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一生钻研医道,游历名山大川,草堂问药。 他不仅医术高超,在养生之道上更有独到见解。《千金方》记载,有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道士前来拜访,向他请教长生之术。 孙思邈笑而不语,只说:"道在山水间,不在言语中。"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实则暗含玄机。 究竟长生之道藏在何处? 为何说必经九重关? 唐贞观年间,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上,一座草堂掩映在翠竹之中。 这里是孙思邈的居所,常年有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 这天,一位身着道袍的老者踏着晨露而来,自称姓张,向孙思邈求教养生之术。 孙思邈正在煎药,见老者气息绵长,举止从容,便知是位有道之人。 他放下手中药碗,引老者到竹林间的石凳上坐下。 "贫道一生虽精研医术,但长生之道却非寻常人所能轻易参透。" 孙思邈斟了一杯清茶递给老者,"我观道长气色红润,精神矍铄,想必也是修道多年的高人。" 老者抿了一口茶,点头道:"正是看到先生著作中提到的'九重关',才特意前来请教。 这九重关究竟是何玄机?" 孙思邈闻言,目光投向远处的山峦,缓缓道来:"要知这九重关,且听我说一个故事。" 话说多年前,我游历终南山时,遇到一位百岁道人,名唤抱一子。 他身体康健,耳聪目明,在山中采药时能健步如飞。 我好奇他的养生之道,便拜师学艺。 抱一子说:"人之所以短寿,都是因为不懂得顺应天道。 要想长寿,必须经历九重考验。" 第一关名为"心静"。抱一子让我在悬崖边打坐七天七夜,不许动弹。 起初我心烦意乱,被蚊虫叮咬也不能动,后来渐渐入定,竟感觉与天地融为一体。 第二关唤作"气足"。每日清晨要采山间朝露饮用,学习吐纳之法。 抱一子教导说:"人之气血,如同天地阴阳,要懂得吸收天地精华。" 第三关是"神全"。需要在月圆之夜,静坐观星,以心御气,以气接神。 这一关最是考验人的定力,稍有杂念就会功亏一篑。 第四关为"骨正"。每日清晨要习练导引之术,舒展筋骨,活动关节。 抱一子常说:"骨正则气顺,气顺则神安。" 正当孙思邈要说到第五关时,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 老者神色一动,问道:"听闻先生曾说'得长生者,必先修心',这后面几关与修心有何关联?想必其中藏有极深的玄机。" 孙思邈微微一笑:"后面的关卡才是真正的考验,涉及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不过,要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还请道长细听下文。" "第五关名为'食简',"孙思邈继续道,"不是只吃素食,而是要懂得食物的阴阳五行之性。 抱一子教我辨别百草药性,明白食物相生相克的道理。 他说:'能食者善养生,知食者长寿矣。'" 第六关称为"神游"。这一关要求能够在打坐时让神识离体游历四方。 抱一子解释说:"形神合一时,才能体悟天道运行的规律。" 这一关我修习了整整三年才略有所得。 第七关叫"物我"。要超脱物我之分别,达到"吾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境界。 抱一子常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非山,见水非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三重境界,能悟者寥寥。" 第八关是"忘机"。须将一切得失、荣辱、生死置之度外。 抱一子说:"人执着于生,反而加速死亡;能看破生死,方得真正长生。" 最后一关名为"归真"。这一关没有具体的修炼方法,全 凭自悟。抱一子说:"归真者,返本还源也。人能回归本真,方能与道同在。" 说到这里,孙思邈停顿片刻,转向老者道:"这九重关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天地至理。 每一关都是一重生命的蜕变,过一关就离道近一步。 修行之路没有捷径,唯有循序渐进,才能真正领悟长生之道。" 老者听完,神色凝重地说:"原来如此”。 这九重关不仅是养生之术,更是修道之径。 难怪先生说'过来人才知玄妙'。 孙思邈点头道:"正是。很多人只知道追求外在的养生之法,殊不知真正的长生之道在于修心。心能够与天道相合,自然就能明白生命的真谛。" 老者起身深深一揖:"今日得闻高论,使我茅塞顿开。 这九重关确实是从形到神,从外到内的完整修行体系。" 孙思邈送别老者时,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这九重关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延年益寿,而在于让人明白:生命的真谛在于与天道相合,与自然相融。 只有经历这九重考验,才能真正体会到天人合一的玄妙境界。 那些想要追求长生的人,大多执着于形体,却忽视了心灵的修养。 其实,真正的长寿不是时间的累积,而是境界的提升。正如《道德经》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九重关正是让人循序渐进,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多年后,当人们谈起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时,常常提到这九重关。 但真正能理解其中深意的人并不多。 因为这不仅是一套养生法则,更是一条通向大道的修行之路。 正如孙思邈所说:"欲求长生者,必先修心。心正则形正,形正则神全,神全则道成。" 这才是九重关的真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