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优美,为什么又如此忧伤? 弗里德里希是十八到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代表画家,他的作品富有梦幻般的氛围和深沉的哲学思考,带有一种浓浓的忧郁气质。 这期我们欣赏一系列弗里得里希的风景作品,并且结合他的作品,除了讲述他艺术面貌形成的因果关系,还从几个方面探讨审美规律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先来说说,为什么他的画,总透着一种忧伤与忧郁的情调,他又是如何形成这样一种艺术气质与风格面貌的呢? 我们说,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的投射,还有一句话就是说:生命的状态,决定了艺术的状态,说白了,是什么样的人就产出什么样的艺术。 中国老话讲:相由心生,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讲:面孔是灵魂的肖像,异曲同工,意思都差不多,您再看看弗里德里希的自画像,就知道这位画家绝对是一个性格忧郁内心紧缩的人。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他的生活环境、家庭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弗里德里希生活的那个时候,处于物价飞涨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不过弗里德里希家,在生活上还算是比较宽裕,因为他们家是做肥皂的,那个时候肥皂是紧俏的生活物资,所以他家倒是不差钱儿,供养他学画画是没问题的,但是他七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姐姐也先后去世,更悲催的是,十三岁时,弗里德里希滑冰,掉水里了,他弟弟克里斯托弗为了救他,淹死了。童年太多的别离与生命的伤痛,养成了弗里德里希忧郁敏感的性格。加上他的成长受到父亲严格的新教信仰的影响,长大后,弗里德里希沉默寡言,害羞腼腆,但往往是这种性格的人,更长于思考,表面木讷,内心世界却十分丰富。我们看到历史上许多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文学家,都属于这种性格类型的人。画如其人,弗里德里希的这种生命的底色,就奠定了,他在艺术上的面貌与气质。 弗里德里希的笔下,天空、海洋、森林、岩石等大自然的景象,描绘得细腻而真实,看得出来,他对大自然的观察细致、深入。不过最宝贵的是:他并不照抄与搬运大自然的景象,而是结合主观感受去提炼大自然中的某些元素,并进行优化重组,将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注入到他描绘的风景中,以达到表达他主观意识的目的。 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冷峻的色彩,和结构简洁、硬朗的构图,带有一种象征性的寓意指向,以此来表达深奥的哲学和宗教思想,画面中的那种孤寂与沉思,蕴含着画家对于人类命运和意义的思考。 当然,弗里德里希的艺术风格的形成,除了内在气质,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浪漫主义的兴起时期,这是一种文化、艺术和思想的运动,注重个人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浪漫主义者强调幻想和内心感受,同时反对理性和经验主义。浪漫主义绘画是对古典主义追求理想化的审美观念的突破。浪漫主义的思潮和文化背景为弗里德里希的艺术风格输送了营养,同时,德国的艺术传统与人文环境也提供了土壤和源泉。还是那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深受弗里德里希影响的画家是托马斯·科尔,将他的艺术理念在美洲大陆发扬光大。我们前面有几期专门讲过,科尔是美国哈德逊河画派的创始人,追求在“风景画中洞见心灵”“宇宙是灵魂的客观外化”的审美理念,吸收了弗里德里希的艺术思想,在绘画技巧包括内容上更是借鉴了不少,当然,后来科尔的徒子徒孙丘奇、比尔兹塔德继续发展了这一理念,开创了美式风景画的样式,又对美国好莱坞电影文化造成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弗里得里希才是哈德逊河画派的真正祖师爷。有些好莱坞的大片尤其是灾难片,甚至是惊悚片,在弗里德里希的画中获得不少灵感,有些场景更是直接挪用。 在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里,有时候也会出现人物,不过大多数是背对观众,为什么?因为画中人物都望向远方,留给观众的只有背影。我们说,“远方”是指什么,“远方”意味着“希望”,弗里德里希的画,虽然常常弥漫着忧郁与悲伤,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悲伤的另一面,恰恰是“希望”。 《雾海里的漫游者》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教科书上出现过。画中人站在高山之巅,背对世界,面前却是无限风光。欣赏这张画,您大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这个男主角,当然,假如您真登上了高山,面对这样的景象,心里会作何感想呢? 《雾海里的漫游者》布面油画 94.8×74.8 cm 1817-181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