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萧墙?

 蚂蚁景观 2025-01-21 发布于河南

“祸起萧墙”、“不撞南墙不回头”大家都听过吧?

但你知道它们指的是啥嘛?这期小蚂哥就给大家一次性解释明白。

我们先来看萧墙。

萧,在古代是个通假字,通“肃 ”,指的是庄重、严肃;墙是指“屏”,也就是作为屏障、隔挡的墙体。

臣子进宫见皇帝,到了这道像墙前,就要肃然起敬,遵循严格的君臣相见之礼,所以这道屏风就被称为 “萧墙”。

萧墙就是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又称“屏”或者“影壁”。其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也可让臣子在进入宫室晋见君王前在此整理仪范,以符合礼仪规范。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萧墙其实就是影壁了吧,那么“祸起萧墙”是啥意思呢?

“祸起萧墙”出自《论语·季氏》

原文:“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历史背景。

春秋末期,政局混乱,鲁国内部也是乱作一团,国君权利被架空,权利主要被姓季孙的一家掌握。

颛臾zhuānyú是鲁国的附属国,靠近季孙氏的封邑。季孙氏知道鲁国君一直想夺回权力,害怕鲁哀公借助颛臾的力量,于是准备先把颛臾灭掉。

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在季孙氏手下做事,他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

孔子就说了上面那段话,重点在最后一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认为季孙担忧的不是颛臾这个小国,其实是宫内的鲁君!孔子也很担忧季孙氏的做法会让祸患从鲁国内部引起,最后让整个国家都遭殃。

由于萧墙是宫室的内部结构,所以孔子用萧墙比喻宫内,后人就用“祸起萧墙”用来比喻内部的祸患,祸乱产生于家中,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

也就有了“祸起萧墙”这个说法。

到了民间,百姓仿照宫内萧墙的形式建起了影壁。因为房屋一般坐北朝南,照壁在房屋相对偏南的位置,一般在东南角大门的对面,所以也叫“南墙”。

人们从门里向外走时,必须避开这堵墙绕着走,否则就会一头撞上,也因此有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说法,用来讽刺那些行为固执、认死理的人。

也就是说萧墙或者南墙其实都指的是影壁,也叫做照壁。

很多书籍都会告诉你影壁一般有两个安置的地方,一处可以安在住宅大门的街对面,一处可以放在大门内正对的空间。

为啥有这种位置上的变化呢,这其实要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社会等级。

中国古代商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社会等级划分依次为:天子、诸侯、大夫和士。

这里小蚂哥插一嘴,由于诸侯的势力过大,老是自立为王,所以到了秦朝就开始实行郡县制,开始分封了,这样诸侯的权利就被大大削弱了。

不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天子、诸侯、大夫、士的等级就需要各种规范形成配套的礼仪,就拿门口的这面墙来说。

《礼纬》中记载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为帷”。也就是说门口在哪里建墙,能不能用墙都是看你的社会等级。

天子由于地位至高无上,所以其宫室的屏设在大门外。

陕西岐山西周合院遗址

诸侯地位低于天子,其屏就设在门内。

大夫的地位又低于诸侯,所以只能用帘子来遮挡了。(帘子多采用竹条、芦苇、麻等材料编制而成)

到了士,也就是古代贵族阶层中最低的一级,他们使用帷帐来分隔空间。(帷通常使用布、绸、丝绒等较为柔软的织物制成)

后面两者今天很多日本寺社还在使用。我们上面提到的影壁墙不同的位置,就是来源于天子和诸侯等级的不同。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就没有这么严格的规范了,大户人家或者官宦住宅也都会把影壁放在宅门外,甚至有些合院大门的内外都设有影壁。

而且皇家宫苑门口的墙也是越来越长,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山西大同九龙壁率先把影壁变成了加长max版。

清朝各种九龙壁就不用多说了,这其实都是影壁结合皇家龙文化发展而来的。

现在你知道“萧墙”、“南墙”都是啥意思了吧,它们就是影壁的古称和俗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