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患,女,51岁 初诊:2024年9月12日。 主诉:发现尿蛋白、尿隐血1年余。 病史:2023年4月查尿蛋白2+、尿潜血2+,自诉一个肾脏已萎缩,高血压(150/98mmHg),空腹血糖6+mmol/L,甘油三酯偏高,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脾大。 刻诊:四季均怕冷,从来不使用风扇。平素心率偏慢,疲惫乏力,胸闷,不出汗,自觉口中咸。纳可,大便干结难解,小便色浑量少、次数少。 舌象:舌质暗红有齿痕,苔白厚。 脉象:网诊无脉象。 1.病机分析 “胸闷、下肢水肿、口中咸、小便量少、舌有齿痕”为太阴里虚寒及水饮不化的表现。 “大便干结”为下焦水饮结聚,结合尿蛋白及潜血、水肿,都是津液代谢输布失调的表现。 “舌质暗红”为血瘀。 “精神差、容易疲惫乏力、多项检验指标异常”,结合患者病程较长,说明夹有虚劳之象。 综上,该患以寒势偏盛的寒饮证为主,表里均为虚寒,表现较为典型,其津液输布失常诸症均由此而生,即十六纲(寒热虚实表里上下、轻重缓急标本主次)中的“寒热”是其病机要点,为主为本。 六纲:少阴、太阴合病。 五证:寒证为主。 四本:水饮为主,兼血瘀。 三势:体势偏虚,病势缓和,药势均衡。 类方:玄武类方。 2.方药分析 故而,选方以大玄武汤为主方,针对其寒重的核心,温阳化饮生津、调整津液代谢输布,同时合用黄芪伤多方,兼顾养虚劳、调营卫、养津活血。 出于费用考虑,将五味子改用山茱萸,人参改为太子参。 使药:赤芍、太子参 处方: 附子10g 干姜20g 桂枝40g 白术60g 茯苓40g 甘草10g 山茱萸30g 黄芪30g 生姜20g(自备)当归15g 太子参20g 赤芍15g 7剂,水煎服。 3.复诊反馈 二至四诊:2024年9月22日至10月5日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处方,每次复诊时附子在前方基础上增加5g,患者自觉身体轻松,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舌苔明显变化。 五诊:2024年10月15日 怕冷、胸闷、精神状态差显著好转,脸色好转,无口咸。纳眠可,小便量较前增多(每日约1000ml+),色澄清。下肢轻度水肿,自测血糖正常。 因患者仍有少许胸闷,按照四诊方,加入薤白30g,增加通阳理气之效。 处方如下: 附子25g 干姜20g 桂枝40g 白术60g 茯苓40g 甘草10g 山茱萸30g 黄芪30g 生姜20g(自备)当归15g 太子参20g 赤芍15g 薤白30g 7剂。 怕冷、疲劳、口咸等不适均消失。纳眠可,二便调。小便色透明,24小时约1000ml左右,血压较前有所下降:140/92mmg。 复查尿常规提示尿蛋白和尿隐血均由2+转为弱阳性。 10月28日,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故停药。 点击进入上方小程序,可查询更多学习内容 声明 本公众号文章所列处方仅供学习交流 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整理:袁子婷 校改:关霖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