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德彝亲眼看到了西方文明,却自卑了一生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5-01-20 发布于宁夏

图片

 1866年,大清帝国第一次向西方派出官方考察团,以斌椿这个小官为团长的这个考察团更像一个旅游团,没有任何政治任务。在这个旅行团里面有一个19岁的满族年轻人叫张德彝,他是今天的辽宁铁岭人,当时是京师同文馆培养的第一批翻译人员。他在这次旅行中写下了对西方的考察日记,留下了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观察。

  在日记中,张德彝对欧洲的城市那种整洁干净印象极佳,曾赞美伦敦“道路平坦、园林茂盛,街巷整齐,市镇繁盛。”对柏林、巴黎等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园、排水系统、公共厕所都赞不绝口。

  对欧洲的科技,张德彝同样充满好奇,他游记里面大量记载了西方的电梯、火车、地铁、轮船、自行车、“铁裁缝”,也就是脚踏式缝纫机,还有“制火宝机”,也就是灭火器,还有收割机、升降机等等。今天我们中国人使用的电报、自行车、螺丝这些词汇都是张德彝最先翻译的,此外标点符号、巧克力这些词也是他最先介绍给中国人的。最有意思的是他还记载了欧洲人用“避孕套”,但是因为中国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他表示无法接受这种东西。

  一般认为,避孕套是16世纪意大利解剖学家法洛皮奥发明的,到1870年前后已经可以批量生产了,售价低廉,在欧洲大量普及,张德彝正好在这个期间赶上这个新潮玩意的普及。

  张德彝是最早记录欧洲近代政体是如何运作的中国人,在英国的议事厅,他见到了英国议会民主是如何运作的,在英国法庭上他旁听后又被英国法律的审判所折服,认为这种法庭和清朝那种刑讯体制完全不同。他参观英国监狱,发现人家监狱不但有温饱,还给犯人很多人道待遇,这让他大吃一惊,这个世界还有把犯人也当人的国家,我大清绝非如此,他们犯人居然还有在花园散步的时间。他看到了法国民主推举议员的过程,也观察了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张德彝和斌椿的日记不同,他一方面赞叹欧洲的繁华,一方面感叹自己国家的卑微。他作为同文馆学生,在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当翻译绝对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好差事,而是要被骂成“鬼奴”的,给洋鬼子当奴才的人,即使日后张德彝成为了光绪皇帝的英文老师,张德彝也没有消除这种自卑感,他到了晚年仍然告诫子孙不要学习他,他终身以未能参加科举考试感到遗憾,认为自己一生只懂英语,实在是太不学无术了。他内心深处也认同学习外语和西学是一件非常下贱的事情,自己也不算真正的读书人,希望儿孙后代要去读圣贤书,不要接触外语这些东西,这样也就不会被骂成“鬼奴”了。

这就是中国近代化转型的艰难,作为一个精英人物,已经看到了文明世界,依旧无法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花岗岩脑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