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太极拳的核心秘密

 kbmgmg 2025-01-25
阴阳:太极拳的核心秘密

太极拳,作为蕴含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内家拳法,其核心要义在于阴阳、懂劲、双重。这一理念,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太极拳修炼的关键路径。

太极拳大师杨班侯曾道:“如不懂劲,学拳三十载,终是自欺欺人。”

此言论犀利深刻,无情地揭示了习拳者在修炼途中常陷入的困境。众多练习者虽长年习拳,却因对“懂劲”的理解欠缺,即便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也难以踏入太极拳的深邃境界。

太极拳名家宋书铭也曾言:“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此表述清晰地展现了懂劲者稀缺的现状。然而,懂劲究竟意味着什么?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句精妙的阐释表明,懂劲绝非单纯的外在力量运用或技巧展现,而是对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精准掌控与灵动运用。当阴阳相济时,力量的发放与收回、刚柔的转变、动静的交替皆能随心随性,达至一种自然而然、无迹可寻却又威力无穷的高深境地。此等境界绝非短时间能够达成,需要习拳者在漫长的修炼过程中,用心去领悟,持续去实践,方能逐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阴阳:太极拳的核心秘密

那么,何为阴阳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里所提及的阴阳,并非简单的对立概念,而是在拳法的运化中,力量与技巧、动作与意念、进攻与防守之间的精妙平衡与无缝转化。粘与走看似背道而驰,实则相互依存,恰似鸟儿的双翼,缺一不可。在阴阳相济之下,拳法方可实现灵动与高效,犹如灵动的泉水,潺潺流淌,毫无阻滞之感。

那何为“双重”

“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双重指的是在拳法运用时,身体重心或力量分配的失衡。一旦出现双重现象,就如同车辆的一端过重而另一端过轻,致使行动僵化、反应迟缓,丧失了太极拳应有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而要规避双重,就需要习拳者如同娴熟的舵手,依据不同的情境,灵活调节重心,让身体在动态中始终维持平衡与协调,进而实现拳法的流畅与自然,使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无懈可击。

阴阳:太极拳的核心秘密

杨班侯感慨“太极阴阳少人修”,此观点可谓切中要害。练习太极拳者众多,然而真正深入钻研阴阳之道的人却屈指可数。这已然成为太极拳修习中的普遍现象,许多习拳者虽历经多年练习,却仍未触及阴阳的奥秘,犹如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船只,虽奋力前行,却始终无法抵达理想的彼岸。

那么,阴阳和双重究竟是什么呢

实际上,答案的线索就在太极拳名师郝悦如的拳论之中:“舍己从人非纯粹外形的随人,没有内形的支配是舍近求远。这样,不但无法达到舍己从人的目的,反会为人乘机而入。故舍己从人须内外结合,周身相随,得机得势。其关键还是在内。从外观之,似随人而动,然则人为我之内形所控制,故舍己从人仍是由己。”这段话清晰地指明,阴阳就是内外的统一与协调。一阴一阳相互交融,共同构筑太极。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阴阳是一切事物的基石,如同白天与黑夜,相互交替,缺一不可。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若内气无法练成,就如同没有根基的高楼大厦,无论外表如何华美,都难以稳固矗立,故而无需谈论阴阳,更莫论太极;内气球若练不成,内气的运行就缺乏有力的支撑,如同河流没有源头,无法润泽万物,同样不应谈及太极;内气若缺乏流动性,内气球不能转动,就如同一潭死水,无法泛起涟漪,依旧与太极无缘;内气、内气球若无法制敌,就如同武器失去锋芒,无法在实战中发挥效用,与太极的实战精神毫无关联。

太极拳名师孙禄堂曾说:“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玄妙也。夫中和二字,乃拳术全体之大用也。若能于此体会真切,则能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不假丝毫之力而能制敌于无形。”此语深刻地阐述了太极拳中阴阳平衡、和谐统一的重要意义。阴阳就如同这“中和”之理,相互交融,缺一不可。若内气无法练成,就如同大厦失去根基,无论外在动作多么优美,都难以发挥出真正的威力,故而无需谈论阴阳,更莫论太极;内气球若练不成,内气的运行就缺乏有效的依托,如同飞机没有引擎,无法翱翔蓝天,同样不应谈及太极;内气若缺乏流动性,内气球不能转动,就如同一辆深陷泥沼的汽车,无法前行,依旧与太极无缘;内气、内气球若无法制敌,就如同厨师没有了炊具,无法烹制佳肴,无法在实战中发挥作用,与太极的实战精神毫无瓜葛。

阴阳相济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意味着相反相成、相互辅助。从外形来看,习拳者看似随对方动作而向前或向某方向移动,如同流水顺势而下,然而内气却朝着相反的后背方向运行,这种看似矛盾的动作,实则是一种巧妙的诱导策略。如同钓鱼时,抛出的鱼饵看似顺从小鱼的习性,实则是引诱它们上钩。运用这种策略能够诱导敌人深入,在其半渡之时予以攻击,如疾风骤雨般直击敌人的要害。五阴五阳之处的转折点即为阴阳的根源,也就是“中”。这个“中”点,如同天平的中心,是保持平衡的关键所在。能够精准地把握这个“中”点发力,习拳者便能如虎添翼,左右方向皆能操控自如,一旦出招,恰似利箭穿云,必然命中目标,做到百发百中、万无一失。

阴阳:太极拳的核心秘密

阴阳在太极拳的具体拳法动作中有着显著的影响和运用,以下通过几个典型动作展开详细阐述

一、起势中的阴阳影响

在太极拳的起势中,身形微微前倾,双手缓缓抬起。在此过程中,身体重心恰似稳健的秤砣,逐步从后脚向前脚转移,腿部肌肉由松弛转为紧绷,展现出一种阳劲的上升态势。与此同时,内气如涓涓细流,由丹田升起,沿着经络灌注于双手。而双手动作看似轻柔舒缓,实则蕴含着阴阳的精妙平衡。这种平衡使起势为后续的拳法动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习练者在起始阶段就步入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仿佛在平静的湖面上筑牢了坚固的基石。倘若阴阳失衡,比如过度强调阳劲,起势就会显得生硬、急促,丧失了太极拳的韵味;而过于侧重阴柔,则可能导致动作绵软无力,难以产生有效的劲力,犹如失去了舵手的船只,随波逐流,无法掌控方向。

二、揽雀尾中的阴阳运用

当进入揽雀尾动作时,双手由外向内做环形抱球动作,此时手臂外形柔和圆润,呈现出阴柔之态。然而,在内里,内气在丹田与脊骨之间犹如汹涌的江河,奔腾不息,并通过腰脊的传导,将内气的劲力传递至双手。在推按的瞬间,内气下沉,如泰山压顶,腿部稳稳扎根于地面,仿佛大树扎根于磐石,内力从脚底涌泉穴涌出,经膝盖、胯部传导至腰部,再经由脊骨传递到双手,此时双手劲力刚猛,呈现出阳刚之力,这是阴阳在动作中的巧妙转化。这种阴阳的巧妙运用使得揽雀尾动作既具备柔韧的防守特性,如同柔软的盾牌,能够化解敌人的攻击;又拥有刚猛的攻击能力,如同锋利的宝剑,能在关键时刻一招制敌。在实战中,当面对对手的攻击时,习练者能够通过阴柔的动作化解对方的劲力,而后迅速转化为阳刚之力实施反击,达成以柔克刚的效果。

三、单鞭中的阴阳转换

单鞭动作更加凸显了阴阳的连续变化。身体一侧伸展,仿佛将一侧的力量全部释放,呈现出一种阳的极致舒展。但与此同时,另一侧则暗中蓄力,内气在体内进行着阴阳的调和与转换,使得舒展与蓄力的两侧达成一种平衡状态。当需要转换方向时,蓄力一侧的内气迅速上升,带动肢体动作,实现从一侧的阳到另一侧的阳的顺畅过渡。在此过程中,阴阳不断相互作用、转换。这种阴阳转换使单鞭动作在攻防上具备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实战中,习练者能够依据对手的攻击方向和力度,灵活地调整自身的阴阳状态,通过单鞭动作的阴阳转换来化解对方的攻击,并寻觅机会进行反击。

四、云手中的阴阳循环

云手动作充分展现了阴阳的连续变化。双手在身前交替划圆,看似轻柔缓慢,实则内气在体内循环往复。随着双手的移动,身体的重心也在左右转换,腿部的内力也随之调整。在某一瞬间,可能是一侧的内力下沉,呈现出阴的凝聚;而另一侧则内气上升,展现出阳的舒展。这种阴阳的交替变化如同连绵的波浪,贯穿于整个云手动作之中。这种阴阳循环使云手动作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节奏感。在实战中,习练者可以通过云手的阴阳循环来干扰对手的视线和节奏,同时寻找对手的破绽,实施有效的攻击。

阴阳:太极拳的核心秘密

五、收势中的阴阳归藏

在太极拳的收势中,身形逐渐回归到起始的静谧状态,内气回归丹田,四肢放松,这是阴阳最终的趋向平和,将之前运动中所产生的阴阳能量进行收敛和平衡。这种阴阳归藏使习练者在完成拳法练习后,能够恢复到一种平静、和谐的状态,避免因过度运动而导致身体和精神的疲惫。同时,收势中的阴阳归藏也为下一次的拳法练习做好准备,使习练者能够更好地进入状态。

太极阴阳与人体的关系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它贯穿于太极拳的各个环节,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平衡、相互依存的思想。

对于太极拳的修炼者而言,确实如前文所述,存在诸多关于修炼内气的方法,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应时刻铭记太极拳名师杨班侯的警言:“太极阴阳少人修”。练拳时唯有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才能静下心来专注修炼,融入阴阳,探索其中奥秘,避免误入歧途。

欢迎点赞、转发、在看给我鼓励

如果觉得本文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