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不可否认在陌生人之间,对方对你产生戒心是肯定存在的,但很多时候,对方对你产生戒心,且一直不放下戒心的诱因,可能来自于你的言行表现,比方说,你作为某某单位的销售人员,始终以防御的姿态对待客户,直接就会影响客户的整体感觉,从而激发或提高客户的戒心,这种条件下要谈成生意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老板或领导在选择销售人员时,一般会选择举止相对随意,其情绪比较放松的人员作为首选,至于话痨,或总是说的太多而听别人讲的太少的人员,反而也不是首选,当然,在社交方面情绪紧张,时常处于防御状态的人员,更是不适合的对象,干这种职业,决定了你首先必须给客户以敞开之心的感觉,真是应征了那句话,想要别人如何对你,你首先就该对别人,当然,还是那句话,即便你以友善的方式对待别人,但也未必人人都会对友善,毕竟任何事情都有个概率的问题。 那么,如何拔掉他人戒心或防御之心,是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之术,也是值得研究的职场必修之道。 一是戒心这种心理是隐藏于灵魂深处的想法,也就是说,能看出来是你的本事,但你若直白讲出来,这就犯了大忌,就如对方赤裸裸的站在你的面前,被你看了个透彻,为避免这种尴尬,对方只有进一步强化其戒心程度,你看不出来,对方才有安全感。 比方说,与人第一次见面,很可能对方有戒心,对你存在各种疑问,因此,你想获得对方的好感,或对你的正面评价,你应该首先给对方一个积极评价的信号,比方说:某总,早就听说你了,你可是某某行业、某某领域的大人物,又比方说,你与某某明星有几分相似,这气质一般人可比不了,等等,为避免冷场,为赢得对方好评、好印象,各位职场同志如遇类似场景,不妨一试,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二是因为人性中的戒心,导致人际交往方面,对方会先入为主的认为,彼此之间是两个世界的人,不是一个圈子、不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阶层的人,所以,要么不与你沟通、要么很难进行沟通。有基于此,化解戒心,破局人性中的障碍点,寻找彼此共同之处就显得很有必要。 比方说,对方是是哪里人,和你是不是同一个地方的,对方在哪里学习过,是不是同一个学校的校友,对方在哪里工作过,是不是有共同的职场经历或话题,当对方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你顺势提出,你也是也是那里人,你在某某学校学习过,或者,你也曾经到过那些地方,所谓共同之处,主要在于使对方找到其熟悉的事物,人只有在熟悉的事物面前,才会逐渐放下戒心,对于很多职场同志来讲,要到外地求学、去外地工作、旅游,或者出差办事,如果从人、事、地等主要元素方面都没有熟悉之处存在,一定会非常警惕,精神也会高度集中或紧张,以备于出现突发情况,可以获得更优等的逃跑机会。 当你与对方实在找不出有什么共同之处是,那就只找对方熟悉的人或事即可,如对方的亲人、家人,等,只要你由此引出话题,就能引起对方的注意或反应,一般的,对一个陌生人没有任何反应的人,但对其亲人或家人,一定是有反应的,哪怕是再谨慎不好沟通的人,也会有所反应的。 在某些交际场合,你要搭讪某人物,但对方是有戒心,前文我已经讲到过,所有的陌生人之间的交际都是有戒心的,因此,在没有任何过往交集的前提,你以对方的家人入手打开话题,表示,其家里小孩读几年级了,在哪里上学啊,通过对方熟悉的人或事作为谈论的主题,对方自然就愿意与你交流了,人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以及自己熟悉在意的东西。 除一些熟悉的人和物之外,当你与某同志交流时,语言上的熟悉与否有时也很重要,如果说,在某些可能的会对对方不利的环境下,尽量不要使用你或叫对方的名字,比方说,在学习阶段,很多职场同志都会有这种经历,一些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可能最怕老师提问,叫他的名字,因此,紧张或戒心就会比较大,而当一些对其有利的环境下,则希望你称呼对方的名字或你,某某同志,感谢你,当你以这样的方式与对方频繁交流,你讲得越多,对方的戒心消除的越快,所以,用对方熟悉的语言,或对方喜欢的语言,是拔掉人性戒心的有利杀器。 三是要搞定对方,首先得打破对方的戒心,你就成功了百分之五十,如何打破?给对方营造一个相对舒适或轻松的交流环境是第一位的,我们知道,很多讲职场、讲人际的人物,都或多或少会提到信息收集与掌握的重要性,而信息收集掌握怎么来的,倾听,多听对方所讲。 在倾听的过程中,是要有所表示、有所反应的听,而不是一味的沉默而听,比方说,你可以点头、你可以身体走近、椅子前移,表示你很感兴趣,你一直在关注对方,同时在语言要有所附和,如,你讲得很有道理;原来是这么回事;听你这么一讲,藏在心里的很多问题似乎都已经有了答案了。 而对于一些不容易开口的人,要知道鬼谷子讲到,口乃心之门户,人不开口,就近不了对方思想的真实世界,当从对方已经无计可施之时,不妨从自己身上做文章,做一些能影起对方好奇心的动作或事情,以获得对方的主动搭讪,那么,对方的心之门户会就此打开,戒心也就会大大减弱,然后才会有其他方面的交流可能。 四是职场人人都喜欢讲道理,但人人都不想听别人讲道理,别人讲得越多、讲得越对,越可能不被人接受,职场所相信的只有自己,或相信已经相信过的人,历史上,很多臣僚向皇帝进言,皇帝也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皇帝的心理关过不了,接受不了臣属的劝谏,皇帝成不了明君,臣属却成了冤死鬼。 当今职场依然如此,只不过,下属通常不会再冒生命危险或承受领导暴虐的私刑之害,仅此而已,唐太宗算是古代历史上最会处理与下属关系的明君了,也非常积极的接受或鼓励下属谏言,但结果如何,不仅在生前想灭了魏征,死后也真的还是将魏征鞭尸挖坟,报了魏征犯上之仇,需要时,忍了魏征那么多年,受了那么多的气,终于还是最后一并给算了总账,从这方面讲,明君似乎比庸君弱主更可怕,至少昏君不会将你利用完了再废了你,昏君更多的是不利用你,或在最初就废了你,免去你白忙活。 所以,先讲情、先从情开始,也就是对方的情绪、对方的心理状态开始,由情入理,考虑到对方的情绪以及心理状态之后,再依据形势将其中的道理输入到对方的意思里,以达到搞定对方的目的。 有两种办法可以用:其一,以比较小的事情,对方轻易就能做到的事情入手,比方说,你与某某领导谈论某个大项目之前,先让此领导做个举手之劳的事情,在买之前,先让你试用、先让你进行体验感受,切合对方的感觉,一旦对方对此有感觉、有兴趣之后,生意便有了成功的可能; 其二,讲任何的危害,你讲得可能都对,但对方就是不戒烟、不戒酒,道理正确,但却不能深入人心,不能深入人心的道理,就很难使人自动自发的改变或行动,借助别人的话来传达这种道理则效果将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你所借助的对方,可以某领域的专家或权威人士,也可以是对方一直很听他话的这么一个人,虽说不能百分百搞定对方,但成功的概率却会翻倍的增加。 职场中,遇到比较排斥你的人,遇到很有戒心的人,你的任何会使对方提出否定答案或态度,都会使对方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存在,又会进一步促使对方对你高度戒备,从而不愿接受你的看法,反之,如果你所要提出的言论,总会使对方提出肯定答案或态度,对方就会轻松的去接受。 鄙人在早些年,有部影视作品里就有这样场景的描述,孙中山先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会上表示,共产党人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不少国民党元老或保守派表示,共产党人只有退党了,才能加入国民党,为此毛主席正采取了使这些顽固份子只能回答是的连续提问。 不想这些自以为是、自认为胜券在握的顽固份子却被掉入坑里了,在所有是的回答之后,既然都表示了肯定认同,便与此前所提出的反对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名党,只能退党之后加入国名党的结论相矛盾,只能接受毛主席的说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