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生 一个图书馆 为你积累的知识安一个网上的家 【学点哲学】 海德格尔36句言语: 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性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20世纪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不可替代的影响。海德格尔早期关注现象学,后来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他试图追问“存在”的意义,认为传统哲学遗忘了存在本身,而专注于存在者。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是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书中,他提出“此在”(Dasein)这一概念,以此来探讨人类的存在状态,分析人的在世结构,如“烦”“畏”等情绪是此在的基本现身情态。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哲学领域,还渗透到文学、艺术、神学等诸多学科。然而,他的政治立场曾饱受争议,因其与纳粹政权有过一定关联,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哲学思想探索上的重要价值。以下是对海德格尔部分言语的释义: 01.“人,诗意地栖居。” 【释义】海德格尔认为人类不应仅仅是生存,而应在大地上以一种富有诗意的方式生活。这意味着超越物质层面的功利追求,在与自然、他人和世界的关系中,去发现和创造美,以一种精神性的、充满艺术感的态度对待生活,让生活充满意义和价值,使栖居之所成为心灵和精神的家园。 02.“存在者存在,而不是存在。” 【释义】传统哲学往往关注存在者,也就是具体的事物或实体,却忽略了存在本身的意义。存在者是存在的具体体现,但人们习惯将目光聚焦在存在者的属性、功能等方面,而遗忘了探究存在者之所以能够存在的那个更为根本的“存在”概念。 03.“语言是存在的家。” 【释义】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存在得以显现和保存的地方。我们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表达自我,存在的意义也在语言中得以揭示和传承。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对世界独特的理解方式,存在就栖息于语言构建的这个“家”之中。 04.“向死而生。” 【释义】人从出生开始就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归宿。认识到这一点,人们不应逃避死亡,而是要在这种对死亡的预期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更加本真地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选择,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因为死亡的存在使生命的每一刻都变得珍贵。 05.“技术的本质是座架。” 【释义】座架(Gestell)意味着一种对自然和人类的强求性的解蔽方式。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和手段,它将世界和人都纳入一种被框架化的结构之中,人在技术面前逐渐失去自主性,被技术的逻辑所支配,技术成为一种对世界和人进行摆置和订造的力量。 06.“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 【释义】“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用来表示人的特殊存在方式的概念。人不同于其他存在者,人的本质不是预先给定的某种固定属性,而是在其存在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展现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追问、探索自身意义的过程,这种存在的动态性构成了人的本质。 07.“我们决不能把自然理解为只需要加以征服的东西。” 【释义】这一表述批判了那种将自然仅仅视为人类征服对象的观念。海德格尔认为自然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人类与自然应是一种更为和谐、尊重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主客体对立关系,人类不应肆意地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 08.“真理是存在的真理。” 【释义】真理不是与存在者相关的某种正确判断或事实,而是与存在本身紧密相连。存在的意义的揭示过程就是真理的显现过程,真理不是客观的、静止的知识,而是在存在的展开过程中动态地呈现出来的,它关乎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敞开。 09.“人是被抛入世界的。” 【释义】这表明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一种偶然的、没有预先选择的状态。人在出生时就被抛入到一个既定的世界中,面临着各种已经存在的环境、文化、社会关系等,这种被抛状态是人存在的基本境遇,人需要在这种境遇中去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 10.“只有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存在与世界才是永远合理的。” 【释义】从美学的角度看待存在和世界,意味着以一种超越理性和功利的方式去体验和理解它们。美学关注的是感性、直觉和整体的体验,当以这种方式对待存在和世界时,能够发现它们内在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不是基于逻辑或实用的考量,而是基于对存在和世界的诗意和感性的把握。 11.“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存在是该存在者对其存在的领会。” 【释义】存在不是孤立于存在者之外的东西,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体现了存在的意义。而存在者能够存在,是因为它对自身的存在有所领会,这种领会不是一种知识层面的理解,而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在其存在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它使存在者以特定的方式存在。 12.“时间性使生存性、实际性与沉沦能够统一,并以这种源始的方式组建操心之结构的整体性。” 【释义】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操心”(Sorge)是此在(人)的基本存在结构。时间性不是简单的物理时间,而是此在存在的意义的境域。生存性、实际性和沉沦是操心结构的不同方面。生存性体现此在对自身存在的可能性的筹划;实际性指此在总是处于特定的实际境遇之中;沉沦表示此在在日常世界中迷失自己。时间性将这三者统一起来,因为时间性贯穿于此在的存在过程中,使得此在在不同的时间维度(过去、现在、将来)里展现出这些不同的存在状态,从而构建起操心结构的整体性。 13.“畏之所畏就是在世的存在本身。” 【释义】“畏”(Angst)是此在的一种基本情绪体验。这里所说的“畏”不是对具体事物的害怕,而是一种对自身存在本身的莫名的、根本性的情绪反应。在世的存在本身是不确定的、充满可能性和虚无性的,而“畏”所指向的正是这种存在的本源性状态,它揭示了此在在世界中的无根性和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迷茫。 14.“良知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本真能在的见证。” 【释义】良知不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外在评判标准,而是此在自身内部的一种声音或召唤。此在在日常的沉沦状态下可能会迷失自己的本真存在,但良知作为一种本真能在的见证,它提醒此在回归自身的可能性,促使此在从非本真的存在状态转向本真的存在状态,去承担自己的存在责任。 15.“烦忙是此在与世内存在者的存在关系。” 【释义】此在总是与周围的世界中的存在者打交道,这种打交道的方式被称为“烦忙”(Besorgen)。此在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工具、与他人合作等方式与各种世内存在者发生联系,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此在的存在结构的、充满意义和目的的关系,反映了此在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 16.“共在是此在与他人的存在关系。” 【释义】此在不是孤立的存在者,而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于世界之中。“共在”(Mit-sein)强调了此在与他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存在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个体相加,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构成的关系,他人的存在是此在存在的一部分,此在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人的存在,共同构建了此在的在世结构。 17.“本真的向死存在是一种先行到死中去的存在。” 【释义】此在的本真存在需要直面死亡。“先行到死中去”意味着此在在思想和态度上提前进入死亡的可能性之中,不是等待死亡的来临,而是在活着的时候就深刻地理解死亡对自身存在的意义。这种先行的态度能够让此在摆脱日常的沉沦,更加本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的存在可能性。 18.“世界之为世界是一个存在论概念。” 【释义】世界不是简单的由各种事物组成的客观实体,而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是此在存在的一种境域。世界是此在在其存在过程中所关联、所理解、所展开的一个意义整体,它与此在的存在结构密切相关,是此在生存和理解的背景与基础。 19.“上手状态是世内存在者的一种存在方式。” 【释义】上手状态(Zuhandenheit)描述了世内存在者与此在的一种特殊关系。当存在者处于上手状态时,它们不是作为单纯的观察对象,而是作为此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使用、操作的工具或材料而存在。这种存在方式体现了此在与存在者之间基于实践和目的的紧密联系。 20.“现成在手状态是上手状态的一种变式。” 【释义】现成在手状态(Vorhandenheit)与上手状态相对。当上手状态的存在者失去了与此在的直接操作关系,而被当作一个单纯的客观对象进行观察、研究时,就转变为现成在手状态。例如,当我们不再使用锤子来钉东西,而是把锤子当作一个物理对象来进行观察、研究时,就转变为上手状态。 21.“领会是此在本身的本己能在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 【释义】领会不是简单的认知行为,而是此在对自身存在可能性的一种生存论层面的把握。此在作为特殊的存在者,其存在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对自身能成为什么、能做什么进行领会。这种领会不是基于知识的积累,而是基于此在的存在本身,是此在在世界中生存时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原始的、动态的理解方式。 22.“解释植根于领会。” 【释义】解释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领会为基础。当此在对自身存在有所领会之后,就会通过解释来进一步明确和表达这种领会。解释是把领会到的存在意义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的过程,它是对领会的深化和细化,将存在意义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呈现给此在自身和其他存在者。 23.“话语是此在的展开状态的可理解性的分环勾连。” 【释义】话语(Rede)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是此在存在的一种重要体现。此在的存在是一种展开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话语起到了将这种展开状态的可理解性进行分解、连接的作用。话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它还涉及到此在如何将自身的存在意义在与他人、世界的关系中以一种连贯、可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是此在存在的一种结构性要素。 24.“沉沦是此在从自身脱落到世界中。” 【释义】此在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陷入一种非本真的存在状态,即沉沦。这意味着此在偏离了自己本真的存在可能性,被世界中的日常事情、公众意见等所左右,失去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深入追问,如同从自身脱落而陷入到一种看似忙碌实则迷失自我的世界状态之中。 25.“闲言是沉沦的话语方式。” 【释义】闲言(Gerede)是一种在沉沦状态下的话语表现形式。在这种话语方式中,此在不是基于自身对存在的领会来表达,而是传播着公众的、未经深入思考的意见和闲谈内容。闲言缺乏对事物本质的真正洞察,它反映了此在在沉沦状态下的随波逐流,在这种话语中,此在的存在意义被模糊和遮蔽。 26.“好奇是此在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沉沦方式。” 【释义】好奇(Neugier)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在这里,好奇是此在在沉沦状态下的一种表现,此在被周围世界的新奇表象所吸引,不断地追逐新的事物,但这种追逐是表面的、缺乏深度的,它使此在在这种看似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迷失自己的本真存在,是一种在沉沦中的别样表现形式。 27.“两可也是沉沦的一种方式。” 【释义】两可(Zweideutigkeit)表示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在沉沦状态下,此在对于事物的判断和态度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既不明确肯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在公众意见和日常闲谈的影响下,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这种两可性反映了此在在沉沦中失去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坚定把握。 28.“畏启示着无。” 【释义】畏这种情绪不仅仅指向在世的存在本身,还启示着无(Nichts)。这里的无不是简单的不存在,而是存在的一种否定性的边界。畏使此在面对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时,感受到一种根本性的虚无,这种虚无是存在的一种潜在背景,它促使此在对存在意义进行更为深刻的追问,因为在无的背景下,存在的意义才更加凸显。 29.“无是存在者之整体的不。” 【释义】无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相对于存在者之整体而言的否定性概念。它表示对存在者整体的一种否定性的界定。存在者之整体是我们可以感知和理解的所有存在者的集合,而无则是这个集合之外的一种否定性的存在,它与存在者之整体相互关联,通过对存在者整体的否定来显示自身的意义。 30.“诗是对存在的创建性保存。” 【释义】诗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诗不是简单的文学创作,而是一种对存在意义的创建和保存方式。诗人通过独特的语言和意象,开启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的意义被挖掘、被赋予新的内涵。这种创建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基于对存在的深刻洞察。同时,诗又将这种被创建的存在意义保存下来,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诗来感受、领悟存在的真谛,诗成为存在意义的一种特殊载体,让存在不至于在日常的沉沦中被遗忘。 31.“思是对存在的思念。” 【释义】这里的“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考,而是一种对存在本身的深切的“思念”。它是一种向着存在回归的精神性活动,是对被现代社会遗忘的存在意义的一种追忆和探寻。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忙于各种事务,而遗忘了存在的根本问题,思就是要打破这种遗忘,重新唤起人们对存在意义的关注,以一种深入的、本真的方式去思考存在自身的关系。 32.“科学不思。” 【释义】海德格尔认为科学虽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但它并不真正“思”存在的意义。科学更多地关注存在者的具体属性、规律等可量化、可实证的方面,而忽略了存在者背后更为根本的存在意义。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特定的逻辑和实证框架,它在这个框架内对事物进行分析和解释,但这种方式无法触及存在本身的奥秘,所以说科学不思。 33.“座架是现代技术的本质架构。” 【释义】座架(Gestell)作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架构,意味着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强求性的“摆置”(stellen)。现代技术将世界纳入一种可计算、可操控的框架之中,把自然和人类都当作资源来进行订造(Bestellen)。在这种架构下,人不再是技术的主人,反而被技术的逻辑所束缚,技术按照自身的要求塑造着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对自然进行着过度的索取和改造,从而改变了人与自然原有的关系。 34.“拯救之力在生长。” 【释义】尽管现代技术带来诸多危险,但海德格尔认为拯救之力也在生长。这种拯救之力可能来自于人类对自身存在的重新思考,对现代技术本质的深刻洞察。当人们意识到技术对存在的威胁时,就有可能从对技术的盲目追崇中觉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存在的关系,这种觉醒和反思的力量就是拯救之力,它蕴含在人类不断发展的精神意识之中,是对现代技术困境的一种潜在的解脱力量。 35.“哲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 【释义】海德格尔提出哲学的终结,并非说哲学完全消失,而是指传统哲学那种以构建形而上学体系为目标的方式已经走到尽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等因素,哲学的传统领地不断被侵蚀。然而,这也引出了“思”的任务。“思”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思辨,它是对存在意义的更本真、更深入的追问,是在哲学终结的背景下,重新寻找理解存在、人类与世界关系的新途径,是一种回归存在根基的思考任务。 36.“人是存在的看护者。” 【释义】这一表述强调了人在存在中的特殊角色。人不是存在的主宰,而是存在的看护者。意味着人有责任保护存在的意义,维护存在的完整性,不使其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技术的冲击下被破坏或遗忘。人要以一种尊重、敬畏的态度对待存在,在自己的生活、行为和思想中体现对存在的看护,无论是对待自然、他人还是文化等方面,都要确保存在的本真得以延续。 海德格尔的言语充满对存在的深邃思考。他说“人是被抛入世界的”,揭示人来到世界的偶然性与被动性。“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一表述强调语言与存在的紧密关系,语言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存在的居所。“向死而生”则指出人从出生就走向死亡,这种对死亡的正视能让人更本真地生活。他的言语促使人们反思自身存在的意义,打破日常的沉沦状态,去探寻存在的本真,从哲学层面引导人们重新审视生活、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性。 (来源:哲学工坊)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