据余凯介绍,地平线芯片已经做到了上车300万辆,跟比亚迪,奇瑞,长安,理想等等国内大佬都有深入的合作关系。而且,除了华为系的品牌,绝大部分车企的旗舰车型用英伟达芯片,中端和低端车型都是用的地平线,这个阵营的车型更多,覆盖面更广,这也为地平线收集数据,优化性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另外,地平线还透露,今年J6家族出货量会很大,一年就能超过百万颗。目前征程6累计出货超700万颗。到2025年,要超过1000万片。余凯表示,“现在定点的、已经交付的、正在交付的超过300款车,其中征程6已经拿下100款车型的定点,可以说我们引领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智能驾驶量产。”通过强大的规模化效应,也将进一步帮助地平线摊平成本,提高毛利。余凯提到,在2024年以前,智能驾驶就是个摆设,是个卖点的功能,用户也没觉得智驾可以每天用。但2024年大模型和AI技术突破后,智驾的表现大幅上升,因此可以造出可用的智驾系统了。因为有了这个技术变化,地平线定下了新的技术发展目标:3年后实现脱手开,5年后实现闭眼开,10年时间可以实现随心开。因为有这一波的技术变革,用户会爱用智驾,智驾会变成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因为重要性凸显,所以在这三年内,还拿不出厉害智驾方案的玩家,就会淘汰出局。余凯认为,智驾行业3年后就会定下大局。另外,他还说,AI可能是人类最后一波科技革命,因为后面都是机器自己在搞技术突破了,跟人没啥关系了。随着AI技术和算力的发展,AI科技在持续裂变,能跟上的玩家很少。而余凯看来,地平线的目标是要成为机器人时代的wintel(微软+英特尔),提供芯片和操作系统。地平线要凭借算力和操作系统,带着生态玩家一起,跟上这波技术浪潮,创造增量,实现外卷式发展。最后,当聊到地平线的股价,余凯表示,自己从不看股价,CEO必须有这种心态。他喜欢巴菲特的观点,那就是股价在短期是市场的投票机,长期是一个称重机,最终看的是公司到底有几斤几两。CEO要关注的是最核心的问题,比如技术、团队、产品等,只要做好基础工作,长期股价肯定会好。余凯表示,从用户价值的角度出发,如何才能打造一套好用且人人都用得起的智驾系统,通过科技平权实现智能驾驶的社会价值,是每一个参与者都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