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玄子次注,林億、孫奇、高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 《黄帝内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餘寫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对于有余的病症要用泻法,对于不足的病症要用补法,那什么叫有余? 何謂不足? 什么叫不足呢?” 歧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 岐伯回答说:“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 帝欲何問? 你想问哪一种呢?” 帝曰:願盡聞之。 黄帝说:“希望都听一听。” 歧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岐伯说:“神有有余的和不足的,气有有余的和不足的,血有有余的和不足的,形有有余的和不足的,志有有余的和不足的,共计十种情况,它们的气各不相同。”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 黄帝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因此就会发生各种病症,而这些病症的虚实各有不同。 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如今您说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那这些病症是怎么发生的呢? 歧伯曰:皆生於五藏也。 岐伯说:“这些病症都是从五脏发生而来的。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此构成人的形体。 志意通,内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 志意通达,向内连接骨髓,从而形成人的身体五脏。 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 五脏相互联系的通道,都出自于经脉,从而使得血气运行。 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如果血气不和,就会发生各种病症。 是故守經隧焉。 因此,在诊断治疗时要以经脉作为依据。”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歧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黄帝问道:“神有余或不足的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神有余,就会大笑不止;神不足,就会悲痛不已。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邪客於形,洒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 如果病邪没有与血气相合,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此时病邪只停留在形体的表面,患者只会感觉到肌肤毫毛处恶寒,还没有侵入到经络当中,因此这叫做'神之微’。” 帝曰:補寫柰何? 黄帝问:“治疗时怎么进行补泻呢?” 歧伯曰:神有餘,則寫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 岐伯说:“对于神有余的,要用泻法,应该针刺小络,使其出血,但不要推针深刺,不要刺中大经脉,这样神气就会平复。 神不足者,視其虚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对于神不足的,要用补法,应该仔细观察虚络,并用手按摩,使气血到达虚络之处,再进行针刺,疏通气血,但不能使之出血,也不能使气外泄,这样就可以疏通经脉,使神气平复了。” 帝曰:刺微柰何? 黄帝问:“怎样针刺微邪呢?” 歧伯曰:按摩勿釋,著鍼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岐伯说:“按摩不要停止,针刺不能深推,使气运行到不足之处,神气就会平复了。” 帝曰:善。有餘不足柰何?歧伯曰:氣有餘則喘欬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黄帝说:“好!气有余或不足的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气有余,就会咳喘、气逆上行;气不足,虽呼吸通畅,但气息短促。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如果病邪没有与气血相合,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只是皮肤有些小病,这就叫'白气微泄’。” 帝曰:補寫柰何? 黄帝说:“治疗时怎么进行补泻呢?” 歧伯曰:氣有餘則寫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岐伯说:“对于气有余的,应该泻其经脉,但不能伤及经脉,也不能出血,不能泄气;对于气不足的,应该补其经脉,不能出气。” 帝曰:刺微柰何? 黄帝说:“怎样针治微邪呢?” 歧伯曰:按摩勿釋,出鍼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岐伯说:“按摩不要停止,拿出针给病人看,并假装说:'我要深刺了’,但是在针刺时改为浅刺。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精气就会贯注于内,邪气就会散乱于表,无处滞留,进而从腠理外泄了,于是真气就能恢复正常。” 帝曰:善。血有餘不足柰何?歧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并,五藏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 黄帝说:“讲得好!那血有余或不足的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血有余的,就容易发怒;血不足的,就容易恐惧。如果病邪没有与气血相合,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只是孙络会邪气外溢,导致经脉内有淤血。” 帝曰:補寫柰,何?歧伯曰:血有餘:則寫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虚經,内鍼其脉中,久留而視脉大,疾出其鍼,無令血泄。 黄帝问:“怎样进行补泻呢?”岐伯说:“对于血有余的,应该泻其充盛的经脉,使其出血;对于血不足的,应该观察其虚弱的经脉,采用补法,针刺在经脉之中,留针时间要长,等到脉象变大时,要迅速出针,不能使之出血。” 帝曰:刺留血柰何? 黄帝说:“针治血液留滞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歧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岐伯说:“观察血液留滞的经络,刺其出血,不要让恶血流入到经脉中而引发其他的疾病。”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柰何?歧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支不用。 黄帝说:“讲得好!那形有余或不足的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形有余,就会腹胀、大小便不利;形不足,则四肢不能运动。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如果病邪没有与血气相合,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只是肌肉会轻微蠕动,这就叫'微风’。” 帝曰:補寫柰何?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歧伯曰:形有餘則寫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 岐伯说:“对于形有余的,应该泻其阳脉;对于形不足的,应该补其阳脉。” 帝曰:刺微柰何?歧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黄帝问:“怎样针治微邪呢?”岐伯说:“从分肉间针刺,不要刺中经脉,不要伤及络脉,这样卫气就会恢复,邪气就会消散。” 帝曰:善。志有餘不足柰何?歧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飱泄,不足則厥。 黄帝说:“讲得好!志有余或不足的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志有余,就会腹胀、飧泄;志不足,就会手足厥冷。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骨節有動。 如果病邪没有与血气相合,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只是骨节有轻微震动之感。” 帝曰:補寫柰何? 黄帝问:“怎么进行补泻呢?” 歧伯曰:志有餘則寫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 岐伯说:“对于志有余的,应该刺泻然谷穴,使其出血;对于志不足的,应该刺补复溜穴。” 帝曰:刺未并柰何? 黄帝说:“当病邪没有与血气相合时,应该怎样针刺呢?” 歧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岐伯说:“针刺骨节轻微鼓动的地方,不要刺中经脉,邪气就会自行排出。” 帝曰:善。余己聞虚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黄帝说:“讲得好!我已经知道了虚实的症状,但是还不了解病症是如何产生的。” 歧伯曰:氣血以并,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虚。 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因为病邪与气血相合,阴阳失去平衡,气在卫分中窜乱,血在经脉中逆行,血和气都离开了本位,从而形成一实一虚的症状。 血并於陰,氣并於陽,故爲驚狂。 如果血与阴邪相合,气与阳邪相合,就会引发惊狂病。 血并於陽,氣并於陰,乃爲炅中。 如果血与阳邪相合,气与阴邪相合,就会引发炅中病。 血并於上,氣并於下,心煩惋善怒。 如果血与上部病邪相合,气与下部病邪相合,就会心中烦闷、容易发怒。 血并於下,氣并於上,亂而喜忘。 如果血与下部病邪相合,气与上部病邪相合,就会精神紊乱、健忘。” 帝曰:血并於陰,氣并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爲實? 黄帝说:“血与阴邪相合,气与阳邪相合,像这样血气离开本位,那怎样是实? 何者爲虚? 怎样是虚呢?” 歧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岐伯说:“血和气,都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寒冷就会血气凝滞、运行不畅,温暖就会血气疏散、便于运行。 是故氣之所并爲血虚,血之所并爲氣虚。 因此,气聚结于此就会血虚,血聚结于此就会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黄帝说:“人体中的重要物质,就是血和气。 今夫子乃言血并爲虚,氣并爲虚,是無實乎? 现在您却说血偏胜是虚,气偏胜也是虚,那没有实了吗?” 歧伯曰:有者爲實,無者爲虚,故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爲虚焉。 岐伯说:“多余的就是实,不足的就是虚。因此,气偏胜就会血不足,血偏胜就会气不足,现在血气各失本位,所以是虚。 絡之與孫脉,俱輸於經,血與氣并,則爲實焉。 络脉和孙络的血气都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合并,那就是实了。 血之與氣,并走於上,則爲大厥,厥則暴死。 如果血与气合并后,顺着经脉向上运行,就会引发大厥,此病会使人突然昏死。 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气恢复而返回就能活命,气不返回就会死亡。”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 黄帝问:“实是从哪里来呢? 虚者何道從去? 虚又是从哪里去呢? 虚實之要,願聞其故。 虚实的要领,我想听一听其中的道理。” 歧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输入与相会的俞穴。阳经的气血注入阴经,阴经的气血充满就会向外溢出,这样就能阴阳平衡,从而使人体得到充足的滋养,九候的脉象也协调一致,这就是正常人。 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凡是邪气的产生,都有生于阴分的,有生于阳分的。生于阳分的,是因为受了风雨寒暑的邪气;生于阴分的,是因为饮食不当、作息紊乱、房事过度、情绪不稳。” 帝曰:風雨之傷人柰何? 黄帝问:“风雨的邪气是怎样伤害人体的呢?” 歧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脉,孫脉滿則傳入於絡脉,絡脉滿則輸於大經脉。 岐伯说:“风雨之邪伤害人体,先是侵入皮肤,然后传入孙脉,孙脉充满后再传入络脉,络脉充满后就输入大经脉。 血氣與邪并客於分腠之閒,其脉堅大,故曰實。 血气与病邪都汇聚在分肉腠理之间,脉象坚大,所以这就是实。 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实症,邪气入侵的部位外表坚实盈满,不能按压,按压就会疼痛。” 帝曰:寒濕之傷人柰何? 黄帝问:“寒湿的邪气是怎样伤害人体的呢?” 歧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虚。 岐伯说:“寒湿之邪伤害人体,会使人皮肤失去收缩功能,肌肉坚实紧绷,营血滞涩,卫气不足,所以这就叫虚。 虚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虚症,会使人皮肤松弛而有皱纹,按摩则会使气充足而温暖,因而就会觉得爽快而不痛了。” 帝曰:善。 黄帝说:“讲得好! 陰之生實柰何? 阴分发生的实症是怎样的呢?” 歧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虚,下虚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岐伯说:“如果喜怒不节制,阴气就会向上逆行,向上逆行就会导致下部阴气不足,下部阴气不足就会导致阳气来填补,所以这就是实症。” 帝曰:陰之生虚柰何? 黄帝问:“阴分发生的虚症是怎样的呢?” 歧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脉虚空。 岐伯说:“过度喜悦,气就会向下运行;过度悲伤,气就会消散,气消散就会血脉空虚。 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虚矣。 如果再吃寒凉的食物,经脉中就会充满寒气,使血滞涩,使气消散,因此这就叫虚症。” 帝曰:經言陽虚則外,寒,陰虚則内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内寒,余巳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黄帝说:“医经上记载,阳虚会导致外寒,阴虚会导致内热,阳盛会导致外热,阴盛会导致内寒。这些我已经听说了,但是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歧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閒,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岐伯说:“阳气从上焦而来,以温养皮肤分肉之间。如果寒气从外部侵袭,上焦之气就会不通畅,进而导致寒气独留在体表,所以会寒冷战栗。” 帝曰:陰虚生内熱柰何? 黄帝问:“阴虚产生内热是什么原因呢?” 歧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榖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内熱。 岐伯说:“过度劳累,就会形体衰弱,气血减少,谷气转化不足,上焦不能使气运行,下脘不能使气通畅,从而导致胃气郁结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膛之中,因此会引发内热。” 帝曰:陽盛生外熱柰何? 黄帝问:“阳盛产生外热是什么原因呢?”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岐伯说:“上焦之气不能通畅运行,就会皮肤紧绷,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卫气不能发散外泄,因而产生外热。” 帝曰:陰盛生内寒柰何? 黄帝问:“阴盛产生内寒是什么原因呢?” 歧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濇,故中寒。 岐伯说:“厥气向上逆行,寒气积聚在胸中而不能下泄,这样就会导致阳气消散,寒气独留在体内,进而使血脉凝滞,经脉不通畅,脉象盛大而滞涩,所以产生内寒。” 帝曰:陰與陽并,血氣以并,病形以成,刺之柰何? 黄帝问:“阴气与阳气相并,血与气相并,疾病已经形成,那该怎么针治呢?” 歧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岐伯说:“针治这样的病症,应该取其经脉进行针刺,病在营分的应刺其出血,病在卫分的应刺其出气,同时还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四时的气候来决定针刺次数的多少以及取穴部位的高下。” 帝曰:血氣以并,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寫柰何? 黄帝问:“血气与邪气相并,疾病已经形成,阴阳失去平衡,那针治时该怎么进行补泻呢?” 歧伯曰:寫實者,氣盛,乃内鍼,鍼與氣俱内,以開其門,如利其户。 岐伯说:“泻实症的,应该在邪气盛时进针,使针随着气一同入内,这样就能打开邪气的门户,使邪气外泄。 鍼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 出针时,针与气也要一同外出,这样精气就不会伤损,邪气就会消散。 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寫。 针孔不要闭塞,以便邪气外泄,还要摇大针孔,使邪气外泄的道路通畅,这就是大泻。 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左手切按针孔周围,迅速出针,邪气就会完全消散。” 帝曰:補虚柰何? 黄帝问:“怎么补虚呢?” 歧伯曰:持鍼勿置,以定其意。 岐伯说:“持针时不要立即刺入,要先安定病人的神志。 候呼内鍼,氣出鍼入。 等到病人呼气时才可进针,呼气出而针刺入。 鍼空四塞,精無從去。 使针孔周围闭塞,精气无法外散。 方實而疾出鍼,氣入鍼出,熱不得還。 等到气实时,应该迅速出针,在病人吸气时出针,这样热气就不会返回了。 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 出针后,应该紧闭针孔,使得邪气外散,而精气保存于体内。 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因此,在针刺候气时,应该静心等待时机,不要让已至之气散失,要让未至之气到来,这就是补法。” 帝曰:夫子言虚實者有十,生於五藏,五藏,五脉耳。 黄帝说:先生所说的虚实有十条,都是生于五脏,五脏的经脉。 夫十二經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藏。 而人体有十二经脉,都能产生疾病,现在您却只说了五脏的病变。 夫十二經脉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脉,經脉之病,皆有虚實,何以合之? 人体的十二经脉,都联络着三百六十五节,如果节发生病变,必然会波及到经脉,经脉发生的病症都有虚实,那这些病症与五脏虚实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歧伯曰:五藏者,故得六府與爲表裏,經絡支節,各生虚實。 岐伯说:“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经络和支节也都各有虚实。 其病所居,隨而調之。 治疗时应该根据病症所生的部位,随时进行调治。 病在脉,調之血。 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 病在血,調之絡。 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 病在氣,調之衛。 病在气,可以调治其卫气。 病在肉,調之分肉。 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 病在筋,調之筋。 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 病在骨,調之骨。 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 燔鍼劫刺其下及與急者。 用火针法,针刺病痛部位和拘急之处。 病在骨,焠鍼藥熨。 病在骨,应该用淬针刺入,用药温熨。 病不知所痛,兩蹻爲上。 如果病人不知道痛处,应该针刺阴阳𫏋脉。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 身体上有疼痛,九侯之脉却没有病变,就用缪刺法治疗。 痛在於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疼痛在左侧,右脉却有病变,就用巨刺法治疗。 必謹察其九候,鍼道備矣。 因此,治疗时应该谨慎诊察九侯之脉,这样针刺之道才算是完备了。” 重廣補注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調經論隧飱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