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本的SSD寿命还剩多久?花5分钟就能快速搞懂!

 wxsjbcf 2025-01-17
如今笔记本电脑已经全面普及SSD,因此对笔记本使用者来说,学会SSD升级安装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课。虽然大部分非超轻薄本都提供了额外的SSD位置,但升级SSD从选购到安装都需要学习,今天牛叔就简单聊一聊主流的M.2 SSD该如何进行升级。
  什么是SSD寿命?
SSD的使用寿命和闪存颗粒的工作原理有直接关系。我们在使用SSD固态硬盘时,只有写入数据时是在消耗颗粒的P/E寿命(也就是擦写次数),而纯读取数据(有点类似于玩游戏不保存进度),是不会消耗SSD寿命的。不同类型颗粒的SSD,其“全盘可擦写次数”完全不同。其中SLC全盘可擦写次数最多,通常为10000次以上,其次是MLC的3000次,TLC则为1000次,QLC通常为500次。
图片
但通常SSD寿命标注为TBW,TBW= SSD的可用容量×擦写次数÷写入放大系数。

图片

以常见的1TB容量的TLC SSD为例,它的使用寿命通常为600TBW,公式为:
使用寿命=1TB×1000次÷写入放大次数=600TBW
可以看作,总共可写入600TB左右的数据。
  TBW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TBW计算公式中,有一个不确定因素,那就是“写入放大次数”,它其实是一个“不准确的估算值”,有点像食品厂家给出的“官方保质期”。它估算的是这块SSD在建议消费场景下,大小文件消耗擦写的常规比例(消费级、商用级、监控用、NAS用等等,为不同场景设计的SSD,给出的估算肯定是不同的)。日常使用中,如果数据全部严丝合缝写入,没有一点浪费,那么1TB TLC SSD理论上可以写入1000TB总数据量,但正是由于我们日常会产生大量的小文件,导致数据写入空间的浪费,因此才有了这个估算。
这里举个两个极端例子:挖矿和下电影。
  • 挖矿属于连续、小文件写入——这种情况下,这块1TB TLC SSD的实际寿命可能连200TBW都不到;
  • 而下载电影属于非连续、大文件写入——这种情况下,1TB SSD的实际寿命可能非常接近1000TBW。
常规使用状态下,我们不需要了解得这么仔细,只需要根据官方TBW寿命,再稍稍严谨一点就可以。比如牛叔在用的这块金士顿NV2000 2TB,官方给出总写入量仅有640TBW,那在牛叔这里它的使用需求很明确,就是一块纯系统盘(另有扩展SSD和作为游戏和下载盘用),那这款NV2000在我手中寿命有极大可能比官方估算得更短,我会估算它的寿命为640×0.8=512TB。
  如何估算我们的SSD还能用多久?
先说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 无论是QLC SSD 1TB及以下,TLC SSD 512GB及以下的,需要关注SSD的实际寿命剩余情况。
要估算我们手中SSD的实际寿命剩余情况,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的硬盘监控软件。这里牛叔重磅推荐CrystalDiskInfo,它的使用方式非常傻瓜。打开之后选择到对应SSD,就可以看到总写入量进行估算了。
这里牛叔找了两个不同的数据给大家进行演示:

图片

首先是我自己的2TB SSD纯系统盘。这块SSD被使用了刚满1年,目前的已用写入量为7TBW(7177GB÷1024=7TB)。使用时间记不住了也很简单,可以根据通电次数和通电时间估算(这块SSD用了286次,也就是开机了286次,刨除关机重启次数,就比1年250个工作日,上下浮动不超过10天)。所以这块SSD如果继续作纯系统盘使用,估计还能用72年(512÷7-1=72),好像数据有点过于夸张了……

图片

但牛叔这种做法属于极端个例(2TB作纯系统盘,是非常少见的土豪做法,如果是1块512GB的纯系统盘使用,寿命需要÷4计算,也就是还剩17年,依然非常长)因此牛叔又专门找了一个常规笔记本用户的数据。这是一个经常出差携带+日常玩游戏同事手中的笔记本,它上面仅有1块SSD作为系统+软件+游戏+下载综合使用,使用时长为1年零1个月。但通电次数已经来到夸张的2300多次了,平时出差经常开关机+休眠。经估算,他的SSD TBW消耗量为20TB/年。那么这块600TBW的SSD,还能使用28年多。
一款常见需要升级的512GB SSD寿命有多长呢?通常512GB QLC SSD寿命在80~200TBW之间(如果是笔记本预装的QLC SSD,寿命可能会更短),那么512GB的QLC SSD在笔记本常规用户,也就是我同事这类用户手中,仅能使用4~10年。这也是为什么牛叔一直不推荐低端笔记本购入512GB版的原因,如果使用时间更频繁一点,512GB硬盘容量的低端笔记本,它的预装QLC SSD寿命很可能低于4年,不及预期。
那么知道了上面的计算方法,大家也来算一算自己的笔记本SSD还能用多久吧!相信评论区的网友,也会告诉你关于SSD的更多实际使用情况,以及更多的SSD寿命估算方法。
编辑:子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