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输穴整理,仅供参考

 娴瀞 2025-01-17 发布于安徽

天赐医草 还艾于民

 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悬灸是对艾灸的最高致礼

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穴,简称“五输”穴。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流水,以说明经气的从小到大,从浅到深,从远到近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其脉气浅小,穴位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其脉气稍大,穴位在指(趾)掌(跖)部;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脉气较盛,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臂胫部;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其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如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称为“井”;

经气所溜,像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

经气所注,像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

经气所行,像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

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像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

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代表的实际上是井、荥、输、经、合五输经脉,分别处于气血在五输经脉中流注运行所经过的不同部位,所以各自的功能特性也就有所区别。

图片
图片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

《难经·六十四难》曰:“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按照五行相生顺序排列,六阴经与六阳经五输穴的五行配属是:

阴经:井属木,荥属火,输属土,经属金,合属水。

阳经:井属金,豉属水,输属木,经属火,合属土。

五输穴的临床常用取穴法

根据五输穴的主治特点和五行配属的不同,凡脏腑、经络发生病变,皆可取本经或他经之五输穴进行治疗,常用取穴方法有下列六种:

1.按症取穴:是根据五输穴的主治特点来取穴。例如:症见心慌、并有心下满闷,可取心经井穴少冲;肺炎身热,可取肺经荥穴鱼际;胃痛,并有逆气或下泄者,可取胃经合穴足三里等。

2.本经取穴:一般用于本经病症,是脏腑,经络病症取本经腧穴的方法。如咳喘症是肺经病,则取肺经五输穴。还可按照本经五输穴的五行配属,并合脏腑、经络病候,辨其虚实,应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方法取穴。如脾虚之证,脾属土,火为土之母,则取本经荥火穴大都补之;反之,脾实之证,金为土之子,则取本经经金穴商丘泻之,余可类推。

3.异经取穴:一般多用于继发病。以十二经脉所属脏腑的五行属性,结合五输穴的五行配属,于他经取穴。例如肾虚之证,除本经取穴外,尚可取母经母穴(肾属水,肺属金,金生水,金为水之母),即取肺经金穴经渠补之;肝实之证,则取子经子穴(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火为木之子),即取心经荥火穴少府泻之,余可类推。

4.原络配用取穴原穴: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本经脏腑病。如肝病,可选用肝经原穴太冲;胆病,选用胆经原穴丘墟。原穴又常与络穴配合使用,称为原络(主客)配穴,以兼治表里两经病症,其方法是取本经原穴为主,配用其表里经的络穴为辅。例如肺经病症,则取肺经原穴太渊,配大肠经络穴偏历;大肠经病取大肠经原穴合穴,配肺经络穴列缺。

5.四季取穴:春夏阳气在外,人体之气行于浅表,宜浅刺肌肉浅薄的井穴、荥穴;秋冬阳气在里,人体之气潜伏于里,宜深刺肌肉深厚的经穴、合穴。例如春季感冒咳嗽,取井穴少商、商阳;冬季腹痛泄泻,取曲池、足三里等。

6.子午流注取穴:这是一种传统的取穴法,萌芽于《内经》。它将五输穴的应用,按“天人相应”的理论,结合人体经气运行的节律,以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的时间,根据某经病证之虚实,配合五输穴的五行配属“补母泻子”来取穴治疗的一种方法。实证,须在气血输注本经的时间,取本经所属“五行”之子穴泻之。例如肺经实证,则于寅时泻合水穴尺泽(因为气血输注肺经的时辰为寅时;又肺属金,金生水,水为金之子);虚证,须在气血始流过本经的时间,取本经所属“五行”之母穴补之。例如肺经虚证,则于卯时补输土穴太渊(因为气血始流过肺经的时辰为卯时;又土生金,土为金之母)。这是按“时支”的子午流注五输穴取穴法。还有按“日干”的子午流注五输穴取穴法:根据经络运行气血的流注日期,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夫干,分别由胆、肝、小肠、心、胃、脾、大肠、肺、膀胱、肾十经,十个每日一经,轮流十日,周而复始。轮到的“值日经”(即甲日胆,乙日肝等),先按日、时天干开“值日经”的井穴,下一个时辰开“值日经”的相生经(如“值日经”属木,则属火的经为相生经)荥穴·输穴,每逢过原,同时开“值日经”的原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然后仍按相生经继续开经穴、合穴。

经气应出而不出,是“井”为病,经气遏阻“井”部,不出则“满(心下满)”,故井穴主之。经气应流而不流,是“荥”为病,经气遏阻“荥”部,郁滞则“身热”,故荥穴主之。经气应注而不注,是“输”为病,“俞”、“腧”、“输”三字义同,经气遏阳“输”部,不能灌注筋肉骨节则“体重节痛”,故输穴主之。经气应行而不行,是“经”为病,经气遏阻“经”部,不能通行全身则“喘咳寒热”,故经穴主之。经气应入而不入,是“合”为病,经气遏阻“合”部,不能入于内脏则“逆气而泄”,故合穴主之。

《难经》把五输穴的主治病证和五输经脉的功能特性相联系,按照经脉气血在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所处的五输经脉不同部位生理运行和病理变化的特点,用“心下满”、“身热”、“体重节痛”、“喘咳寒热”、“逆气而泄”的不同证候,形象地说明了井、荥、输、经、合五输经脉功能障碍时的异常表现,并由此系统地确立了五输穴的主治病证。

然而,后世医家在解释《难经·六十八难》所述五输穴的主治病证时,却均从五脏五行加以立论,即“井”属木应肝,“心下满”为肝病;“荣”属火应心,“身热”为心病;“输”属土应脾,“体重节痛”为脾病;“经”属金应肺,“喘咳寒热”为肺病;“合”属水应肾,“逆气而泄”为肾病。这是对《难经》原意的曲解。

十二经脉的井、荥、输、经、合五输都是经脉上的功能结构,《难经·六十八难》正是在井、荥、输、经、合五输经脉功能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井、荥、输、经、合五输经脉功能失常时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各穴的主治病证,至于“心下满”、“身热”等证候只不过是对井、荥、输、经、合五输经脉功能障碍表现的形象化描述。后世诸家把井、荥、输、经、合五输仅仅作为具体的穴位,只就“心下满”、“身热”、“体重节痛”、“喘咳寒热”、“逆气而泄”等字面作释,并且落实到局限的五脏证候上,明显忽视了《难经》经文中前后对应的五输经脉功能特性与五输穴主治证候之间的逻辑性联系。

图片
图片

本经子母补泻法 

本经子母补泻法,即根据本经和五输穴的五行相生关系,实证取本经子穴,虚证取本经母穴的取穴方法。首先确定本经子母穴,随后进行手法补泻:实证选取本经子穴配合泻法操作以祛邪,虚证选取本经母穴配合补法操作以扶正。如肝经五行属木,木之子为火,对应行间穴,木之母为水,对应曲泉穴。肝经实则泻行间,虚则补曲泉。余经子母补泻仿此,但心经还有另一种取穴方法。基于《灵枢·邪客》记载:“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心为君主之官,“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故心不受邪,心包代之,因此治疗时可用心包经代替心经。心经实证可泻心包经输土大陵,虚证可补心包经井木中冲。

异经子母补泻法

1、 子母经子母补泻法 

子母经子母补泻法,即根据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相生关系,根据经脉病变的虚实,分别选取其子经或母经本穴的一种取穴方法。由于表里经五行属性相同而阴阳各异,当病变经脉为阴经时,其子母经应选阴经,病变经脉为阳经时,其子母经应选阳经。心包经和三焦经属相火,在进行子母补泻时应遵循“相火同火”的原则。即心包经和三焦经在取穴时等同于火属性,如心包经虚证应补属木的阴经木穴,即肝经大敦,实证应泻属土的阴经土穴,即脾经太白。三焦经实证应泻属土的阳经土穴,即胃经足三里,虚证应补属木的阳经木穴,即胆经足临泣。此外,子母经的补泻还有另外一种取穴方法,即选取病变经脉的子经子穴或母经母穴进行补泻。

2、 表里经子母补泻法 

相表里的两经在手足相交会,能相互感应、孕生经气,实现两经经气的激发与调节、感应与感传作用。临床中可从表里经的角度论治本经的疾病。表里经子母补泻法是选取与本经相表里经脉的子穴或母穴的一种取穴方法。如心经出现火热炽盛的实证证候时,可泻小肠经土穴小海,以泻心经火盛,若出现心气亏虚的虚证证候时,则补小肠经木穴后溪,以补益心气。此外,表里两经与相表里的脏腑相连,经气运行相互贯通,邪气亦可随经脉传及相表里的脏腑,因此临床多见脏病连腑,腑病及脏。脏属阴,腑属阳,脏虚腹实的病症当补阴经母穴,泻阳经子穴。如脾虚水谷不运而食滞胃脘,可补脾经母穴大都以运脾,泻胃经子穴厉兑以消积。腑虚脏实的病症当补阳经母穴,泻阴经子穴。如平素大肠虚寒复感风热邪气以致风热犯肺,可泻肺经子穴尺泽以清肺热,补大肠经母穴曲池以止泻。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因此,脏病多虚、腑病多实,五脏宜补,六腑宜泻。脏腑皆实可独泻阳经子穴,脏腑皆虚可独补阴经母穴。

3、 同名经子母补泻法 

手足同名经在循行上气血相通,正所谓“同气相求”原理,因此同名经在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互相关联,具有密切的协同作用。如有研究表明手足阳明脉经气衰减皆会导致皮肤稳态失衡,加速皮肤衰老,通过补益手足阳明经能维护角质形成细胞的功能,改善皮肤老化。同名经子母补泻法是依据手足同名经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根据本经虚实,选取其同名经上与之相对应的子穴或母穴的一种取穴方法。本经实证泻其同名经上与之对应的子穴,本经虚证则补其同名经上与之对应的母穴。如足厥阴肝经实证则泻手厥阴心包经火穴劳宫,足厥阴肝经虚证则补手厥阴心包经水穴曲泽。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输穴子母补泻法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子母补泻法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通过归纳、整理近年来五输穴子母补泻法的临床研究,发现其对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具有较好疗效。

运动系统疾病 

刘丰艳运用本经子母补泻法联合“肩三针”(肩髃穴、肩前穴、肩髎穴)温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64.00%(P<0.05),认为子母补泻法针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可拓宽远端取穴思路,弥补局部取穴的不足。蒋晨浩等运用子母补泻法联合循经体外冲击波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异经取穴法,病在膀胱经,泻足临泣,病在胆经,泻阳谷,显愈率明显为85.00%,明显优于对照组(50.00%)。

神经系统疾病 

纪腾燕将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子母补泻法取穴曲泉、大都、复溜,治疗4 周后,对比两组吞咽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经颅多普勒超声,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缪茜等运用子母补泻法针刺治疗紧张性头痛30 例,取穴:颈夹脊穴、行间(子)、少府(子),治疗2 个疗程,第2 疗程有效率为86.67%,通过“泻其子”可以起到泻肝火、疏气机的作用,从而有效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

其他系统疾病 

临床中,五输穴子母补泻法还应用于内分泌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孙逸旸等运用子母补泻法针刺治疗气阴两虚证2 型糖尿病,将40 例患者随机分成2 组,对照组取肺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太溪、三阴交行针刺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子母补泻法针刺(取穴:太渊、解溪、复溜),治疗8 周后,发现子母补泻法针刺治疗能有效降低气阴两虚证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并改善其临床症状。

图片

五音疗法与五输穴相结合的可行性

所选腧穴及音乐,须遵循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及“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即本经子母补泻关系,他经表里两经的子母补泻关系,补其不足,而损其有余等方法,将反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转化为“制化”调节。同时需顾及阴阳经脉五行与五输、五音的生克关系,制则生化,保证机体的生化运动及协调平衡。”以肝木亢盛为例,具体如下。

五行属性与五输穴对应表

图片

相克—肝木乘土

木过胜,而克土太过 

①五输穴:本经:井穴平肝气,荥穴泻火虚木,经穴扶金抑木。他经:心经、小肠经荥穴,泻子而虚母;肺经、大肠经经穴扶金抑木。

②五音:角音、商音、徵音。

脾土本虚受肝木所乘 

①五输穴:本经:输穴补脾气,荥穴补火生土,经穴扶金抑木。他经:心经、小肠经荥穴,补母而生脾土,肺经、大肠经经穴扶金抑木。

② 五音:宫音、徵音、商音。

反侮—木亢侮金

金本虚,不制木 

①五输穴:本经:经穴补肺气、扶金抑木,输穴补土生金。他经:脾经、胃经输穴补土生金,大肠经经穴扶金抑木。

②五音:商音、宫音。

木过胜而,反侮金 

①五输穴:本经:井穴平肝气,荥穴泻火虚木,经穴扶金抑木。他经:心经、小肠经荥穴,泻子而虚母;肺经、大肠经经穴扶金抑木。

②五音:角音、徵音、商音。

经穴主治肺系疾病:

经穴临床应用最多莫过于喘咳寒热水肿类肺系病症。经穴既清经络之热,又能泄脏腑之火,同时可温阳散寒。现代应用可见,解溪可清胃火治阳明经脉热火上炎之牙痛、胃腑蕴热之口臭、腹胀便秘等,支沟清利少阳之热治疗带状疱疹、热蕴三焦之便秘等,复溜治疗肾阳不足之阴寒、腹中雷鸣等均有较好疗效。喑哑、喉痹多因风寒或风热之邪凝聚于咽喉致经脉阻塞,经络不通而发病,古代医家在治疗本病时,除选用廉泉、天突等穴外,常选用经穴,经穴身兼火金二属性,调之则可补阴液,泻邪火。例如,《甲乙经》云:“暴喑不能言,支沟主之”。《玉龙经》云:“灵道,为经金,掌后一寸,治心疼悲恐,暴喑难言。”另《灵枢·咳论篇》曰:“浮肿者,治其经”,提出经穴治浮肿,而经穴擅长于治风水,风水是因风邪袭表,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致小便不利,全身浮肿。根据“阴经金”理论,金应肺,肺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阳经火”,火可生土,脾土健运则水湿得以运化。故有“皮水灸肺经(经渠)”,解溪主“风水面跗肿”,商丘主“面肿起”,阳辅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浮肿”等记载。


外经病证。证候表现:主要是胸部疼痛,外感咳嗽,咽喉痛,肩背痛而发冷,或发热汗出,桡臂痛,手掌发热等经脉分布处的病变。辨证选穴:本经外经病实证,治取荥穴鱼际;虚证治取输穴太渊。

内脏病证。证候表现:主要是内伤咳嗽,气喘少气,咳血,肺部胀满,心烦,小便不利,水肿或小便频数,尿色改变,大便溏泄等。辨证选穴:本经内脏病证治取经穴经渠。

在上述病证中,伴有心下满,或虽不伴有心下满,但寓有肝脏病机参与者,加取井穴少商;身热,或虽不伴有身热,但寓有心脏病机参与者,加取荥穴鱼际;体重节痛,或虽不伴有体重节痛,但寓有脾脏病机参与,加取输穴太渊;逆气而泄,或虽不伴有逆气而泄,但寓有肾脏病机参与,加取合穴尺泽。

阳经经穴治疗头面五官与神志之顽疾

“头为诸阳之会”,诸阳经均上达头面五官部位,见有邪气闭阻头面五官,阳气不得上达者,经穴内通外达,针刺经穴可激发阳气,祛邪通络止痛,是腧穴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体现,同时符合“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的原则。如中风之症,其本为脏腑阴阳失调,在表为肢体、脑窍经气闭阻,经穴位于肢体远端,六阳经皆上行于头,六阴经通过经别合于六阳经,因此针刺经穴可疏通脑脉,有利于中风后肢体的恢复和神志的清醒。整理历代头面五官疾病治疗过程中,发现很多用经穴来疏通头面五官经气,尤以阳经经穴应用居多。如:阳溪主目风赤烂,支沟主耳鸣耳聋,解溪主头痛眩晕,阳辅、中封合用可治疗血管性头痛等。《子午流注针经》提到:“阳谷为经侧腕中,癫疾狂走妄言惊,热病过时汗不出,耳聋齿痛目眩针。”且根据五输配五行理论,“阳经火”,属心脏,心主神明,故取经穴可舒畅心志为用。如《针灸逢源》:“人中间使祛癫妖”,《甲乙经》:“癫疾,发寒热,数欠,烦满,悲泣出,解溪主之”。在《针灸大成》主治中,除了经渠和中封穴外,其他均有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作用。

治疗痹症

痹症是以关节及关节附近或周身肌肉酸痛、麻木、僵硬、活动不利,甚至关节发热、变形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无论外邪侵袭或是正气不足,痹症总以痛为特点,痛因不外不通则痛或不容则痛。经穴位于腕踝关节处或臂胫部,此处经脉气血已初现洪大之势,所以也就决定了经穴具有较强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临床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漱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怒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内经》曰:“病在阳之阴者取之经”,“经输治骨髓”,因此骨痹、筋痹常选取经穴。如《刺灸心法要诀》云:“阳辅主治膝酸痛,腰间溶溶似水浸,肤肿筋挛诸痿痹”。《甲乙经》云:“肩痛不可自带衣,臂腕外侧痛不能举,阳谷主之”。支沟治疗胸胁痛可获立竿见影之效等。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阴经和阳经经穴治疗疼痛不尽相同。根据《针灸大成》对经穴主治的记载,阳经经穴治疗之痹症疼痛多较表浅,阴经经穴治疗疼痛病位多较深,如阳谷主龋齿痛、臂外侧痛,经渠主胸背拘急、心痛等。

手阳明大肠经病症的辨证取穴

外经病证。证候表现:主要是发热恶寒,目黄口干,鼻疾,下牙痛,唇鼻歪斜,颈部肿大,喉咙痛,肩臂前侧痛,食指不用,皮肤疾患及经脉分布处热灼,肿痛或僵冷等病变。辨证选穴:本经外经病实证,治取荥穴二间;虚证治取输穴三间。

内腑病证。证候表现:主要是肠中切痛,肠鸣,泄泻,便秘,肠痛,痢疾,虫积及与津液有关的病证等。辨证选穴:本经内腑病证治取下合穴上巨虚。

在上述病证中,伴有心下满,或虽不伴有心下满,但寓有肝脏病机参与者,加取井穴商阳;身热,或虽不伴有身热,但寓有心脏病机参与者,加取荥穴二间;体重节痛,或虽不伴有体重节痛,但寓有脾脏病机参与者,加取输穴三间;喘咳寒热,或虽不伴有喘咳寒热,但寓有肺脏病机参与者,加取经穴阳溪;逆气而泄,或虽不伴有逆气而泄,但寓有肾脏病机参与者,加取合穴曲池。

关于外经病的诊治,如《灵枢·百病始生》云:“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荥输治外经”,所以手太阴外经病实证,治取其与心相关的荥穴鱼际以泻法(放血);虚证如经脉所过处清冷、麻木等,治取其与脾相关和元气相通的输穴太渊以补法(艾灸)。手阳明外经病实证,治取荥穴二间以泻法;虚证如食指不用、经脉所过处的麻冷感觉等,灸取输穴三间。总之,外经病实证采用“火郁发之”、“血实宜决之”的方法,以清泄热邪;虚证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采用“虚则补之”、“寒者热之”的方法,以补虚除寒。

内脏(腑)病证,治取其相应的本穴。即井穴主肝,荥穴主心(心包),输穴主脾,经穴主肺,合穴主肾,下合穴主六腑。所以手太阴肺经内脏病证,治取其经穴经渠,以宣肺降气。若本经内外皆病,则以内外同治,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或荥穴鱼际同取之。其中寓有肝脏病机参与者,出现心下满、胸闷协痛、呛逆、脉弦等,加取少商,因为少商即属肺经,又属五输穴之井穴,与肝相关,不仅能疏肝理气,而且可肺肝同治;心脏病机参与者,出现身热、咽痛红肿、咯血、舌红脉数等,加取鱼际,因为鱼际既属肺经,又属五输穴之荥穴,与心相关,既能清热凉血,又可肺心并理;脾脏病机参与者,出现体重肢节痛、腹胀纳呆、腹痛泄泻、苔白腻、脉缓等,加取太渊,因为太渊即属肺经,又属五输穴之输穴,与脾相关,功在健脾化湿,亦当肺脾两调;肾脏病机参与者,出现逆气而泄、神疲、脉迟细等,加取尺泽,因为尺泽既属肺经,又属五输穴之合穴,与肾相关,力可益肾降逆,更当肺肾两顾。手阳明大肠内腑病证,取其下合穴上巨虚,以通调大肠腑气。若本经内外皆病,则内外同治,下合穴上巨虚和荥穴二间或输穴三间同取之。其中寓有肝脏病机参与者,加取商阳,这是因为商阳既属大肠经,又属五输之井穴,与肝相关,故能疏肝泄肠;心脏病机参与者,加取二间,因为二间既属大肠经,又属五输穴之荥穴,与心相关,当可泻热清肠;脾脏病机参与者,加取三间,因为三间既属大肠经,又属五输穴之输穴,与脾相关,功能是燥湿理肠;肺脏病机参与者,出现喘咳寒热、面目水肿、无汗脉浮等,加取阳溪,因为阳溪既属大肠经,又属五输穴之经穴,与肺相关,善于宣肺通肠;肾脏病机参与者,加取曲池,因为曲池既属大肠经,又属五输穴之合穴,与肾相关,法当益肾调肠。

其余十经也是这样,外经病实证治取荥穴,虚证治取输穴;内脏(腑)病证,治取相应的五输穴。在选取五输穴时,既遵循《难经·六十八难》所指出的“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等五个主证,又不能局限于此,还可用来治疗与这五个主证相同病机的其他病证。

图片

五输穴在临床中的应用

1、 井穴常用于炎性初期的暴痛、高热、崩漏等疾病的急救 

井穴属木,与肝相关,由肝气不疏、横逆乘脾所致心下胀满即胸胁胀满、郁郁寡欢、急躁易怒、脉弦等疾病,皆可取肝经的井穴进行治疗。正如《难经》六十八难云:“井穴主治心下胀满”。井穴又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临床中因热邪侵犯心包甚或心而引起的心悸、神昏、神乱的取井穴急救。例如:在井穴少商、商阳点刺放血,能泻脏热、疏通经脉、开郁通窍,对治疗急性咽喉肿痛有特殊疗效;脾井穴隐白,配胃井穴厉兑能安神治疗梦魇不宁;隐白(脾统血)配肝井穴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症;心井穴少冲有清热镇心作用,能治心悸、心痛;膀胱井穴至阴能矫正胎位不正;肾井穴涌泉善治各种痫症、小儿惊风;中冲、关冲均能回阳救逆,治疗中风猝倒。

2、 荥穴常用于火热所致疾病的治疗

荥穴属火,与心相关,心火盛致热病如身热、神昏谵语等,取荥穴治疗。荥穴治疗既可用于经脉之热,又可用于脏腑之热;既可清实热又可清虚火。正如《难经》六十八难云:“荥穴主治身体发热”。例如:临床上肺热病咳喘,针刺肺经荥穴鱼际,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胃经荥穴内庭可清阳明腑热上扰所致的牙痛、腑热结聚所致的便秘等。

3、 输穴常用于风湿痹痛及肿胀疼痛等疾病的治疗 

输穴阴经属土,阳经属木,木主风,土主湿,与肝脾有关,脾主肌肉、四肢,具有益气化湿之功,故身体困重如水肿、食欲缺乏、脘腹胀满、大便糖稀等疾病取输穴治疗以健脾理气、运化水湿。正如《难经》六十八难云:“输穴主治身体困重、关节疼痛”。例如:肺经输穴太渊穴治疗肺癌晚期的咳喘;胃经输穴陷谷穴治疗双下肢的痹痛。

4、 经穴常用于寒热、喘咳、失音、水肿等疾病的治疗 

经穴属金,金与发音有关,肺主皮毛,司呼吸,与风寒有关,金与肺相应,故咳喘寒热、失音等取经穴治疗。正如《难经》六十八难云:“经穴主治气喘、咳嗽、怕冷、发热”。例如:针刺肺经经穴经渠穴能治疗外感咳嗽,肾经经穴复溜穴治疗肾不纳气引起的咳喘;针刺心经经穴通里穴治疗暴瘖。

5、 合穴常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疗 

合穴属水,与肾有关。逆气按《难经集注》解释为肾气不足伤于冲脉所致,泄则为肾不固摄而致,实属泄泻之危重症。临床常见逆气多因胃肠脏腑气不通而逆、肝气不舒而逆,故因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的升降失常而致上逆下泻的呃逆、嗳气、恶心、腹胀,痢疾、腹泻、便溏等“气逆外泄”的疾病取合穴治疗。正如《难经》六十八难云:“合穴主治气逆下泄”。例如:肺经合穴尺泽穴、膀胱经合穴委中穴针刺放血能治疗急性痢疾或泄泻;胃经合穴足三里治疗胃痛、恶心呕吐;胆经合穴阳陵泉穴能治口苦咽干。

综上所述,经穴特点为经气充盛,经行通利,长于宣通肺气,调节寒热,利水消肿,安神理气,通络止痛,调节脏腑,在五输穴乃至全身穴位中有举足轻重作用。经穴的作用不仅是“主喘咳寒热”,且对头面五官疾病、神志疾病及痹症有很好疗效。同时,阴经和阳经的经穴在治疗方面有所偏重,阳经经穴以治疗外经病为主,尤擅于头面五官性疾病及四肢疼痛,且阳经经穴治疗之痹症疼痛多较表浅,阴经经穴治疗疼痛病位多较深,以内脏痛较多

我们中医有一句话:针灸手不过肘,脚不过膝。我们都可以通过五输穴加郄穴一起配合起来调效果也是不错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