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28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老子仅仅用26个字讲述了“天下式”,老子既敢言为“天下式”,其意义必然重大。 何为“天下式”,为何是“知白守黑”,而不是“守白知黑”?后人以老解老、以佛解老、以儒解老,都只是在做文字游戏的表面文章,背离老子的本意越来越远。如此重大意义的“天下式”,致使今人不得知,今日社会一切的矛盾和无序都根源于此。在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东方有荀子“性恶”和孟子“性善”之争,西方有“唯物”和“唯心”之别,在二元论思维主导下,生产了形形色色学说理论,包括自然科学理论、人文理论和诸多的信仰,网络时代催生了信息大爆炸,由屁股决定的脑袋形成各种思想的对立和网络论战,人们的思想被加快割裂成碎片并形成对立。探讨和回归东方华夏诸老的智慧——“天下式”的元思维范式,希望给今人以启示。 元思维:知白守黑,为天下式 老子,华夏诸老,在观察自然(动、植物)和数千年社会实践(人文)中,逐步认识并总结出这个“天下式”,即符合天地自然之道的思维范式:
观察鸟类生态,天下鸟类“雞”,都是雄雌鸟结合的产物,“雄”、“雌”为二元分立的要素,群居的“雞”为整体系统的总称。一旦二者分离,就不会孵化繁衍出后代小鸟(雉)。所以群居鸟类(雞)鸟丁兴旺,而离居鸟类(離)随时面临灭绝的风险。 观察谷物生态,知道阳光日照(日),守住雨水滋润(辱)的区域,适合谷物等植物的生长,这些区域为“天下谿”,居守在这些地区,恒德乃足,人们丰衣足食,得到足够的谷物和生产资料(朴)。 社会生态中的人文,人的品性、认知思维不同,有人尚“白”,有人尚“黑”;有人务虚,有人务实;有人性格阳光开朗,有人性格保守封闭;有人好公,有人好私;股市有牛市,亦有熊市;等等。常人以分立的观点来看,是白黑二元的对立,而圣人是以整体系统来看,都为“天下式”。圣人的系统整体观,对二者的认识并没有多大差异,即不忒。圣人虽处于高位,自称孤寡,而不鄙视百姓,是谓“无极”,人与人之间并没有高低阶级之别。一切财产的“穷富”、地位的“高低”、人品的“美丑”、所有制的“公私”,等等,都是人为割裂所定义出的二元“白黑”之别,即等级之分。 无极,黑白没有差异(不忒),黑白混为一个整体,无法用图象展现,或者把这个太极图缩小到人眼无法分辨黑白的混沌状态,大概就是“无极图”。由黑白组成的太极图,白中有黑,黑中有白,黑白相互转化,是人对黑白认识有初始差异状态,黑白开始从无极的整体中分离,但还缠绕在一起,没有完全分离。 无分割整体,为“式” ;始分割,为“忒” ;已分割要素,为“弍” 古人造字“式”、“忒”、“弍”,都有一个分割的“戈”,“式”为整体(无极),“忒”始分割(太极),“弍”已分为二(有极),这三个字是最原始的还原主义思想,近代科技理论都是基于西方还原主义思想,突飞猛进发展起来的。许慎解字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今人已不知老子“天下式”的整体主义系统观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思想根源就在于此,文化思想界沉湎于马屁精的奴性,缺乏实践的文人无知,视分离又统一的阴阳观为“玄学”。 老子:“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将原木朴分割,加工成分立的部件,为“散”,再按照一定结构规则组合起来,成为“器”;圣人用人(或被用),各负其责,按照一定架构规则组合,成为官长(治理机构)。老子所言的“官长”,“官”为对社会的监测人员,是善于发现问题者,“长”为有经验的“长者”,是善于解决问题者,是“大人”。社会按需有分工,再将分立的工作有机组合连接起来,真正的“大制”是无割的,是连接在一起的。老子在强调系统各要素连接的整体观。 人为何要“知白”,“守黑” 在彝族的《宇宙人文论》中,最初的太极图是由白黑二气组成的,白黑二气称之为“瑟、额”。书中记载“古时上无天、下无地(无极),瑟(白)额(黑)初始出。瑟额(白黑)配,哎哺(影形)出……”等。白黑二气也指父与母,彝族各种古书中记载有“清气升(阳)为白天父,浊气降(阴)为黑地母”。庆幸彝族文献中还能找到这个上古文化的影子。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是白天父与黑地母,是宇宙中万事万物之源——父母。
人对形而上的客观存在有认知,所以是“知白”;人对形而下的客观存在是守持,所以是“守黑”。人不仅要有精神意识的“知白”,同时要有物质基础的“守黑”,二者不可分割,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天下式”。这是人类思维范式的原点,既要知白,也要守黑,二者是统一的整体,是元思维。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也提出了“无极而生太极”的观点,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无极”代表宇宙的无始状态,是一种无形、无质、无状、无极的存在。而“太极”则是从“无极”中生发的初始,代表了宇宙的有形存在,包括阴阳两极。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是故宇宙在太极,太极生两仪,是为阴阳。阴阳者,太极之初体也,两仪者,阴阳之终始也,宇宙在太极,阴阳之大母也,天地之宗也,夫两仪者,一阴一阳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一也,一者,太极也。夫两仪者,动静之始也,分阴分阳,二气相濡,和之以演,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男女雌雄,火水木金土,皆由此出。其生物也,谓之生气,其生人也,谓之文明。人知其祖,谓之文明,人知其理,谓之玄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老子的“知白守黑为天下式”的“白黑式”观点是一致的。 彝族文献《宇宙人文论》中有“瑟额(白黑)配”的宇宙观,《老子》中有“知白守黑为式”的天下观,《易经》中有“乾坤观”,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后有“阴阳观”。庆幸的是,西南地区的彝族宇宙观还保有“白黑配”的原始概念,北宋周敦颐承继的也是西蜀白云先生陈抟的太极图,说明唐宋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已经失传了老子的“白黑式”思维模型,今人还能从《老子》中找回上古华夏诸老的“白黑式”的人类元思维范式。这个人类的元思维范式,可以追溯到伏羲“一画开天地”的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的起点。 重归老子“白黑式”元思维的时代意义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的马哲“对立统一”观,近代西方科技的还原主义思想,当代正在兴起的整体主义思潮,意味着中华老子“知白守黑天下式”的元思维范式正在回归。“白黑式”是人的元思维。 维特根斯坦,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世界是一切的集合,就连世界之外这个概念,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存在于思考中。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类似于中国禅宗主张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凡是文字或语言等能表述出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在削弱或歪曲内心的本意。 维特根斯坦认为,尽管世界的意义不能用语言表述,却会在生活中会显现出来。当你把所知道的信息排列在一起时,意义就会自己显现,东西本来是怎样的,它就是怎样的。一旦用语言说出,就会被扭曲。人们想在语言中寻找出路,却发现,到头来只能找到更多困惑。所以维特根斯坦主张,在无法言说之处,人必须保持沉默。《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指人对事物的元认识(上德),一旦经过人为的语言文字修饰,就成了“无德”,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与2500年前的老子同出一撤。 自人类发展到今天,东西方哲学家们用文字和语言写了太多的理论和知识,诸多的添油加醋,已经远远背离了事物的真相,人类需要回归到人的元思维。 白(White或 0)、黑(Black 或 1)、式(Model),白黑式(White-Black- Model)将成为人类的基本思维范式,今天的数字化时代就是0-1-Model的重构,计算机用0-1在构建人类的知识体系,以0-1构建的数字化模型,正在指导人们生活生产的一切社会实践。基于白黑式(WBM)元思维范式,将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各种数字化模型,应用于人类的将来。 今天我们用手机拍摄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个PPT,都是0-1数字组合的模型,每一个CAD模型都是0-1数字组合的模型,数字化时代将有更多更复杂的模型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些0-1数字化模型,越来越真实呈现事物的真相,而不是广告式的语言文字夸大和掩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