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智慧 智慧心理疏导 2025年01月14日 22:10 江苏 “生活在一个焦虑时代的少数幸事之一是,我们不得不去认识自己。”这是罗洛梅曾说过的一句话。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让自己陷入精神内耗的漩涡中,情绪完全跟着别人跑了。 他们经济独立,生活也独立,但他们并不感觉到快乐与自由。 从心理角度来说,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即使在物质上拥有一切,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照料自己的能力,如果缺乏精神的独立自主权,那么仍会导致个人在面对外界压力和内心挣扎时感到慌乱无助,陷入自我怀疑和情绪波动的困境。 换句话说,精神不独立的人,都拥有一个不稳定的精神内核,他们时常怀疑、否定自己的内心,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扰。因此他们容易随波逐流,常常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那么,生而为人的我们,怎样才算是精神独立呢? 精神独立是指一个人能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做出独立的决策,而不是盲目地跟随他人的期望或社会规范。 精神独立性包括以下6个方面: 1.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是谁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人性格沉稳内敛,善于在静谧的书斋中钻研学问;有人则热情外向,擅长在人际交往的舞台上长袖善舞。 精神独立的人通常对自己的情感、价值观、信念和目标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并且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同时,精神独立的人不光知道自己“是谁”,还能够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并且将它们表达和展现出来。 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是谁的人,就像一把珍贵的钥匙,找到与它匹配的锁孔,我们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如果我们不能清晰地认知自我,很容易“迷路”,不知不觉就会活成了“空心病”。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缺少清晰的自我认知,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学习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从小到大我们在比较中成长, 我们要活成父母、老师期待的样子,我们要活成“别人家的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做着“成为其他人”的事情,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很多人习惯了那种随大流的生活,他们期望在三十而立的时候结婚、生子、买车、买房,期望在别人眼里活成一个“成功”的人。 所以说,认识和了解自己,对于追求精神独立的人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2.能够自主决策,而不是满足他人期待 精神独立的人在做决策时,会依赖自我信念和价值观,而不是单纯迎合他人的期望或社会规范;面对选择时,能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决定。 一代舞王杨丽萍曾经被网友嘲讽:没有儿女是最大的失败。事实上不生孩子是她自己的选择。 杨丽萍结过两次婚,两次婚姻中都曾被催生孩子,但她遵循内心的意志,没有妥协。 她把舞蹈视为一切,为了舞蹈放弃了生孩子,这就是她内心的真实选择。 一个精神独立的人,他们会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被世俗的偏见和狭隘所绊倒。 他们敢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不轻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 3.保持情感独立,不轻易被外界的情绪所左右 精神独立的人善于分辨并理解别人的情绪,同时保持情感独立,不将他人的情绪投射到自身上,懂得建立健康的情感界限。 尤其在面临失败、压力和冲突的情境中,他们能够有效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因外界的情绪波动而失去自我掌控。 国学大师季羡林和臧克家曾遇到这么一件事: 一天,他俩去小饭馆吃饭,隔壁桌坐了一位带孩子用餐的妈妈。 吃了一会,女人就将孩子放在凳子上,自己去洗手间了。 结果,小孩不小心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哇哇大哭。 心善的季羡林见了,急忙去扶小孩。 而孩子的妈妈刚好从厕所出来,见到孩子哭的场景,以为孩子被欺负,就大骂道:“一个大人干嘛欺负小孩,要是我儿子受伤了,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对此,季羡林没有还嘴,而是回到座位上继续吃饭。 这时,周围的顾客实在看不下去,指责女人蛮不讲理:“是你孩子自己摔倒了,这位先生好心帮你扶起他,你不问青红皂白就骂人吗?” 女人觉得理亏,自己带着孩子就走了。 事后,臧克家问季羡林: “你明明被人误解了,她那样骂你,你为何不还嘴?” 季羡林笑笑说: “和她争辩,事情只会越来越严重。她也只是爱子心切,不用太在意。” 情感独立的人绝不是没有情绪波动,但是他们倾向于积极面对生活挑战,将每一次自身的情感波动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当成压力源。 4.在关系中有良好的边界感,既不依附也不控制他人 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一书中提出: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精神独立的人,与人相处,会保持边界感,不会越雷池半步。 他们能够在友谊和亲密关系中保持适当的心理边界,清晰地沟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黄永玉和金庸是好朋友。黄永玉画的画栩栩如生,深受大众喜爱。 有一次,一个富商向他买画,觉得他的画价钱太高,恳求他降低一点价格。 但黄永玉有一个习惯,定好的价格,之后绝不改变。他果断拒绝了富商的讨价还价。 于是,富商便请求金庸去找黄永玉商量商量,把画卖得便宜一些。 金庸当时就回绝了。 金庸说:“我要出面说情,那是让他为难。他给面子,坏了自己的规矩;不给面子,难堪的是我,我又何必呢?” 精神独立的人绝不是在任何时刻都孑然一身、独来独往,完全不依赖他人。 只是他们能与他人建立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关系,能够明确表述个人需求和界限。 5.追求更符合本心的生活目标,不被外界干扰所迷失 精神独立的人往往能够抵御外界的批评和压力,因为他们确信自己所走的道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而不是对他人意愿的妥协。 新东方教育集团的总裁俞敏洪,从小学到大学,从未考过全班前20名,但考进北京大学这个目标,他从未改变过。 197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他的英语只考了33分,考这样的成绩,一般人只能回农村老家务农种地。 可是有目标的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选择坚持复习来年再战,结果仍然铩羽而归。 两次高考失败,俞敏洪身边开始出现非议之声,有人说他就没有考大学的命,原本农民出身,好好当老农民就完了。 甚至还有人嘲笑俞敏洪,瞧你戴那副眼镜分明就是一个假大学生。 凡此种种,没有一句好话可以让人听之受用。 因为俞敏洪学习成绩差,他从未得到过老师的鼓励,老师眼里只有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像俞敏洪这样的差生,就是一个陪考。 同村人的嘲笑,老师的不鼓励,都没有让俞敏洪放弃心中的目标。 不被外界干扰所迷失的俞敏洪,最后一年破釜沉舟。 第三年高考,俞敏洪英语考了90分,得以顺利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学习英语专业。 精神独立的人,他们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并据此设定自己的目标。 他们拒绝盲目从众,不轻易受到潮流或他人期望的影响,而是基于自我认知做出生活选择。 一旦确定目标,就会积极追求,不轻言放弃。 6.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认同,而非对外部评价的依赖 精神独立强调内在价值的自我确认,这使得一个人不再过分依赖外界的认可和评价。 比如: “这次失败了说明还有待提高,回去好好分析和总结,我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与之相反,一个还不够精神独立的人,往往对外界反馈和他人评价非常敏感,可能会因为他人的负面反馈而情绪低落,难以保持自我肯定,并因此会失去工作、学习的动力。 现实中很多优秀的、甚至有一些完美主义的来访者,他们都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自我价值认同。 在他们当中,绝大部人认识自己,或者说评判自我价值的方式,仍然是财富、权力、地位...... 他们对自己往往没有一个标准,或者说一个终点。 所以,无论自己做得再好,他们也不会感到满足,从来不会夸奖自己,肯定自己。 这种极端的追逐一旦没能接受到外界认同,获得他人积极的评价,甚至中途遭遇了挫折打击,他们就会瞬间一蹶不振。 一些精神不够独立的人往往耗费数十年,都没能建立起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反而常常受到不自信、低自尊、讨好型性格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变得痛苦不堪。 而精神独立的人往往拥有一套独立的自我评估标准,用以衡量自己的表现和进步。 这套标准多来源于个人的价值观、目标和内在信仰,而不是外部的社会标准。 精神独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象征,也是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 精神独立能够使得我们可以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自主和稳定。 当我们不再被外界评价、他人想法、自我定义所束缚时,你会发现,做一个精神独立的人,是那么地轻松、自在。 不看的原因 确定 智慧心理疏导 写留言 留言 暂无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