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蒋衡的《拙存堂题跋 》的第四部分。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25】 临兰亭 《禊帖》自贞观间大臣各临一本,后之摹者益多,而欧、褚二家特起,遂有肥瘦之辨。且谓欧劲褚妍,强分轩轾。 【今译25】 临兰亭 《兰亭序》(《禊帖》)自从贞观年间各位大臣每人临摹了一本之后,后来临摹它的人就越来越多了,而欧阳询、褚遂良这两家特别突出,于是就有了关于字体肥瘦的不同说法。并且有人说欧阳询的字刚劲,褚遂良的字妍美,非要强行给他们分出个高低优劣来。 【原文26】 余于秦中得观河南所模墨迹,苍秀飞动,绝非石刻本所能梦见。庚戌夏在曲阜临两种《兰亭》乃悟欧、褚所摹则同,笔性各界。学欧须得其灵和,学褚当知其古劲,于彼所异,参透所同。 【今译26】 我在陕西(秦中)的时候,有幸看到了褚遂良(河南)所临摹的墨迹版本,那字迹苍劲秀美、飞动飘逸,绝不是石刻版本所能比拟的,石刻版本与之相比,就好像是在梦里都想象不到那样的精妙。庚戌年(1730年)夏天,我在曲阜临摹了两种《兰亭序》版本,这才领悟到欧阳询和褚遂良所临摹的虽然是同一篇作品,但他们用笔的特性各有不同的境界。学习欧阳询的字,必须要领会到其中灵动平和的韵味;学习褚遂良的字,应当知晓其古朴劲健的特点。对于他们不同的地方要仔细分辨,同时也要参透他们相同的地方。 【原文27】 从欧、褚得王,以王就我,直追原本,尽空法象,所谓割肉还母,折骨还父。无弦琴,没孔笛,心心相印,不落边际,岂仅登会稽门径,直可拉元常为等夷,非夸诞之浮谭,乃练要之微旨。此中三昧,会心人定当首肯。 【今译27】 从欧阳询、褚遂良的临摹去探寻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再让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来契合自己,直接去追寻《兰亭序》原本的韵味,把那些外在的形式、表象都抛开,就如同禅宗里所说的“割肉还母,折骨还父。无弦琴,没孔笛”那样,做到心心相印,不拘泥于外在的形式,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这样做可不只是找到了通向王羲之书法境界的门径,简直可以把钟繇都当作同等水平的人来看待了。这可不是我夸夸其谈的浮夸言论,而是经过提炼、扼要总结出来的精深微妙的意旨。这里面的诀窍和奥秘,要是遇到能领会其中深意的人,肯定是会点头认可的。 【原文28】 倪宽赞 恭寿先生曾见褚公《倪宽赞》墨迹,背临一卷示余,姿态绰约,余敛手拱视,叹为绝奇。 【今译28】 倪宽赞 恭寿先生曾经见到过褚遂良(褚公)《倪宽赞》的墨迹本,他凭借记忆背临了一卷给我看,那字的姿态优美动人,我恭敬地拱手观看,不禁赞叹真是奇妙绝伦呀。 【原文29】 西至秦中,得真迹寓目,遂尽心摹之。大约横画发笔以重取势,其收处轻圆意足,钩俱藏锋若垂露,捺则用全力直出如刀削,不使轻扬拖沓,亦多躁笔。至其点画,时带隶意,或细若丝发而不弱,或肥似肉胜而不滞,应推河南第一奇迹。 【今译29】 后来我西行到了陕西(秦中),有幸亲眼看到了《倪宽赞》的真迹,于是就尽心竭力地去临摹它。大致来说,它的横画起笔的时候会用较重的笔法来取势,而收笔的地方则轻圆,并且笔意很是充足,笔画中的钩全都藏锋,就如同垂露一般,捺画则是用尽全身力气径直而出,就像用刀削出来的一样,不会让人感觉轻浮、拖沓,不过也有不少用笔略显急躁的地方。至于它的点画,时常带有隶书的笔意,有的笔画细得如同发丝,但却并不显得柔弱;有的笔画肥厚得好似丰腴的肌肉,却又不会显得呆滞,真称得上是褚遂良(河南)书法的第一奇迹呀。 【原文30】 但未知《圣教》二碑墨本又何如?似彼飞动处太多,反逊此沈着耳。余模油笺亦为从游者窃去,仅存拙存堂临本,后人其世守之。 【今译30】 只是不知道《圣教序》那两块碑的墨迹本又是什么样子呢?好像那两块碑上的字飞动的感觉太多了,反而比不上《倪宽赞》的这份沉着稳重呢。我临摹在油笺上的本子也被跟着我学习书法的人偷走了,现在仅存我在拙存堂临摹的本子了,希望后人能够世世代代好好地保存它呀。 【原文31】 秦汉篆隶册 六书递变而为真行草,古法澌灭。后之书家踵其弊,欹侧取媚,如圣经遭秦焚,几无遗种,大可悲也! 【今译31】 秦汉篆隶册 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六书)逐渐演变,进而有了楷书、行书、草书,古代的书法法则就这样渐渐消失了。后来的书法家们沿袭这些弊端,通过歪斜不正的写法来取媚讨好,就好像儒家的经典遭遇了秦朝的焚书之灾一样,几乎没有留存下来多少正统的东西了,这实在是太可悲了呀! 【原文32】 有就余求讲执笔者,为畅厥宗旨,使悬笔中锋,臂指如铁石,尽一身之力作蝇头小楷,所谓芥子纳山河大地,非好为神奇,亦欲存竹简漆书之意于万一云耳。 【今译32】 有人来向我请教执笔的方法,我为他详细地讲解其中的宗旨,就是要让笔悬起来,运用中锋笔法,手臂和手指要像铁石一样稳定有力,倾尽全身的力气去写蝇头小楷,这就是所谓的“芥子纳须弥(芥子纳山河大地)”呀,我这样做不是为了故作神奇,只是想多多少少留存一点古代竹简、漆书那样的意韵罢了。 【原文33】 王吏部虚舟所摹秦、汉篆隶老洁圆劲,初拟阳冰既追斯、颉。余虽老,未能下手,其源流分合之故可知也。古学稍明,其在斯乎! 【今译33】 吏部的王澍(王吏部虚舟)所临摹的秦代、汉代的篆书和隶书,显得古朴简洁、圆润劲健,一开始他是模仿李阳冰的风格,后来又去追寻李斯、仓颉的笔法了。我虽然已经年老了,但还没能着手去学,不过关于篆书、隶书它们源流的分化、融合这些情况,我还是能够知晓的。古代的书法学问要是能稍微得以彰显,大概就在这些方面了! 蒋衡的《拙存堂题跋 》第四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