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推测,部分有了史料的证据。《明实录·英宗实录》记载:三月乙西 行在刑部尚书魏源等奏:“宣府等处沿边城堡军装多不整饬,盖因总兵官都督谭广年老,提督不周所致。”上以为然,敕都督佥事黄真充左参将,都指挥同知杨洪充右参将,协同谭广提督。是日,杨洪奏:“欲将开平卫城增高五尺,龙门所城展宽一里。独石地方东至潮河川,西抵宣府,增置烟墩六十座。会计工程浩大,乞将屯军俱免一年屯种,协同守备官军并力修筑,以为长久之计。”从之。正统三年所筑墩台,系增筑。所谓增筑,在此之前,原就有传烽体系。原有的传烽系统,包括宣府-大宁-辽东之间的那道烽火台连线。自独石口至潮河川一线的墩台,目的是加强边备,将虏情犯边的情报向古北口、潮河川一带传递,以便蓟镇的古北口、潮河川一带加强防备,防止敌虏冲击边关。潮河河谷自丰宁至古北口,大部分地段河床开阔,河谷平坦,是由草原通往中原的坦途。这也是古北口地理位置重要的原因。古北口外滦平境内的烽火台连线,收拢于巴克什营,向北分为多路,形成明显的烽火传递线路。除了独石口方向至潮河川的墩台连线,还有自大宁向古北口传递烽火的连线,以及其他支线。这些烽火传递的目的地,都是古北口。而宣府-大宁-辽东的外线烽火台,时代应当更早,当在洪武年间。洪武年间修建城池的记载比较明确,但修建墩堠的记载并不完整。例如:洪武四年七月辛亥,“置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吴泉、冯祥为同知,王德为佥事。总辖辽东诸卫军马,修治城池以镇边疆。”洪武六年正月王子,“今又令大将军魏国公徐达、副将军曹国公李文忠,先至大同、北平等处,修理城池、练兵训将,以备边陲。”但在《明实录·太祖实录》洪武九年八月戊子则记载,“敕燕山前、后,永清左、右,州、永平、密云、彭城、济阳、济州、大兴十一卫,分兵守北边关隘。时关隘之要者有四:曰古北口、曰居庸关、曰喜峰口、曰松亭关。而烽堠相望者一百九十六处。徼巡将士六千三百八十四人,初俱用北军,至是始选江淮军士参之。”由此可知,洪武时代的烽堠,可能是城池的配套设施,并不见得都有详细记载,但在修治城池的同时,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