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年味 90年代的农村,过年特别热闹,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走家串户,年味十足! 我的家乡在高安城郊,从市区驱车去四公里左右,坐落在美丽的筠阳街道杭桥村,因境内有"杭桥庙”而得名。解放前,这里属"明心乡”,1961年改名为栎里大队,红旗大队,直到1972年,更名为杭桥大队,98年更名杭桥村委会至今。 还记得小时候,到了腊月杀年猪、干鱼塘、小吃有煎薯片、炒米花糖、炒花生、煎雪片、煎麻子等等。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养猪,基本每家都有两三头养到过年杀。我们村有个杀猪的师傅,不要工钱,杀完后分点猪肉,吃餐饭拿包烟就可以。师傅手脚麻利,用铁钩勾住猪下巴,两三人托出猪栏放血,用嘴吹气,方便刮干净猪毛,最后给猪开膛破肚,没几下功夫就搞定了一头。母亲会把猪血放点板油炼干炒熟,撒点大蒜叶,味道特别香嫩,然后分给村里的左邻右舍人吃。师傅会把猪肉用稻草绳绑好,十斤左右搭配好一份一份的,一下子就抢光了! 第二就是干鱼塘,以前农村田间每隔两三排就有一口水塘,主要用于灌溉,洗衣服用。我大伯在"明心寺”旁边承包了几十亩鱼塘,每年农历12月都要抽干水抓鱼卖。头天晚上抽水,我们兄弟几个起来很早,水剩的差不多,大家穿好水裤,下水抓鱼,十二月塘水格外的冰凉,刚下去还不适应,活动了几下筋骨就忙碌了起来,大鱼用水桶挑到自搭的网架等候叫卖。里面有鲶鱼,草鱼,鲤鱼,鲢鱼,乌鱼,剩下小的鲫鱼,棍子鱼,泥鳅,中午自己吃,那时候鱼随便煎几下,放点酒糟,大蒜,辣椒粉都非常好吃下饭。剩下的大鱼,村民们听说我们在捉鱼卖,纷纷赶来,没多久,都提着心仪的鱼微笑的回家了,天还没黑就全部抢完了! 还有就是煮明笋,用碳炉子大锅煮,半天左右。捞起放凉切丝,这是最考验刀工的时候,必须越细越好,配点自家的五花肉炒非常的香,还有顺口溜,"小孩过年顶弄顶,大人过年肉炒笋。其次就是自制腊肉,锅里放粗盐,炒干水分腌制六天,拿出来晾晒,白白的闻着就想吃,配上自家园里的大蒜,香喷喷,小时候的最爱。还有米花糖,用粽叶扫把炒米花,这个非常考验火候大了火会烧焦,小了火又炒不熟,非常要有耐心。母亲非常娴熟,不一会儿就炒完一大盆,再用麦芽糖倒锅里小火熬制等糖浆微微泛黄,放点芝麻搅拌,直到可以拉丝快速倒入米花下去,快速翻拌均匀。小时候家里用抽屉装米花糖,用量米的竹筒压实倒扣在案板上,脱模切小块即可,香甜酥脆,现在想起来都想来一块! 最后要算舞龙了,我们村以前每年都要舞龙,想生儿子的舞龙头,寓意来年生个大胖小子。龙头很沉,没有一点魄力,根本舞不动,正月十一出龙到元宵节结束。小时候龙是纸贴上去的,所以要先拿出来洗好晾干,再到街上请师傅贴好,一组漂亮的龙就要出山了,晚上村长发蜡烛,大家准备就绪听好口令,先到祠堂门口滚一滚,锻炼一下手劲,热热身。从第一排开始滚到最后一排,差不多12点,浑身酸痛难忍。到祠堂吃点挂面,这挂面可不简单,是我们高安的特产,挂面要弄碎炒干,这样才是更香,搭配猪肥肉炼出油一起煮,撒点大蒜叶起锅,满满的两大锅,我都可以吃三大碗。正月十二去市内舞龙,有同村在市内做生意的,或者买了房子的嫁出去的女儿,都要出来接龙。代表我们都是一脉相连!傍晚时分,我们坐上同村人的农用手扶拖拉机出发了,路过朝阳门,好多年轻人往车上扔鞭炮,裤子都炸烂了一个洞,我们都纹丝不动。到了目的地进门就见东家发烟,龙串家,到门口舞一段,拼命的叫东家打爆竹,这样大家更来劲。时间过的飞快,不知不觉就到了12点,坐到手扶拖拉机回家,一路上耳朵都嗡嗡作响,感觉一晚上都在大脑都在打爆竹,非常难受,睡不着!元宵节最后一天,特别隆重每家每户都要串家,滚龙,最考验体力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备足了鞭炮,香烟,瓜子,米糖等等,不到凌晨两点不罢休,舞完全村后,沿全村走一圈,遇老井走一圈用龙尾扫井口,放龙到祠堂完毕,老辈辞龙,沿村庄田间走一圈,打锣打鼓打爆竹,这个年就过的差不多了! 小时候的乡村过年真热闹,好想回到从前,大家围坐在火炉前唠唠家常,打打牌,喝点小酒。虽然都没什么钱,但大家非常知足! |
|
来自: 120035948@qq....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