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王到大汗,汉地始终是忽必烈稳固而强大的根据地,加上其后来又在中原建立了元王朝,为了统治汉地,他就必须得实行汉化。但是呢,他权力的基本盘又是蒙古贵族,加上要统治漠北,所以就必须在汉化的同时坚持蒙古旧制。更重要的是,忽必烈要以坚持蒙古旧制的方式向各大汗国证明,他才是正统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有统治大蒙古帝国的法统。 自从1251年总领漠南事务开始,忽必烈就有意识地将汉地打造为自己的根据地以助力自己日后向大汗之位发起冲锋。当时,不管是汉地儒士还是掌握军政权力的世侯都将忽必烈作为他们利益的代言人进行大力支持。为了将汉地打造为稳固的根据地,忽必烈就借鉴中原经验在制度层面进行改革以治理汉地。 1259年,蒙哥汗去世,忽必烈随即与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展开了汗位之争。这个时候,汉地对其就更加重要,因为,他要整合汉地的所有资源与政治优势更强的阿里不哥进行竞争。 次年四月,忽必烈于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即位称汗,建元“中统”。在即位诏书中,忽必烈指出了历任大汗的管理漏洞,具体表现是“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为了争取汉地力量的支持,他表示:“爰当临御之始,宜新宏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 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一行为直接就抓取了中原精英的心,在他们看来:“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当然,和此前统治中原的游牧民族一样,忽必烈必须顺应时势,“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最终,忽必烈带着汉人精英凭借汉地雄厚的经济资源经过四年多的苦战终于打败了阿里不哥,夺取了汗位。 也就是说,在忽必烈崛起进而夺取汗位的过程中,汉地力量始终是其有力支撑。因而,忽必烈在登基、夺取汗位之后就必须对汉人精英进行政治分红并进一步进行汉化。 而事实也是,忽必烈即位之初,汉人官吏在其政权中不仅没有遭到歧视,反而掌握着主要权力。当时,中书省官员和元初地方长官十路宣抚使、宣抚副使,大部分都是汉人。 之后,忽必烈又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进一步进行汉化:以“大元”为国号,改年号为“至元”;在燕京设太庙祭祀先祖,并参考中原仪制制定了朝仪;将国都由开平迁往燕京,将建设的新城定名为大都;建立包括中书省、枢密院等在内的汉式官僚机制;按照汉人的制度于1273年册立真金为皇太子;重视农业建设并编成《农桑辑要》一书以指导生产;尊崇儒学,建立孔庙向儒家精英示好;设立诸路提举学校官,重建地方官学体系;继承汉人修史的习惯设立了国史院进行修史;支持并包容包括绘画、戏曲、小说等在内的汉文化流行、发展... 任何游牧民族政权要想立足中原、统治中原,进行一定程度的汉化就是其必选项,忽必烈也顺应历史潮流完成了大蒙古国向元王朝的过渡。对于此,史家也对忽必烈进行了肯定:“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但是,忽必烈毕竟还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同时统治着中原汉地和漠北草原,所以其就必然不能像北魏孝文帝那样将北魏打造成纯粹的魏晋式的汉人王朝。 在历史上,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始终是泾渭分明,很难兼容,忽必烈要是完全汉化就代表其抛弃了漠北草原,而现实又是,作为成吉思汗的子孙,他不仅不能抛弃草原,还要持续获得蒙古贵族的支持,因为,草原文化是其政治的根,蒙古贵族是其维持统治的基本盘。 早在忽必烈之前,蒙古贵族就表现出了对汉文化的强烈排斥,耶律楚材的汉化改革为什么不能推行下去,就是草原本位政策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忽必烈在统治漠南期间,蒙古贵族照样对其汉化政策是强烈排斥,甚至以政治手段对忽必烈进行打击,他们向蒙哥汇报:“忽必烈得中土心,其心难测。” 而历任大汗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一直坚持草原本位,为此,窝阔台是不得不将耶律楚材边缘化,蒙哥甚至派人前往汉地对忽必烈进行敲打。 大蒙古国大汗权力的基础就是蒙古贵族,而要得到蒙古贵族的支持就必须坚持草原本位。 图源/剧照 如今,忽必烈不仅将国都迁往了汉地,建立了元王朝,还在制度层面深度汉化,甚至对蒙古宗王的权力进行限制。 因此,漠北势力也对元朝系统产生了强烈的排异反应,具体表现就是叛乱:至元十三年(1276),蒙哥之子宗王昔里吉和明里帖木儿、药木忽儿等人发动叛乱,叛军一度占领吉利吉思等地,漠北的蒙古贵族也响应了叛乱。当时,忽必烈是紧急调动刚灭亡南宋的主力伯颜所部才平定了叛乱,重新控制了漠北;至元二十四年(1287),作为曾经支持过忽必烈的东部诸王也起兵反叛,成吉思汗的幼帝铁木哥斡赤斤的后人乃颜纠集合赤温后王哈丹等人反元,忽必烈率军亲征才将其平定;次年(1289),哈丹再次举兵反叛,1291年兵败。 经过这一系列内部战争,忽必烈才稳固地控制住了漠北草原,削弱了东道诸王的势力。此后,这两个地方一直处于元朝的行省节制中。 因此,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忽必烈以元朝皇帝的身份通过武力强化了对漠北游牧势力的控制。 除了漠北和东北的蒙古宗王,外围的各大汗国也不认可忽必烈的汗权。在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时,忽必烈获得的支持也仅有波斯旭烈兀的伊儿汗国和东北的东道诸王。 在忽必烈夺取汗位之后,他们也根本就不认可忽必烈的大汗身份,尤其是窝阔台汗国的海都。至元六年(1269)春,海都与察合台后王八剌等大会于塔拉斯河上,划分各自在中亚地区的势力范围、进行财富分配,并宣誓保持蒙古传统的游牧风俗和旧制。为此,海都还派出使者质问忽必烈:“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在外围的各大汗国看来,忽必烈就是大蒙古国的叛徒。 虽然各大汗国和大蒙古国系统的分离是迟早的事,因为毕竟存在交通、文化、生产等各方面的客观现实、差异。只是,忽必烈实行汉法的行为让他们可以公然与大蒙古国的系统进行分离。 面对海都的威胁,忽必烈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右丞相安童出镇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西),以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统治,并伺机东进。 但后来却发生了上文提到的宗王昔里吉的叛乱。在元朝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海都与察合台汗笃哇(八剌子)趁机东进,占领了阿力麻里,骚扰天山南北。当时,畏兀儿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战死,元朝在天山地区的防线收缩到别失八里和哈剌火州一带。 乃颜叛乱也与海都取得了联系,双方遥相呼应。 至元二十五年(1288),海都与笃哇兴兵东犯,于次年在杭爱山击败忽必烈孙子甘麻剌所统的元军,宣慰使怯伯在和林叛降海都,漠北大震。 图源/剧照 当时,已经七十四岁高龄的忽必烈是不得不御驾亲征才收复了和林。 至元二十九年(1292),忽必烈命玉昔帖木儿代替伯颜统领漠北元军,随后又命铁穆耳出镇漠北,开始对海都展开攻势。次年(1293),元将土土哈占领益兰州(今俄罗斯图瓦),收复吉利吉思等五部,控制了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将海都的势力压制在阿尔泰山以西,巩固了漠北的防御。 由此可见,建立元朝后,忽必烈同时面对着漠北不稳定的治理困局和外围各大汗国不认可他大蒙古国大汗身份的政治困局。 为了破局,忽必烈就只能在坚持汉化的同时保持相关蒙古旧制,实行二元政治,用他在即位诏书中的话来说就是: 祖述变通。 祖述的意思是继承蒙古旧制,变通是指进行一定程度的汉化改革。用忽必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 所以,在打败阿里不哥之后忽必烈就在政治层面强调自己作为大蒙古国大汗的正统性:“岂以我若汉高祖、宋太祖遽陟帝位者乎?” 我不是汉高祖、宋太祖那样通过武力开拓天下的开国皇帝,我的权力是有传承的,是来自历代蒙古大汗。 强调自己的法统是为了统治漠北和外围各大汗国的合法性,但要维持其合法性就必须得坚持蒙古旧制,用忽必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敢忘列祖之规。” 同时,为了保障支撑自己汗权、皇权的蒙古贵族的利益,忽必烈都必须坚持部分蒙古旧制。 因此,在打败阿里不哥之后他就在着手抑制汉人世侯的权力,规定:地方实行兵民分治,罢世侯子弟为官者,停止世侯世袭,立官吏迁转法,定易将之制,使将不擅兵。 以下调汉人军事地位的方式加强对汉地的统治,强化中央集权。 当然,这也是因为一次事件对忽必烈的刺激。中统三年(1262)二月,山东军阀李璮趁着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竞争汗位期间举兵,占领益都、济南,传檄山东和河北,号召汉地世侯起来共同反蒙,并派遣使臣称臣于南宋,献涟海三城请求宋军支援。 虽然蒙军顺利平定了李璮的叛乱,但这也让忽必烈看到了汉人世侯的不可信,认识到蒙古贵族永远才是自己坚定的基本盘。 图源/剧照 因此,在坚持以上都和大都分别作为统治漠北和汉地的政治中心之外,忽必烈又在至元二年(1265)规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朝廷之中也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规定:以蒙古人为长,以下参用汉人和色目人。 汉人精英被蒙古贵族和色目人是强行挤压,同时失去了重要的军政权力。至于忽必烈为何重用色目人,一个是因为对方善于理财,能够解决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色目人背后没有家族力量作为背书,好控制。 另外,像投下制度、斡脱制度、岁赐制度、怯薛制度、达鲁花赤制度、扎鲁花赤等制度都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忽必烈维护汗权、皇权,保护其基本盘蒙古贵族利益的重要支撑。 更重要的是,忽必烈还接受了许衡的建议,选拔10到15岁的蒙古少年进行精英教育以形成蒙古人对权力的接力。同时,怯薛制度也是元朝高级官员的重要来源,相当于秦汉时代的郎官。 儒士走进帝国庙堂的路被大大堵死。当汉化修养极高的皇太子真金去世之后,汉人精英就进一步被边缘化。 在这些之外,忽必烈还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积极引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以稀释儒教的垄断地位,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道教;反对汉人士大夫文言文式的书写方式,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字;坚持蒙古在服装、婚姻、宗教等方面的传统;坚持打猎和喝酒以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元朝在中原化的同时依旧披着蒙古特色的外衣,成为典型的二元政治。 就是在驾崩之后,忽必烈也分别有中原和蒙古两个谥号,分别为: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禅合罕。 虽然忽必烈在权力层面极力覆盖漠北草原和中原汉地,但结果是汉人精英和蒙古贵族对他都不满意,外围的各大汗国更是将他视为蒙古帝国的背叛者,忽必烈始终活得非常拧巴。 但这也是其同时统治漠北和中原所要付出的代价。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忽必烈和元朝也为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融合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