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探古 泰安 高峰 水鸟盘旋鱼戏水中,夕阳碧波画卷天成。在如诗如画的齐鲁大地上,六千五百年前汶水河畔的沃土上生活着一群上古人群,他们赤膊露臂,或弓腰在陶器作坊劳作,或做打磨石器的活计,他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早期的人类文明,我带着对古文化的敬重,探访大汶口文化古迹,倾听汶水的欢歌与悲戚,重新勾勒祖先生活的画卷。 我们首先来到大汶口遗址发掘地。依稀可见古人建房的洞坑和最早的有陪葬品的墓地,我不敢乱踏,因为历史太过凝重,或许脚下踩着意义非凡的文物;不敢高声语,唯恐惊扰了以石块木棍计数的先人们的统计。 随后沿着汶河来到了大汶口文化公园。汶河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靠岸的冰未融化,白鹭优雅地在冰面上踱步。在夕阳下摇曳的蒹葭,为白鹭做起一道道屏障,黑色白色的飞鸟忽隐忽现,时而踱步,时而滑行,时而游泳,在父母脊背上的幼鸟撒娇卖萌,好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图! 沿着河岸西行,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高高低低的桥。和谐号掠过河面,像银蛇摆尾;绿皮火车像一条条夏日的青虫,在河面蠕动;公路桥上一辆辆小车像浮游在水面上的甲壳虫。远近高低的桥,把夕阳一道道分割,装扮着倒流的玉带。 欣赏着河边的浮雕,思绪也随之到了远古,仿佛看到拿瓦罐汲取汶河水的古人,下工的匠人们在水里濯足沐浴,窑火映红的脸庞享受河水的清凉,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文明之源在这一刻具象化。 来到公园的主题雕塑,轮廓像人象山,顶部像火像头颅,垂下的像两只大手,创造人类文明的手,感谢印象派的画风,这个雕塑的解读不一,赋予太多文化意义。 最后来到明石桥。六百年前的河上很少有桥,这座经历了风霜的石桥扼住了南北经济的咽喉。它由许多大石块组成,有纹路清晰的鸡血石,有层理可见的沉积岩,有白里藏金丝的堆积岩。一块块巨石在车马声中逐渐收起坚硬,变得温润光滑,同去的孩童不禁在岸头滑起了滑梯。 过了闸门放眼望去,明石桥弯弯曲曲,并没有为了节约成本选择直南正北的建筑技术,根据水流拐了好几个弯,有效缓冲了洪水的冲力。桥建得不高,所以在丰水期有很长时间这座古桥是潜伏在水里的巨龙,盘踞在汤汤汶水里,静待洪水退去。商贾只好在岸边修整等待,桥南头的村子叫茶棚,在等待的日子里,他们饮茶品茗,谈商论道,磨砺着晋商之魂。 山西会馆红砖碧瓦,檐廊成趣,晨钟暮鼓,睿智而坚韧的商人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财富收入囊中。古桥上人群熙熙攘攘,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景;听“初疑喷涌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的汶水之声;品“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惬意人生。拍惊波之时,恰闻外文之声,原来一位外国友人赞叹So amaz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