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楚王朝人物汇编第十篇·宗室领袖·射阳侯项缠

 zd山笑 2025-01-17

西楚政权,是以项氏为核心而建立的政权,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有多少人可曾知道,使得项氏一族真正兴起的人,却是原楚国大将项燕。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记载,虽然太史公明确说明项氏一族曾在楚国世世代代为将,但问题是,除了项燕之外,也就是在项燕之前,史书中并没有再记录任何有关项氏一族曾经为将的记录,如此,为什么? 而众所周知,先秦楚国的核心,依然是以王族熊氏和昭、屈、景三大氏族为主,换言之,也只有这四大氏族才能真正代表楚国,而其余家族,或许有如项氏一族这样世代为将的,但是,其基本上也都是依附在这四大氏族麾下的。故而,从某种程度上说,项氏一族在楚国并不能算是什么大族显赫之族,充其量就是一个世代从军的小族,只不过毕竟是世代从军,所以在楚国军方里面自然是有一定的根基,然,有根基却不代表就能兴起,而翻开史册,整部《楚世家》中,有关项氏一族的,也就只是单单记录了项燕这么一个人。 由此,就笔者个人认为,项氏一族真正的崛起,也正是靠着这位名将的横空出世,才让项氏一族这个本来碌碌无名的楚地小族,至少从名声上,一跃成为了当时令天下人瞩目的名族。 所以,太史公才会在《陈涉世家》与《项羽本纪》中,都重点强调了项燕的存在: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纪》 由此,在开始本文之前,笔者之所以要介绍这一点,就是想让很多人明白一件事,西楚政权能够建立,并不全是一人一力的功劳,而是项氏一族三代不屈不挠的奋斗和坚持,才最终得以建立的。 而项燕,便是第一代,正是他的崛起,才让项氏一族的名声真正得以打开,为天下所共知,而又因为项燕这位名将是在先秦最后的那几年里仅有的几位曾在正面战场上击败过秦军的将军,故而,也让项燕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后辈之人反秦的一个象征,或者是说用信仰更好一点。所以,陈胜在发动大泽乡起义之时,也要用项燕将军的名号,而这一切也都说明了项燕的存在对于天下是有多么大的影响,当然,对于项氏一族来说,自然也是天翻地覆的。 如此,只有在强调了项燕的地位之后,才能更好的讲述本文的主角项缠,为何? 因为项燕便是项缠的亲生父亲,而换句话说,当项缠的二哥项梁死后,其实他才应该是项氏一族真正合理合法的领头人,但是,只因为三代中出了一个极为强势的项羽,所以,他这个项氏二代仅存的嫡系子弟,却几乎被所有人无视,以至于沦为了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的项氏罪臣。 而说到项缠,可能很多人对于他还是很陌生,但是笔者相信,如果说出了他的另外那个名字,很多人就应该知道他是谁了。 【索隐】:名缠,字伯,後封射阳侯。 没错,项缠就是那个因为一场鸿门宴而为后世皆知的项伯,而同时也正是因为鸿门宴,才让项伯成为了后世无数人所鄙夷的对象,人们对他甚至很恼怒,觉得要不是他的存在,刘邦又怎么可能会赢? 但是,事实上真的就是如此吗?而项伯,又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史记·留侯世家》 这段话,是史书中关于项伯之前最早的记录。这里讲的是,留侯张良在曾经年轻的时候,在下邳居住,喜欢做一些讲义气的事,喜欢帮人,恰好此时的项缠因为杀人的缘故,所以被官府通缉,而后则被张良所藏匿,保住了一条命。 如此,这里的记录,一则显示了项缠和张良的关系匪浅,而这一点也正是事后鸿门宴那件事的起因。二则,从这里记录中的“常杀人”三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年轻时候的项缠,也绝非日后我们很多人所认为的那种只会坑队友且贪财的酒囊饭袋,相反,年轻时候的项缠还可以算的上是一方豪杰,毕竟,在大秦严酷律法的管辖之下,还敢多杀人,居然如此嚣张,又怎么可能是普通人呢? 而在这之后,虽然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录项缠又发生了什么事,但就从下面的这条记录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项梁举事之时,项缠也定是功劳不小。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的记录是在鸿门宴之前,所以,此时的楚左尹应该还是楚怀王的那个左尹,而左尹之职,在楚国官职中,则仅次于位高权重的令尹,由此也可看出项缠在此时的地位,确实很高。 而再把时间线拉回到项氏一族举事之时,当时项氏一族的二代子弟中,也就是项燕的四位儿子中,仅仅存有项梁和项缠二人,故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二人便是整个项氏一族的核心所在。而项羽作为项氏一族中的三代弟子,其实他的身份一直也都存有可疑,有人说他是项燕长子项渠的儿子,也有人说他是项燕四子项超的儿子,但是,就目前来说这些都是无法准确证明的。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所述,太史公只是强调了项羽的身份,他确实是项氏一族三代子弟,而项梁作为项燕的儿子,二代中的嫡系子弟,项羽确实对其是以叔父的身份相称的,虽然说也有记载说季父一词有别意,如下记载: 【索隐】:按:崔浩云“伯、仲、叔、季,兄弟之次,故叔云叔父,季云季父”。 话虽然这么说,但是如太史公下面记录项羽称呼项缠之时,却也是用的季父。所以,综上所述,这里应该并无别意,而项梁和项缠则都是项羽的叔父,这是无疑的。 故而,在当时项梁举兵恢复楚国之后,项梁主外自号武信君统领楚军征伐在外,而项缠则作为楚左尹,在内辅佐楚怀王,并间接策应在外的项梁。由此,可以说,项缠作为当时项氏仅存的两位二代子弟之一,他的地位确实是相当高的。 然而,一切的变化应该是从项梁战死定陶开始,一切就都变了。这不仅是针对楚国,更针对项氏一族而言,也就是说,接下来谁应该是项氏一族的统领? 其实一直以来,关于楚怀王崛起的这一段,都是很模糊的记载,为何?因为一直以来楚军中的核心都是项氏一族,然而在项梁死后,究竟是谁给了楚怀王那么大的胆子,居然敢直接入驻彭城,直接把项羽和吕臣的军权给夺过来,他凭的是什么?所以,如果再加上个当时坐镇中央的项缠,恐怕很多事就能说的通了。即,楚怀王有能力从当时项羽手中夺权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在此时的项缠应该是选择支持了他。 很多人又会问了,项缠有那么大的能耐吗? 的确,如果项缠是普通人,确实没有,但是项缠作为项氏一族仅存的两位二代子弟之一,可以说,在项梁死后,他的地位就更加凸显了,毫无疑问的项氏一族新的接班人,但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项缠该如果面对项羽? 自从项梁公死后,可以说,项氏一族在某种程度上就分成了两部分,一个是以项缠这个仅存的二代子弟为首坐镇楚国中央的这一派,可以说是政治派;而另一个便是以三代子弟项羽为首的军队派。项梁公在的时候,这两派自然是毫无疑问的牢牢团结在项梁麾下,可是项梁一死,这个问题就很凸显了,项梁本身应该是没有子嗣的,而当时军中威望最高的自然就是项羽,而楚国内部政治层面威望更高的则自然是官居左尹的项缠。 那么,他们二人中谁更有资格接手项氏一族呢?而楚怀王趁着项氏可能分裂的时候,一举拿下军权,可以说这一手确实很妙,但是楚怀王这一手段,却也给了项氏一族一个很大的预警,即,项氏一族能够崛起靠的就是军功,靠的就是军队。而如果现在因为内斗,把军权失去了,那么项氏一族还有什么? 所以,正是楚怀王的步步紧逼,才让项氏一族在宋义领军阶段再一次团结了起来,而这一次,项缠应该是做出了让步,毕竟他也清楚,只有军队才是项氏一族能够崛起的把握,而在这一方面,他是远远不及三代子弟项羽的,故而,或许也正是项缠的这一让步,才导致项羽之后无论面对项缠如何的错误,他都是没办法对其责罚的。 而有关项缠的另外一个关键事件,那便是鸿门宴。 鸿门宴,看似是一场针对刘邦而设立的宴会,但是,其所涉及的方面却远远不是如此。他不仅关系着项氏一族之后的发展,更关系着当时天下的局势。 而刘邦,作为首入关中灭秦的人,其麾下不仅实力强横,而且还占据大义,从任何方面而言,此时若项羽依然坚守楚怀王的约定,那么所造成的一个恶果就是,关中不得封,而天下各地诸侯国已经兴起,那么项氏一族该何去何从呢? 其实不光是项羽有这个困惑,当年陈胜举兵之时,便也遇到了这个困惑。 当时陈胜举兵之时的发展方向有两条,如陈馀张耳为其的献策: 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後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原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後,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当时陈胜面临的方向是两条,其一,是楚地豪杰认为的自封楚王,而后领军征伐天下。其二,便是以陈馀张耳为首的六国后人认为当复立六国王族后裔以作为党羽,而后携带众人之力以合击秦军。 而陈胜当时因为崛起的够快,另外其人素来志向远大,从举兵开始,陈胜的目的就是整个天下,若是单单只为灭秦,那么复立六国自然是无妨的,可是,陈胜要的却是整个天下,所以他便断然否定了陈馀张耳的建议,为何?因为陈胜发现,张耳陈馀给的策略其实就是一个死局,即,如果复立了六国,那么到最后灭了秦后,陈胜该何去何从呢?难道只是单单做一个新的关中王而与其他六国共存吗?而如果想要成为另外一个秦帝国,难不成还要再学习秦国那样,一个一个再把自己设立的这些国家击败后吗?如此,这不是自己和自己找不痛快吗?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 所以,陈胜因为自负,便选择了自立为王,并号为张楚,何谓张楚?即,张大楚国的志向,以成楚国的帝业,学秦国一统天下,建万世不朽之功业。 然而,因为张耳陈馀所说的理由,即,如果这样的话,陈胜就要独自面对庞大的秦军了,所以,陈胜败了。而紧随其后的便是项氏一族,历经薛县会盟的讨论之后,项梁自知陈胜那条路是走不通的,所以便选择了陈馀张耳的计策,决定听从范增的建议,承认当时六国复立的局面,并以自身拥护楚怀王之孙熊心为代价,成为了新的义军领袖。 的确,这样开始的项梁,确实很顺,但是随着定陶战役的结束,项梁兵败而亡,项氏一族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来了,到此时,楚怀王就能趁着项氏一族内乱,强行夺走了项氏一族的兵权,而这一点则给了当时作为项氏一族军中代表的项羽一个很大的打击。 所以,在鸿门宴时,项羽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己该何去何从? 当年自己的叔父项梁承认了六国并立的局面,而自己现在即使不承认也已经晚了,而如果再听从楚怀王的建议把刘邦分封关中,那么,自己现在却连陈胜当年都不如了。毕竟陈胜当年即使按照陈馀张耳的建议,也是至少可以坐领关中的,那么,自己究竟该如何呢? 所以,打破这一切的变局关键所在,就是既不能承认楚怀王的约定,也不能贸然反对各诸侯,不然,迟早项氏一族会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而要做到这一点,刘邦便是关键所在,因为只要刘邦愿意听从项羽的安排,那么之后的计划便好办了。 故而,以上就是鸿门宴之前的基本背景。 而当时,在项羽坐领诸侯上将军的时候,项缠自然而然也是水涨船高,何况其本身就是项氏一族仅存的二代子弟,也是反秦义军偶像项燕将军的亲子,所以,其在当时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那么,史书中关于项缠听说项羽要杀刘邦之后,急忙赶来说情之事,就笔者认为,其实有一件事被很多人疏忽了,那就是,从始至终,鸿门宴的真正发起者,其实是项缠。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记载,当时项羽其实是想要趁着当时天下局势不明之时,直接吞灭刘邦的,所以从客观上来说,当时压根就没有进行鸿门宴的必要。然而,此时正是项缠的建议,才让项羽住手了。如上记载中的“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可以说,项缠去见刘邦是项羽一清二楚的,也是经过项羽同意的。故而就笔者认为,史书上记载的是没错,但是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当时的全部情况。 也就是说,项缠想要张良活这是事实,也是他的私心,毕竟是曾经的救命恩人,想要张良活也是情理之中。但是,仅仅以此为理由,又怎么可能让项羽罢手呢? 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项缠提出了一个建议,即,如果项羽当时领军直接进攻刘邦,那就会让天下诸侯为之胆寒,而当时的项羽本部楚军自经历历次血战之后,本部人马保守估计不足八万,而其余部众则大多都是众诸侯所属。的确,诸侯的那些军队或许不是很精锐,但是却有足足的三十余万,如此,一旦进攻刘邦而引起诸侯大变,那么其后果就是没有人可以预料到的。而这一点,很显然不是项羽愿意看到的。 所以,项缠的意思就是,当务之急是要让刘邦尽快承认项羽的地位,也就是说,要让刘邦自己站住来告诉天下人,自己不如项羽,自己愿意听从项羽的号令,而也只有如此,这样之后无论项羽如何安排,都不算真正的违约了。换言之,如果刘邦可以真正承认项羽的地位,那么之后项羽的下一步计划也就能更好的进行了。总之,无论如何,杀刘邦都不如活刘邦来的划算,所以,也正是项缠如此的建议,才让项羽停止动手,并决定给项缠一个机会,让他带人去说服刘邦。 而至于项缠如何说服刘邦的,如下记载: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柰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柰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於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於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所述,项缠去刘邦阵营中,首先是通过与张良的会谈,确定了刘邦军确实无对抗项羽的打算。而后便是在张良的引见之下,项缠开始了与刘邦的会谈。关于会谈的内容其实形式如何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此次会谈的结果,那就是刘邦必须亲赴项羽帐下,并亲自向项羽认错,同时承认项羽的上将军地位。而后,项缠回到项羽军营,并向项羽汇报情况,项羽听到以后自然恨高兴,所以才有了鸿门宴的开始。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尊敬之次父,犹管仲为仲父。”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的全过程,其实更多的还是反映了当时项羽帐下的实际情况,那就是以范增为代表的派系对于项羽私自和刘邦媾合的严重不满。事实上,刘邦只要亲自来了,项羽要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刘邦的到来,便说明了作为当时天下个人实力最强的刘邦也承认了项羽的地位,那么,其他诸侯还会有谁不服呢?而这也是项羽能够在之后进行宰割天下的一个重要保证之一。 但是,项羽这么想的目的是为了项氏一族的未来,而这不代表就是楚军中所有人的看法。至少亚父范增就是非常不赞同的,所以才有了派人想要当场击杀刘邦的项庄舞剑,而自然,作为一手勾划了项刘会谈的项缠,肯定是不能让其如愿的,所以才有了项伯以身护卫刘邦。而项庄在看到项伯之后,自然明白了这就是项羽的意思,所以便不敢再动手。 如此,在项羽的默认下,刘邦便私自逃走了。其实,很多事并不复杂,如果项羽真的想杀刘邦的话,别说是项伯以身护之,就算是刘邦不来,以当时的情况下,刘邦都是必死的。同时,如果项羽不想刘邦逃走的话,又怎么可能刘邦上了个厕所就秘密逃走了?项羽军营可是四十万诸侯联军最为核心的上将军大帐,如此严密的防护,如果没有项羽的默认,刘邦又怎么可能逃走呢? 并且,从之后范增只是单单怒骂项羽,而不是骂项缠,就可以说明,当时的范增是明白的,一切都是因为项羽是真的不想杀刘邦。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范增为何要坚持杀刘邦呢? 先前在范增篇中笔者就说过了,的确,范增的姓氏确实不是楚国的大族,但是范增背后代表的那些人们,却不代表不是。范增杀刘邦唯一可能造成的后果就是,诸侯激变,项羽被迫反击,但到时候发展成如何,或许范增都无法预料。当然,上述范增杀刘邦的理由还不够充分,其实关于这一点,笔者也很困惑。而至于说是范增算好了未来击败项羽的人就是刘邦这种话,实在是不可信,范增也绝对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神通。所以,如果非要说出个合理的解释的话,就笔者认为,应该就是以下两方面共同造成的:即,一方面是范增背后的那些人不同意;而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范增对于项羽绕过自己派遣项缠私自和刘邦媾合的事非常愤怒,觉得项羽是想搞独立,所以可能范老先生就是单纯的愤怒。 好了,上述分析就到这里,以后看再能不能发现点什么有用的再做分析吧。 总之,鸿门宴是项缠促成的,所以事后项羽才能顺利的宰割天下,并成功裂土封王,自称霸王。而项氏一族也水涨船高,成为了西楚政权的宗室王族,当然,项缠自然也以项氏仅存的二代子弟的身份成为了项氏宗亲的领袖。 其后史书中关于项缠的记录就不多了,只有三条。 第一条记载如下: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 汉三年,正是项羽一步步走到最艰难的时刻。所以,面对当时无奈的局势,项羽只得拿出了抓捕到的刘邦之父刘太公作为要挟,试图逼刘邦就范。但是,熟料年轻的项羽还是低估了自己的那位对手,根本就无惧这种威胁,所以一怒之下,项羽就准备直接杀了。但是,恰在此时,项缠向项羽提出了建议,而且项缠当时说话的口气也是很怪异,即,当时天下胜负还很难预料,何必为了天下不给家族留一点余地呢?若是杀了刘邦之父,那么万一未来项氏输了,那么家族该怎么办呢?而且即使杀了又能如何?不但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是有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的。 如此,项羽在听后,也只得从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项缠作为宗室领袖,其和项羽的观点还是不一样的,项羽的目的是想要赢,而项缠的目的则是让家族存活。而到了此时,其实项羽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了,所以也只得听从项缠的建议,不杀刘邦老父。 第二条记载如下: 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史记·项羽本纪》 也是发生在汉三年的事情,这条记载应该是早于前一条记载发生的时间。当时项羽派遣项声和龙且击败了英布之后,正是项缠领军进驻了九江,并诛杀了英布全族。所以,此时的项缠其实还认为项羽军有必胜的把握,但是,结果很是遗憾,所以在项羽杀刘太公的时候,深知当时局势的项缠,虽然很嗜杀,却还是建议项羽不能杀。 最后一条记载如下: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史记·项羽本纪》 汉五年,项羽被杀垓下,西楚政权正式覆灭,而当时一直跟着项羽的项氏宗族子弟中,以项缠为首,再有如平皋侯项它这样的三代子弟,而那个桃侯就是一直跟着刘邦,且为刘邦信任的项襄。至于玄武侯吗?就笔者认为,按照当时项氏一族子弟中的地位而言,如果项声没有死的话,这个玄武侯应该就是他,但可惜史书中唯一没有记载,且后世唯一没有考证出来的人,就是这个玄武侯。 由此,这就是项缠的一生,也基本上贯穿了项氏一族由崛起到鼎盛最后落下帷幕的全过程。项缠作为当年先秦六国中最后的名将项燕之子,而后看着秦国一步步侵吞天下,建立秦朝,然后再到秦末大乱世,项氏一族在历经二代子弟项梁的奋斗之后,终于在三代子弟项羽的领导下,建立了属于他们的王朝霸业,但可惜就是,时间太短了点,不到五年,这个政权便落下了帷幕,而项缠呢?却是任凭风雨飘摇,我自巍然不动。 如史书中最后在大汉功臣表中给其的定义: 兵初起,与诸侯共击秦,为楚左令尹,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六年正月丙午,侯项缠元年,赐姓刘氏 。三年,侯缠卒。嗣子睢有罪,国除。 项羽败亡,项缠则带领着项氏宗族子弟尽数归降汉室,而后则都被赐姓刘氏,从此之后项缠便以刘缠称呼。 汉孝惠皇帝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92年,射阳侯刘缠病逝,而其子刘睢因为犯罪,遂被除掉封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