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知道它们指的是啥嘛?这期小蚂哥就给大家一次性解释明白。
我们先来看萧墙。
萧,在古代是个通假字,通“肃 ”,指的是庄重、严肃;墙是指“屏”,也就是作为屏障、隔挡的墙体。
臣子进宫见皇帝,到了这道像墙前,就要肃然起敬,遵循严格的君臣相见之礼,所以这道屏风就被称为 “萧墙”。
萧墙就是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又称“屏”或者“影壁”。其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也可让臣子在进入宫室晋见君王前在此整理仪范,以符合礼仪规范。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萧墙其实就是影壁了吧,那么“祸起萧墙”是啥意思呢?
“祸起萧墙”出自《论语·季氏》
原文:“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历史背景。
春秋末期,政局混乱,鲁国内部也是乱作一团,国君权利被架空,权利主要被姓季孙的一家掌握。
颛臾zhuānyú是鲁国的附属国,靠近季孙氏的封邑。季孙氏知道鲁国君一直想夺回权力,害怕鲁哀公借助颛臾的力量,于是准备先把颛臾灭掉。
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在季孙氏手下做事,他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
孔子就说了上面那段话,重点在最后一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认为季孙担忧的不是颛臾这个小国,其实是宫内的鲁君!孔子也很担忧季孙氏的做法会让祸患从鲁国内部引起,最后让整个国家都遭殃。
由于萧墙是宫室的内部结构,所以孔子用萧墙比喻宫内,后人就用“祸起萧墙”用来比喻内部的祸患,祸乱产生于家中,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
也就有了“祸起萧墙”这个说法。
到了民间,百姓仿照宫内萧墙的形式建起了影壁。因为房屋一般坐北朝南,照壁在房屋相对偏南的位置,一般在东南角大门的对面,所以也叫“南墙”。
人们从门里向外走时,必须避开这堵墙绕着走,否则就会一头撞上,也因此有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说法,用来讽刺那些行为固执、认死理的人。
也就是说萧墙或者南墙其实都指的是影壁,也叫做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