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是一场孤独的旅行,而是一次思维的蜕变。 最珍贵的不是解题的速度,而是思考的深度。 嘿,我是coken。 我前几天曾经和读者分享过,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其实主要考量人的能力是两部分能力。 第一是英语,第二是使用AI能力。 在直播中我一直强调,使用AI能力对一个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但这种能力是建议数学基础之上,离开基础学科谈AI都是假大空。 今天我自己陪女儿听寒假数学课,很有感触--人真的会懒得想。 借此机会我们聊聊孩子的数学,也是我看了一位数学老师(泽*)的建议后想法。 其实,在数学的世界里,最可贵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思维的成长。 每当看到孩子开始重视问题背后的逻辑,认真思考解题过程中的每一步,我都能感受到,这个孩子已经站在了真正的数学学习起点上。 数学学习最忌讳的是什么? 说实话,孩子刷题少一点,在行为上偷偷懒,其实无所谓。 但在思考上偷懒,那就真的麻烦大了。 你会看着孩子长期不动脑子思考,思维就会变得越来越僵化。 这种问题会怎么表现? 就像同样一个问题,老师讲了好几遍,孩子还是理解不了要领;明明是差不多的题目,改动一点点,就觉得特别陌生,完全不会做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很多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根本不想从根本上找原因。 有的孩子觉得,别人考98分,自己考93分,就是自己太粗心了。 实际上,这5分的差距不是表面看着那么简单。 真正的差距是在学习习惯、计算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上。 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有些孩子说'可以自学',这想法太天真了。 大部分时间不都是在课堂上学习吗? 连老师在旁边教都不认真听,还指望课后能学好? 数学就是一环扣一环的,上课都不跟着思考,慢慢就会到什么都听不懂的地步。 2 学习要用心,这比单纯用功重要得多。 就说做错题,为什么孩子总是在差不多的题目上反复犯错? 就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也不会用对的学习方法,就靠感觉学。 遇到做过的题还行,一遇到相似的题就找不到方向。 看着孩子每天学到半夜,看着很用功,成绩就是上不去。 就是方向和策略都不对,效率还低。 拿刷题来说,刷题没问题,但刷的题有问题。 很多考80分的孩子,总觉得要刷难题、拓展题才能提高。 这不就是为什么报了那么多补习班还是没进步。 要从80分往上冲,关键是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解',而不是记住解题步骤。 还有个现象很普遍,就是孩子总待在舒适圈里。 买了一堆习题册,热情过后,做几道就扔在一边。 只挑会做的题,不会的看一眼就不管了。 说个很有意思的事。 有人说'教材不适合自学',还让孩子别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说这话的人,大概连教材的水平都没到。 说教材没用,考试太难,问问孩子:真的好好看过一遍教材吗? 教材后面的思考题,认真想过吗? 别说中考了,连新高考的试卷上都有课后习题的改编题。 不好好用教材,反而怪这怪那,这不是很可笑。 3 孩子学好数学的关键,就是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把基础打扎实,真正理解每个知识点背后的道理。 这样分数自然就会提升。 数学学习这条路,真正进步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 —— 思维从未停止。 不只是在做题,更多是在探索题目的本质;不只是记公式,更要理解公式背后的逻辑。 这种思维习惯不是一下就能养成,需要日积月累。 就像爬山,有些孩子想抱着绳子快速上去,看着省力,其实很危险;有些孩子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虽然慢些,但走得踏实。 学数学也是这样,与其想快速学完,不如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每个知识点,理解每个概念。 习惯养成了,那些原来觉得很难的题,都会变成提升的台阶。 写在最后 教育孩子这件事,思维的深度决定了能走多远,思考的习惯决定了能走多久。 不要只盯着别人的分数,多想想自己的学习方式;不要只说题太难,多想想思考的深度。 数学真正带来成就感,不是做了多少题,而是思维有多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