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选择困境,怎么处理?

 无知一熊 2025-01-26

虽说人行之路本有岔路,要一直往前,但遇到岔路之时,也是调整之前选择之际,甚至是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如果之前选择是出于无从选择或选无可选或无路可选等情形,就有理由让人怀疑当初选择的路不是一达正道而犹豫不前;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是,这些情形恰恰是人生需要选择时的常态,当初和现在都完全有可能发生。

人生虽短,却总有遭遇屯蒙需讼之时。有时因自我能量和能力不足以把控选项而无从选择;有时因外界提供的各种选项尽不如意而选无所选;有时因外界强力干预——不论是善意的成全还是恶意的阻挠,又或因孤立无助,或因世上本无路,压根儿就没有现成的路可供选择,让人被逼无奈而无路可选,曾遇一青年才俊,远渡重洋求学,未料所得学位暂时得不到认证,从而失去考公考编的机会,可谓无路可选,只能低头认命和另谋出路,更有甚者,古今中外多少志士因遭遇恐吓、诬告而失去前途甚至生命呢。凡此种种,皆因选项和自我情况之间的矛盾所起,轻者让人费力劳心,重者让人无路可走,可称为选择困难,它是人行于世必须面对的第一道难题,是开阖人生前途和幸福的门闩,纵使再难也要面对。

面对选择困难,却又不得不及时做出选择,这就是选择困境。人来世上,必须尽快走出选择困境,而这取决于如何处理选项和自我情况之间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则误人不浅,如纠结于选项本身而不能自拔,不仅不能找到克服选择困难的出路,无济于事,反倒变得怨天尤人,甚至丧失理智和自信,既放大了选择困难又失去了自我;又或对选择困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拒绝选择,我行我素,看似自我保护实则任由选项撕咬,完全听天由命式躺平,或随便选择一选项,轻率从事,完全是一种不顾后果的摆乱,此两者既无助于解决选择困难又让人堕落而失去自我。可见,面对选择困境,关键在权衡选项和自我情况,既要解剖选项本身也要解剖自我情况,既要敢于迎难而上也要基于自我情况务实选择,这是面对选择困境时应有的务实应对之道,具体处理方法可参考表1。

用好应对之道的关键在于准确分析自我情况,以确认自我想采用什么方法和措施、在什么时间和场合、推动什么事物及其要素的演变和达到什么期望目标,分辨自身优势和弱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可以做和够力做的事物、现实和不现实的目标等;而自我分析的重点难点在剖解自我能量和能力、评估自身的优劣势和目标的科学性,以望得到一个好的目的,一个好的目标应是值得期待的梦想,是个跳起来够得着的理想,满足SMART原则,即目标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Attainable)、与其他目标或事件相关(Relevant)和具有明确的实现期限(Time-based)。自我分析务求客观真实,不可主观臆测,这就需要一个可供对照的客观标准。

儒家推荐的对照标准是“己”,道家推荐的是“道”。儒家的自我分析方法是反求诸己,对照人己进行自我解剖;道家的自我分析方法是道法自然,对照自身法则进行自我解剖,自然而然,这就要求“致虚极,守静笃”或称之为“虚心”。儒道两家自我分析方法的对比见表2。

儒家给出了己的定义,其反求诸己易于实施,是一种积极的方法;但因反求诸己要求人安分守己和行之于己,是一种约束方法,易让人觉得失去自我而产生抵触情绪。道家之道法自然,只要求虚心以求自身法则,而即使坚持修炼,到最后也未必能明白自身法则是些什么东西,不仅不能助人及时做出选择,更可能促使人消极躺平甚至反动摆乱而失去自我,是一种消极甚至反动的方法;但不管怎样,道法自然提倡自我的自由选择,至少理论上是一种自由方法,也确实让人从放飞自我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哪怕结局是失去自由和失去自我,也不愿意放弃,因为放弃道法自然等于现在就放弃了自由和放弃了自我——这正是道家说辞的高明玄妙之处。

综合儒道两家的对照标准,推荐以“整体”“开放”“实用”三项作为自我分析的主要对照标准,而整体标准主要包括和谐共处、知行合一和利人利我三个子标准,开放标准主要包括遵道循理、坚持行道、随机应变三个子标准,实用标准主要包括实现目标、持续发展和增强自身优势三个子标准。为方便应用,将“整体”“开放”“实用”三标准及其子标准设计成“自我解剖21问”如下(见表3)。

       对照整体标准,应自问能够保证整体无离吗。具体而言,当涉及到单位、团队选择时问问“能融入吗”,涉及到具体观点和意见时问问“我坚持主见,他人也能坚持主见吗”,涉及到方案、行动选择时问问“是以知而行又行中有知吗”,涉及到事业、工作岗位、事项分配时问问“我有生路,他人也有生路吗”,涉及到名利幸福时也得问问“我得到名利,他人也能得到名利吗”“我幸福,他人也幸福吗”。

对照开放标准,应自问能够保证开放合乎道义吗。具体而言,遇事问问“是遵道循理而不是伤天害理吗”“是积善行德而不是利令智昏吗”“是利人利我而不是自私自利吗”“是推陈出新而不是墨守成规吗”“是取之有道而不是投机取巧吗”“是谦虚谨慎而不是恃才傲物吗”“是宠辱不惊而不是患得患失吗”“是随机应变而不是安常习故吗”。
对照实用标准,应自问能够保证实用有增益吗。具体而言,遇事问问“是瞄准目标还是南辕北撤”“是符合实际还是脱离实际”“是利物厚生还是劳民伤财”“是难度可控还是四面楚歌”“是进退自如还是进退维谷”“是有利于长远发展还是只有眼前利益”“是增强自身优势还是削弱自身优势”。
总之,不管三七二十一,遭遇选择困境时,应勇于直面选择困难,并基于自我情况务实应对,从四达衢道中找到适合自我的一达正道,致达绝处逢生,这就是《道德经·第十章》中“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的真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