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暂时撇开社会的原因不论,仅就文化本身的渊源来说,盛唐文化的繁荣发展乃是南北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而李白恰恰处在这两种交流的高潮之中,再加上他本人特殊的教养和经历,终于使他和盛唐文化一起登上高峰。 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的学风、文风乃至书法的风格,都呈现出显然不同的状态。南方喜庄老、尚清谈,注重抽象名理的论辩。北方流行汉儒的经学,注重人的行为准则。南方文风华靡,北方文风质朴。到唐朝,诗人们经过近百年的摸索,特别是在“四杰”和陈子昂的努力下,这两种文风开始较好地融合起来。南朝的“文”融入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南朝的“文”,为创造中国诗歌最健美的典型做好了准备。而李白适逢其会,成为这种新诗歌的最优秀的代表。 南北文风之所以能在李白那里融汇为一股新的诗潮,与他个人的教养和经历也有关系。他早年生活在蜀中,蜀中文化给他以最早的启迪。李白出蜀之后,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后来回到江夏一带,定居于安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荆楚文化,《楚辞》《老子》以及受《老子》影响的《庄子》构成荆楚文化的特点。临其地,习其文,那种崇尚自然,耽于幻想,充满浪漫情调的文化必定给年轻的李白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李白集中庄、骚影响的例证不胜枚举。此后,他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寓家任城,与孔巢父等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这些活动不仅使他扩大了视野,而且得以亲自体验北方文化的贞刚之气。天宝元年到天宝三载,李白在长安有机会接触盛唐时代最优秀的文化,离开长安以后又一直过着漫游的生活,广泛地领略南北各地的自然风光,了解各地的习俗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这使他的创作得以在大一统的唐帝国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展开,并取得局于一隅的诗人绝不可能取得的成就。南北文风在李白身上得以融合,这不仅是通过对前代诗人的学习达到的,更重要的是从丰富的生活经历中实地感受之后,自然而然融合到一起的,因此才能达到那么完美的地步。 盛唐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期。经济之繁荣、国威之强盛,在中国封建社会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领先的。在统一、繁荣与强盛的基础上,盛唐文化不仅兼容南北,而且贯通中外,具有博大闳放、灿烂辉煌的气象,保持着永恒的魅力。唐朝境内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遍及广州、扬州、洛阳等主要城市,而以国都长安最为集中和繁盛。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在八世纪前半叶人口已达百万。来自外国的使臣络绎不绝。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体,广泛地吸取了域外文化而蔚为大观,那种兼容并蓄的伟大气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对盛唐诗人在心理上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给诗歌创作带来的活力,的确是不可低估的。因循守旧、模拟保守的习惯势力,在盛唐没有立足之地。新的事物、新的气象、新的追求,带动着诗歌以一种开天辟地般的气势去创造、去攀登、去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局面。终于,盛唐诗歌达到了中国这个古老的诗国的高峰。而李白又是适逢其会,走在这个新潮流的最前列。 李白特殊的身世使他更易于接受这种时代潮流的影响。他出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才到四川,幼年受到西域文化的洗礼。这使他容易摆脱传统的束缚而易于受异端濡染。入蜀以后,李白受的是多方面的教育:“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感兴》其五)、“十五观奇书”(《赠张相镐》)。他所谓奇书未必包括域外著述,但并非传统的儒家经典是可以肯定的。胡怀琛先生曾据范传正《李公新墓碑》所载“草答番书”一事,证明李白识外国文。证据虽然不足,但是也不是不可能的。李白在岷山之阳和东岩子一起巢居数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李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上安州裴长史书》)。他所自诩的这些行为也有异于儒生。后来他到过扬州、洛阳、长安,有机会亲自接触外来文化,在长安还和日本人阿倍仲麻吕结成好友。把李白放到中外文化交流的这个背景上去看,他能够成为盛唐文化的伟大代表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摘编自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 材料二: 执著热切的兼济意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构成了唐诗的主体审美色调,这样的诗歌彰显出广大诗人昂扬奋发的生命斗志、刚强劲健的情感内涵、狂放不羁的精神个性以及自由独立的文化人格。考察这种精神的内核,则是由时代的雄强、人性的解放共同建构的积极入世、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强烈生命主体意识。这种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必然呈现出苍茫壮阔、刚健雄浑的境界,从而形成唐诗最具人性色彩的阳刚之美。盛唐诗人的生命精神具有更为“任性自由”“奔放率意”“勃然生机”等特质,给人以美感的享受,令人感受到生命的震撼美,李白无疑是经典代表。李白诗歌所展现出来的生命之美是由李白天生俊逸的生命人格决定的,又与当时大唐雄强隆盛的时代精神密不可分,时代呼唤天才,李白应时而生。 (摘编自刘伟《盛唐李白之生命美学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仅就文化本身的渊源来说,盛唐文化的繁荣发展既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果,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 B.南北文风之所以能在李白那里融汇为一股新的诗潮,是因为他个人的教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C.盛唐时经济之繁荣、国威之强盛,在中国封建社会是空前的,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D.以兼济意识、进取精神等为主体审美色调的唐诗,彰显出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具有人性色彩的阳刚之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唐代,南北文风能够开始较好地融合起来,离不开先前的诗人们近百年的摸索,尤其是“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努力。 B.李白游历大江南北,领略到多地的自然风光、习俗风尚和地方文化,有了丰富的经历和感受,南北文风在他身上得以融合。 C.因循守旧、模拟保守的习惯势力在新事物、新气象、新追求面前败下阵来,终于,盛唐诗歌达到了这个古老的诗国的高峰。 D.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幼年受到西域文化的洗礼,后来到过扬州、洛阳、长安,有机会亲自接触外来文化,能够识得外国文。 3.下列诗句不能够支持材料二“这种精神”的一项是(3分) A.“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登太白峰》) B.“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C.“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从军行》) D.“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4.材料一第五段多处引用李白的诗句,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材料二中“时代呼唤天才,李白应时而生”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边的风(节选) 张 炜 对于这个海滨村庄来讲,第二年是个可怕的年头。可是第一年不知道第二年的事情,村庄的人全都兴高采烈的,突然像着了魔一般忙碌,极度兴奋,一个个变得有点莫名其妙。 虽然居住的地方离大海不算远,可是在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里人们把大海忘记了。于是锅里没有鱼,碗里没有虾,小猫馋坏了。 只有一个老头子远离村庄,一个人住在海边。他的窝棚离开涨大潮留下的水印只有几米远。大海滩上,一个尖顶儿小窝棚显得多么孤寂。离开窝棚一点,有一条小破船,船根老有一摊杂物。 老头子弓着腰才能从窝棚里钻出来,直起腰,就显出瘦干干的高个子。他恼怒地向一边吆喝什么,没有回应,也就坐下来。好像他在吆喝自己的老伴或者孩子。其实他什么也没有,是真正的光棍一条。 村庄里最热闹的时候,有人来劝他说:“回村吧,回村吧。”他脱下裤子小便,不搭理对方。后来又不断有人来,他还是那样,村里人后来叹息道:“一辈子就那样了,谁能给他改过来?” 也许过去老头子并不寂寞。海边上从来就是热闹地方,那些赶海的,拔草药的,都要在他的小窝棚里落落脚。人们老远就喊:“老筋头!老筋头!你这个老混账……”所有人都骂他,并且从他的小锅里抢东西吃。他的小锅子总煮着美妙的海鲜:蟹、鱼、蚬子。他从不放盐,只取海水煮,结果别有一种鲜味诱惑村里人。 除了深冬之外,几乎没有人见过老筋头穿鞋子。他赤脚,短裤,露出一个黑红干硬的身体。这身体大概没有一丝平常人所说的那种肌肉,而是由一股股筋交织而成的。筋是牛筋。 那时候总有人在海边上伴他过夜,点一堆火,喝几盅酒,半夜半夜地拉鬼怪故事。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年头。 船被风吹干了。它小得远看像一个瓢壳,腥气却能飞出几里远。一群群苍蝇围上它哼着歌,有时又拢成一个松松的球在上面滚动。盐末干结在船舷上,十分好看。它没有桅。它算个船,也算个不错的玩物。有时老筋头呆在船上,一个瞌睡打过去,就任它漂走了。它在这蓝蓝的大海上自由自在地来往。它在海上晃啊晃,其实是老年人的摇篮。大海无边无上自由自在地来往,没有怕过什么。大风恶浪也遭遇过,不过总算没有拆散它。 从海上驾船而去,走到哪里的可能性都有。因为海上没有路,是一片真正的广场。 老筋头终究没有抛弃这道海岸,大概是留恋着熟土与旧友。 他特别想念那个小东西——“细长物”,一个奇奇怪怪的有意思的孩子。他常常站在窝棚口恼怒地呼喊,有一多半是喊这个孩子的。 孩子的体形真像老筋头,又细又长。不同的是他小小年纪体滑肤细,抱在怀里温热柔软。小家伙有个特点让海边上所有人都惊讶得很:平展在沙土上,身体可以比站立着多出小半尺。他躺在那儿,整个身体像条软软的鳗鱼。老筋头每见他倒下了就坐到近前去,伸开粗壮的巨掌按在孩子的后背上,说一声“长啊——”,顺势往下一理,细长物的身体也就伸长了一截,两脚在沙土上划出几寸深深的印痕。老筋头说:“你是个蹊跷玩艺儿。”细长物听了,将脖子拧过来,眯着眼看看老人,说:“哼。” 细长物给老筋头带来无限欢乐。老头子将一些没头没尾的故事讲给他听,双方都幸福愉快。有时细长物领来了一帮莫名其妙的朋友,那是一群男男女女、破破烂烂的孩子,浑身肮脏,口齿也不清,一律用衣袖揩鼻涕。有一次这帮孩子中还夹杂了一个矮小的老婆婆。不管是什么朋友,老筋头都一样喜爱。吃饭的时候,大家分着鱼汤,一会儿喝得浑身冒汗。 在可怕的冬天里,村里人全躲进他们的小窝。这时的海边是冷清的。细长物来了,老筋头忍不住兴奋又与他讲起了小船,讲了它与车的区别。接下去,孩子问了海的那一边、海的最深处都有些什么,他回答不出。他曾经驾着自己的小船远航过,那时候像跟谁比赛似的让小船尽情奔跑,亲眼见过一些岛屿、各种颜色的海水。但大海永远是这样的。 那天老筋头与细长物烧了一条大鱼,并且喝了很少一点酒。细长物吃饭不用筷子,伸手去捏洁白的鱼肉。老筋头瞅瞅孩子乌黑的手指,说:“孩子的手,有什么干净呀不干净的。”他给细长物灌了一口酒,眼瞅着这张脸红了。他端量着孩子,觉得这一对细细的长长的眉毛借着酒力又长出了一段,美妙无比。他说:“你如果是我的儿子就好了。我该当有你这么一个儿子,细溜溜的,像条长虫。”细长物只顾用手捏鱼,嘴里咕哝一句:“吓人!” 关于船和车的愉快对话,至今他还记在心里。 在这个滚热的夏天里,老筋头再没有心思去整治那条船。他除了躺在阴湿的小窝棚里,就是扎到海水里玩一会儿。他有一副缺子儿的象棋,从海里出来后就自己跟自己下一盘。下完棋就一阵惆怅,不知干点什么才好。他想自己是真正变老了,因为老人有时像小孩子一样耐不住孤单。他早年强健的时候可不是这样,那时胆子特别大,什么都不怕,还怕孤单吗?他回忆这一生里度过的一些孤寂日子,发现都是些黄金一般闪亮的时光。这些时光,他将留给自己最兴奋最愉快的时刻里再去诉说。 让人烦恼的还是这个夏天。这个夏天的奇怪之处,就是人们突然都忘记了大海。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通过描述村庄人们在第一年的极度兴奋与忙碌,与文中提到的可怕年头形成对比,为故事铺设了神秘的背景。 B.老筋头独居在海边小窝棚中,时而没有缘由恼怒地吆喝,说明长期的孤独生活已使他对生活没有丝毫怀恋,精神失常。 C.多数时间,老筋头赤脚、穿短裤,露着黑红干硬的身体,交待了他长期在海边生活形成的习惯和年轻时海上作业的艰辛。 D.一副缺子儿的象棋,自己跟自己下,以往的孤寂的日子现在都成了黄金一般闪亮的时光,表明老人内心感到更加孤独寂寞。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和结尾提到人们“忘记了大海”“把大海忘记了”,内容上凸显了环境恶化、人们失去了生存依赖,结构上使首尾圆合。 B.船的腥味“能飞出几里远”,“苍蝇围上它哼着歌”,这些细节生动传神,既暗示了当年渔业兴旺,又写出了那时的愉快心情。 C.人们劝老筋头回去时他不搭理,人们骂他“老混帐”,他能容忍细长物用手捏鱼肉,作者借这些描写揭示了人物固有的劣根性。 D.小说情节简单,节奏舒缓,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通过对老筋头形象的刻画,折射出时代变迁给人们生活和精神上带来的影响。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老筋头”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9.小说以“海边的风”为题有何寓意?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周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馀,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 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开宝二年冬,普尝病,车驾幸中书。三年春,又幸其第抚问之,赐赉加等。六年,帝又幸其第。时钱王俶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帝叹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玭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 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十五) 材料二: 夫普则诚所谓鄙夫者耳。唐亡以后,鄙夫以成奸之习气,熏灼天下而不可浣。普以幕客之雄,沉溺尤至,而机械愈深,虽见疑于英察之主,而终受王封,与冯道等。向非太宗亟进儒臣以荡涤其痼疾,宋且与五季同其速亡。周世宗之英断岂出太宗下哉然一传而遽斩者鄙夫充位为之也。故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不可与友以事君,则君不可使之事己,所固然矣。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三)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周世宗之英A断B岂出太宗C下哉D然E一传而遽斩者F鄙夫充位G为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奇,认为……不寻常,意动用法,与《师说》“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B.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与《阿房宫赋》“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相同。 C. 微,指地位低下,卑微,与《岳阳楼记》“微斯人”的“微”字意思不相同。 D. “宋且与五季同其速亡”与《鸿门宴》“臣死且不避”的“且”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太祖攻克滁州时,赵普被保奏为军事判官;宣祖得病期间,赵普朝夕侍奉服药,照顾有加,深得认可。从此宣祖把他当作自己人来看待。 B.赵普事后周期间,曾怀疑被抓获并将处死的强盗中有无辜的,就建议太祖允许自己审问他们,结果很多人得以保全性命。其才干已经展露。 C.在赵普等人的辅佐筹划下,宋太祖北征到陈桥驿时,被众将士推举拥戴,成功发动陈桥兵变。等到太祖接受禅让时,赵普因功被提拔重用。 D.赵普年轻时熟悉为官之道,没有什么学问,后在太祖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手不释卷,尤爱学习《论语》。由此,再处理政务就顺手多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4分)
(2)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4分)
14.王夫之认为赵普“诚所谓鄙夫者耳”,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避地云山全父弟诗寄梅花(其一) (宋)阳枋 入秋烽火无虚日,问谷寻岩陪隐逸。 水冷山深梅已花,忙中不觉年华易。 梅花落 (唐)杨炯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①,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②。 [注]①障:屏风,帷障。②裴回:同“徘徊”,往返回旋。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阳诗写入秋后战事频繁,没有一天停息,到处寻山问谷,探寻超俗隐逸之士。 B. “水冷山深”生动地营造出一种清冷幽僻的氛围,以此反衬梅花脱俗的美丽。 C. 杨诗通过对“影”和“香”的描绘,从视觉和味觉展现了梅花凌寒盛开的魅力。 D.杨诗一气呵成,前两联绘形状物,后两联以闺中少妇人作喻,生动形象,含蓄隽永。 16.同是写梅,两首诗表达的情味却迥然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眼中的“好学”,不仅希望学生不讲求饮食住行的舒适,更希望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冬在同学面前总是自我夸耀,很多同学都看不惯他这种行为,班长借用《<老子>四章》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对他进行委婉的批评。 (3)夜晚,在江边望着奔腾不息的潮水,以及天边升起的明月,王翔突然想到,这不就是古诗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嘛!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 布袋木偶戏,又称掌中戏,也叫掌中木偶,是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傀儡戏表演形式之一。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神秘的布袋木偶戏,吸收了各种戏曲的精华,行当角色分工细致,木偶雕刻形神兼备,其服装多沿袭明清服饰风格,道具有桌椅、文案、扇子等;武器有刀枪、剑锤、判官笔、雌雄剑,可谓 A 。对于观众而言,布袋木偶戏就像是神奇的小魔术,舞台上人物活灵活现, B 。 布袋木偶戏被赞誉为“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在闽南地区,百姓们在生辰、祠堂祭祖,以及新屋落成等重大时刻,常聘请木偶戏班来增添喜庆气氛。然而,进入新时代,( ),举步维艰。传统与流行,木偶戏将何去何从? ①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庄晏红深知,②只有将木偶戏融入流行元素,③就能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④所以,她不断地创新与发展,⑤寻找木偶戏“老艺新生”。如今的庄晏红,已经成为厦门闽南文化的一张名片。她曾多次出访美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美的演出,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艺脉相承,永无止境,布袋木偶戏在闽南拥有延续的魅力。台上的人,把人生演绎成故事;台下的人,( )。一场震撼心弦的布袋木偶戏,不知道会勾起多少闽南人对童年的记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结构特点和表达效果。(5分)
21.请在文中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多少”与文中加点的“多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入秋,天气多少有些凉意了。 B.毕竟有那么多年的情谊,多少帮助他一些。 C.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D.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望月抒怀,哀叹生命的短暂。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第二季收官,引发广泛讨论。纪录片为观众呈现了国外多种教育模式,不仅是对全球教育现状的观察,也是直指人心的叩问。其中,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满世界搬家,试图寻找一片“净土”,让孩子远离“内卷”的漩涡,引发人们思考:这种做法有必要吗?这么做真的能奏效吗?何种教育方式是最好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B(文中第三段说“南北文风之所以能在李白那里融汇为一股新的诗潮,与他个人的教养和经历也有关系”,选项说的太绝对) 2.D(材料一最后一段说“胡怀琛先生曾据范传正《李公新墓碑》所载“草答番书”一事,证明李白识外国文。证据虽然不足,但是也不是不可能的”,选项把可能性说成了确定性) 3.D (A项诗句展现的是狂放不羁的精神个性,B项和C项展现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都属于“这种精神”的内核。D项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不属于文中所说盛唐主体审美色调和主流特征) 4.(1)有力论证了李白深受多样教育和异域文化的影响,使论点更具说服力;(2)以更具体的材料揭示了李白成为盛唐文化的伟大代表的原因。 (4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1)盛唐文化的繁荣发展乃是南北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2)李白游历南北,又受西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接受多元化教育;(3)盛唐诗歌达到古老诗歌的高峰,李白适逢其会,走在新潮流的最前列。 (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 (“他对生活没有丝毫怀恋,精神失常”理解不当。后文有“大概是留恋着熟土和旧友”“有一个多半是喊这个孩子的”的交待,老人并未精神失常,恰恰说明他对过去岁月的怀恋,养成了吆喝的习惯) 7.C(“揭示了人物固有的劣根性”表述不当。前面的叙写,主要表现了老筋头对海边生活的依恋和他质朴、随和、包容的性格特点) 8.①孤独而坚韧:老筋头独居海边,远离喧嚣和繁华,他面对大海的挑战从未退缩,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②善良而热情:他常常招待赶海和拔草药的人到他的小窝棚里落脚,并分享自己的美食和故事。同时,他也非常喜爱细长物这个孩子,并热情招待他的朋友。③怀旧而坚守:老筋头常常怀念过去那些热闹的日子,他对大海极具深情,对过去极度留恋。 (4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营造环境。老筋头长期生活在海风吹拂的大海边,整天风里来浪里去;正是在海风的吹拂下,老筋头与大海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感受着快乐和孤独,②塑造人物。自然的风吹起狂涛巨浪,老筋头在大风大浪中自由来往,养成了顽强坚忍的性格;社会的风潮推动着时代变迁,虽然海边变得寂寞清冷,热闹不再,但老筋头依然执着地坚守。③揭示主题。“海边的风”又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尽管海边暂时变得寂寞,海边的人忍受着孤独,人们忘记了大海,但过了“这个夏天”人们一定会记起大海,重新拥抱大海。 (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10.BDF(周世宗之英断,岂出太宗下哉?然一传而遽斩者,鄙夫充位为之也) 11.D(用法不相同。文中“且”相当于“将”“将要”,副词;“臣死且不避”中的“且”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还”,连词) 12.B(是赵普建议太祖去审问他们,而不是赵普自己审问) 13.(1)适逢皇帝来到,仓促之间来不及隐藏,皇帝询问是什么东西,赵普照实回答。(4分。“车驾”“仓卒”“屏”各一分,句意通顺1分) (2)官吏趁着这个机会偷偷贩卖木材,假称赵普买来到都城出卖。 (4分。“因”,两个“货”、“市”、“鬻”各一分) 14.①私自接受十瓶黄金的贿赂。②借造府第之名纵使手下私贩木材。③经常提及太祖不得意时所犯过的错误。④处理政务相当专断。(5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4点全答者出给5分) 15.D(后两联不是比喻,而是直接写闺中少妇) 16.(1)阳诗的梅花,开放在清幽宁静的深山,与诗人远离尘嚣、隐居山中的情感相吻合;借助梅花凌寒开放的高洁,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淡然。(2)杨诗的梅花,开放在闺妇的庭院中,凌寒绽放的梅花,引发了少妇对远人的思念;由梅花触发远人之思,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 (共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示例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示例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示例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①五花八门 ②栩栩如生 (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9.②修改为:只有将流行元素融入木偶戏;③修改为:才能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⑤修改为:寻找木偶戏“老艺新生”的契机。(4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改对其中任意两处即可) 20.构成: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一致,“一口”对“双手”,“叙述”对“对舞”,“千古事”对“百万兵”。 表达效果: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形象地展现了布袋木偶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视听结合的特点,生动地呈现了它出神入化、千变万化的表演形式。 (5分。构成2分,表达效果3分,意思对即可) 21.布袋木偶戏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把故事当作人生。(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2.C(A项,稍微;B项,或多或少;C项,很多;D项,若干,指数量) 四、作文(60分) 23.参照202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普,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世宗征讨淮上,宋太祖攻克滁州,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在滁州卧病,赵普朝夕侍奉服药,宣祖从此把他当宗族看待。宋太祖曾经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当时捉获强盗一百多人,应当被斩首,赵普怀疑有无辜的人,报告太祖审讯他们,得以保全性命的人很多。 宋太祖北征到陈桥,醉酒卧在帐中,众将士推举拥戴,赵普与宋太宗推开门进去报告。太祖伸着懒腰慢慢起来,而众将士穿着铠甲举着武器,喧嚷着拥到大旗下。等到宋太祖接受禅让时,(赵普)因辅佐宋太祖之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担任枢密直学士。 开宝二年冬天,赵普曾患病,皇帝来到中书省看望他。开宝三年春,又到他的住宅慰问他,赏赐加等。开宝六年,皇帝又来到他的住宅。当时吴越王钱俶派遣使者给赵普送来书信,还有十瓶海产品,放在廊下。适逢皇帝来到,仓促之间来不及隐藏,皇帝询问是什么东西,赵普照实回答。皇帝说:“海产一定是很好的。”就命令打开,全是瓜子金。赵普惶恐地叩头谢罪说:“臣还没有打开书信,实在不知道。”皇帝感叹说:“接受倒没什么,那些人只不过是误认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罢了!” 赵普处理政务相当专断,朝廷大臣多忌恨他。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秦、陇两地木材,赵普曾派遣亲信官吏去买造府第的木材,联成大木筏运到京城修建住宅,官吏趁着这个机会偷偷贩卖木材,假称赵普买来到都城出卖。代理三司使赵玭查到此事报告皇上。太祖大怒,催促百官上朝列班,将下发诏书贬退赵普,依靠王溥上奏解救了他。 当初,太祖地位卑微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世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赵普年轻时熟悉为官之道,没有什么学问,等到担任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住宅,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书,阅读一整天。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如同流水一样快。去世以后,家里人打开箱子查看,原来是一部二十篇的《论语》。 材料二: 赵普确实是所谓的卑鄙小人。唐朝灭亡以后,卑鄙小人养成了奸诈的习气,这种习气像烈火一样熏烤着天下,无法清除。赵普作为幕僚中的佼佼者,沉溺其中尤其严重,而且手段更加狡猾,虽然他曾被英明睿智的君主怀疑过,但最终还是受到了王爵的封赏,与冯道的地位相当。如果不是太宗皇帝迅速提拔儒臣来清除这些积习顽疾,宋朝恐怕会和五代十国一样迅速灭亡。周世宗的英明果断,哪里比太宗皇帝差呢?然而只传了一代就迅速衰败,是那些卑鄙小人占据了重要位置才这样的啊。所以说:“卑鄙小人可以和他们一起侍奉君主吗?”不能和他们交朋友来共同侍奉君主,那么君主也不能让他们来为自己做事,这是理所当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