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毕生追求是成为一名老师。
当然,能成为马老师那样的“乡村老师代言人”是更好不过的。“好为人师”和足够的财富,前者满足了精神上的炫耀,后者实现了物质上的富足。
所以,我也很羡慕马老师,因为我也想过这样的生活。但是,懂得道理和过好一生,有时候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有朋友问我,看你写的文章能带我发财嘛?我是无言以对的。
写写东西,分享一种思维也好,解惑一种技能也好,对我来说,一是出于工作需要,其次也是业余爱好,这本身是一个持续学习加输出的过程。
如果我说写的东西看了没用,或许是对你没用,但对别人有启发。如果说有用,我也断不敢打什么包票,因为如果学到什么东西就能发财,那世界上最好的生意就是办学校了,最好的投资就是上学。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求知欲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级之处
从小我们听到,人是高级动物。人之所以和其他动物不一样,高级之处在于会加工和使用工具。
不过,事实上,猩猩也会用石头撬开贝壳。可见,能否使用工具和是否高级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
那么是不是因为人有好奇心呢?但好奇心也并不是人类所特有,正所谓“好奇害死猫”,小猫小狗也有很强烈的好奇心。
既然大家都会使用工具,也都有好奇心,那人的高级之处在哪呢?
其实,区别就在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普通动物只会对周围环境进行简单的探索,但人在思维上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探索,我们希望对陌生的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就是求知欲。
我们的求知是一种欲望,我们不满足于衣食无忧,我们热衷于利用规律和改变环境。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仅能打磨石头,围捕猛兽,还能驯服火焰,改造土地,建设城市,甚至飞向太空。
在过去几千年中,语言和文字,既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又作为一种知识工具,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快速地传播、积累和迭代,这也是我们能在短短的几千年中取得如此大成就的原因。
进入到现代社会,我们除了基本的交流,得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学习规则,学会娱乐,学会商业,最好还得懂点艺术,有点品味。所谓“为人处事”,不说样样精通,那至少也得是雨露均沾吧。
甚至,我们还得学会“如何学习”这个课题。
什么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做投资型学习者
真正有效的学习,需要满足两点:
第一,通过学习,形成了自己对各种问题的参考答案。
第二,你把这个参考答案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改变。
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自己的参考答案,也没有能够把这些参考答案用来改变自己的人生,那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学习力是一个人的元能力,你要提升其他任何能力,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学习力。很多人认为,学霸的学习力一定很强。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怎么叫学习力强?就是不仅听得懂,还会融会贯通,还能学以致用。学习知识必须用到自己身上。可以说,学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变自己。
学霸非常擅长解决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是,职场上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面对职场问题,学霸反而容易束手无措。最重要的职场竞争力,其实就是学习力,尤其是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习力强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们有哪些特征值得学习?
有一种学习者叫做消费型学习者,他们的目的不是学东西,而是享受一些立竿见影的快乐。
比如说,有些课很轻松幽默,那听课会有一种听相声的快乐。再比如,可以在朋友圈发一两张自己学习的照片,或者转发一两句金句也挺快乐。
消费型学习者的价值就是——“学了总比不学强”,总比把时间花在打麻将的娱乐活动上强嘛。当然,你也会说,打麻将可是很练习逻辑思维和记忆能力,还能学会人际交往。这不也是“学习”嘛。
当然,如果打麻将真的可以让你学以致用,或者说可以提升生活的幸福度,那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真正学习力强的人,他们是擅长投资型学习的人。什么叫投资型学习呢?这类人的学习不是简单重复,他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心智模式会发生转化,能力会有实实在在地提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跟以前大不相同。
投资型学习者具有四大特征。
第一,他们是终身学习者。
第二,任何场合都可以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一战中他被俘虏了,就在战俘营中,还坚持写自己的哲学著作。
第三,会学以致用。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跟实际联系起来,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
第四,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论。比如,查理.芒格的学习方法论,就是要掌握多个学科的少数重要模型。马斯克的学习方法论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思考。
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力?
无论大佬们的学习力是基于什么学习方法论,但是它们都有一些共性。
首先,要学会“反学习”,所谓“反学习”指的是把已经学到的错误的东西给清除掉。对于成年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张白纸了,他会有很多错误的,或者曾经正确但是现在已经过时了的观念。
查理.芒格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伯克希尔取得了不错的发展,那主要是因为沃伦和我非常善于破坏我们自己最爱的观念。哪年你没有破坏一个你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年就白过了。”
反学习是做减法,就是“破”,所谓“不破不立”,但是“破”的同时还得做加法。这就要学会“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就是说你不管学了什么,都要把它当作参考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不然就容易生搬硬套,就会手里拿着锤子,到处去找钉子。
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创新,不断改变自己的画风,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果有些人想要画虎,但只学到了虎的外形,却没有掌握到虎的神韵,结果画出来的东西既不像虎也不像狗,反而被人嘲笑。
把一切知识都作为参考答案来学习,可是,世界上有那么多参考答案,你不可能一切都去学。我们知道“学海无涯”,但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学习还得聚焦。
学习上的聚焦,简单说就是要做两件事:学得要少,学得要深。巴菲特做投资,有一个核心法则,就是重点投资少数高价值的项目。投资型学习其实也一样,要聚焦,重点学习少数内容。
要想学得深,我们必须还得掌握模式化学习。模式化学习是要学习事物的本质,而本质是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的。
爱迪生一开始也痴迷于研究各种自然发光的物体,比如萤火虫,希望能从中找到发光的奥秘并应用到电灯上,但收获甚微。当爱迪生和其他研究者开始深入研究电学、材料科学以及光学原理的时候,对“人工照明'的追求才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
在模式化学习的基础上,最后就是对模式进行深层迁移。就是把一种情境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另一种情境之中。迁移,可以说就是学习这件事上最核心的能力。
比如,一家餐饮店的店长,看到海底捞给客户发眼镜布,就把这个动作直接迁移到了自己的餐饮店中。但是,这种迁移是错的。因为只是迁移了一个表面的碎片,没能把后面的模式找出来。
学习究竟该学点什么?
学习内容从低到高大致可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数据、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
数据、信息和知识这三层内容是工业化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学校大量传递信息,也会尊重关于“如何做”的知识,但是偶尔才考虑关于“为什么”的理解,对最高层次智慧则通常无暇顾及。
前四个层次主要是如何正确地做事;最高层次智慧讲的是效果,换句话说,是如何做正确的事。
智慧不是一门可以教的课程,需要每个人自己做出价值判断,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要发现原本正确的事情有哪些做错了,而不是把错误的事情做得更好一点。
在学校之外的现实世界里,我们很少用考试去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因为考试这种模式和现实中做事完全不同。从小学到大学这套我们很熟悉的教育体系,不过150年左右的历史,实际上它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诞生的。
在工业革命之前,东西方的教育都不是现在这样的。回想一下苏格拉底这样伟大的老师,人们来到他身边并不是为了学习一门有标准答案的哲学课程,而是来学习知识之外的思想。
为什么是工业革命让教育变成现在这样呢?因为工厂需要这样的工人。工业革命中诞生的机器效率惊人,人类手工劳动根本不可能比机器更快。
可这些机器又非常笨,工厂流水线仍然需要工人完成关键操作,人类是作为机器的一部分去做那些不断重复、高度准确并且令人脑袋麻木的工作。既然如此,工业化的教育体系当然要把学生培养成标准化的产品。
代表工业化巨大成功的工厂模式也被复制到教育上来,我们按照工厂模式来设计和管理学校,学生被当作等待加工的原材料,然后把他们变成就业市场上有销路的产品。
计算机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让数据可以很方便地加工为信息和知识,并且快速传输到需要的地方去。简单说,之前被当成机械零件使用的人力,他们的简单工作会逐渐被自动化代替。想要适应后工业化时代,恰恰最需要工业化教育体系不看重的创造力。
如果人们去找建筑大师贝聿铭,不是为了学习建筑,而是学习他设计建筑的方法。我们最终学到的大部分东西都不是来自课堂,比如孩子自己学会走路、说话和穿衣吃饭。成年人的工作技能也绝大部分来自课堂之外。
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以致用,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